清军入关之战:吴三桂为什么要献出战略要地

Posted 努尔哈赤

篇首语: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军入关之战:吴三桂为什么要献出战略要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军入关之战:吴三桂为什么要献出战略要地

2、假如吴三桂不为陈圆圆而叛变 清军能入关吗

清军入关之战:吴三桂为什么要献出战略要地

长城防线与宁远之战

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锋的只有长城了。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6300公里,由连续城墙、关隘、烽堠和各种障碍组成。历经千年烽火,长城防御北方骑兵骚扰的成效显著。明朝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明朝统治中原的270多年中,长城的修建从未停止过,长城防线在防御基础和战术上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

从结构上看,明长城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都有很大改进,墙体由砖砌、石砌和砖石合筑、泥土夯筑而成。在筑城上,明长城更加注重倚重地势,修筑者充分利用山险水障等天然障碍,城墙的高低薄厚都随山形地势而异。明长城的防御工程也较前朝大大加强。城墙顶部内设宇墙,外设雉堞,雉堞上有望孔和射击孔,便于守城士兵防御作战。

为增强守备,明长城在关键地段加修多道城墙,有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石墙竟多达28道。此外,还有劈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和边壕等辅助防御设施。上百座雄关隘口和上万个墩台将明长城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长城都更加坚固完善。

为了加强京畿北方的防御,明长城加大了这一地区的防御纵深,采用多道城墙、大纵深的防御,由外而内分别为外长城、内长城和内三关长城,逐层掩护,重叠设防。对于手持弓箭大刀,只善于野战奔突的八旗骑兵来说,想攻破如此坚固的长城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明清在关外的战争中,曾经进行过城池攻坚战,最为典型的便是宁远之战。宁远(今辽宁兴城),是明朝在关外的最后堡垒。当时很多明将主张收缩防线,据守山海关,抗清名将袁崇焕却提出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为抵御清军(其时称后金),袁崇焕大修宁远城墙。

不久后的战斗证实了袁崇焕此举的高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清太祖努尔哈赤趁辽东明军易帅撤军之际,率八旗精锐6万出沈阳,直逼宁远城。携辽沈之战余威的努尔哈赤并未把宁远放在眼里,随即挥师攻城。后金军推着车为前导,步骑兵蜂拥攻城。城下,弓箭手万箭齐发,一时间城堞箭镞如雨注,悬牌似猬刺。

在如此猛烈的攻势下,宁远城一度危如累卵,却终因城池坚固、守城兵器配置完备而未被攻破。可怜数万精于骑射的八旗劲旅不得施展,反被明军的西洋大炮轰得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中炮受伤,半年后疽发病卒。

假如吴三桂不为陈圆圆而叛变 清军能入关吗

一直有个说法,不是明朝要自灭,是天要亡明。很多历史迷至今都相信,如果没有明末的“小冰河”时期,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就靠清军的八旗军,根本就吃不下明朝。毕竟一个扎根于中原几百年的大帝国,就算处于衰退期,也不至于被清军的骑兵摧枯拉朽般地推翻。因此,更多人认为其实是李自成打下了天下,清军只是借着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间接窃取了胜利的果实。总而言之一句话:清朝入关有太多的巧合,吴三桂也成了“民族罪人”。那么,事实是这样吗?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随后便攻下了抚顺,之后八旗军在抚顺一番杀戮抢夺后,努尔哈赤反明正式宣告开始。之后的1628年,据明史记载,“山西,陕西大饥,府谷民王嘉胤倡乱,白水盗王贰等应之,众五六千人,为流寇之始”,王嘉胤之乱被视为明末农民起义的开始。也就是说在这10年之中,明朝的主要对手就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后金八旗兵。在国家尚且稳定,没有“内忧”干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明朝非但没有压制住后金的崛起,反而屡战屡败。虽然此时的后金也没有能力攻下山海关,不过相应地,明朝不得不增加辽东边防。此时的明朝国库空虚,在朝廷没钱加固防线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最直接且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那便是增加税收。

“其浙江十二省、南北直隶,照万历六年会记录所定田亩,计七百余顷,每亩权加三厘五毫。”如此大规模地增加税收,也不过只“搜刮”了230多万两白银。对于应对后金的攻势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然而,对于明末的农民来说,这次增加税赋却是一次无法忍耐的剥夺,尤其是在朝廷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的基础下,变本加厉的搜刮接踵而至。到万历十七年,辽东的军事开支已经达到了800万两,对后金的作战已成为吸收明朝最后气数的黑洞。

于是1628年,忍无可忍的王嘉胤带着老乡们揭竿而起,随后,全国各地愤怒的农民纷纷效仿。本来对付后金就已经焦头烂额的明朝,又不得不把枪口对准这些在背后捅冷刀子的“自己人”。1644年,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攻下明朝首都,明朝正式宣告灭亡。眼看一群农民夺取了中原大地的统治权,一个新兴的农民政权即将建立。然而,关外的后金人有话说,他们觊觎皇位已久,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被别人抢走。此时,两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因为一件充满争议的事情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那就是吴三桂和他的陈圆圆。

李自成占北京后,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姬陈圆圆。吴三桂大怒,悲痛之中他立马反过头来与清军结盟对抗李自成。在两股力量的轮番打击下,李自成也没能撑多久,江山就拱手落入了清朝的手中。

由此看来,先是李自成,接着是吴三桂,清军真是捡了大便宜。实际上,李自成也好,吴三桂也罢,这些都是表象。明朝真正灭亡的原因,是它们无法压制住后金的崛起。

在明军对起义军的作战过程中,明军胜多败少,一度把李自成打到几乎全军覆灭。而明军对清军的作战则正好相反,那时清军的实力可以说是东亚第一,在战术和军队作战能力上均处于领先。许多关键的战役中明军均为惨败,尤其是萨尔浒大败后,明军灭亡的结果基本被奠定了。

在吴三桂献关之前,八旗军已先后五次入关,最远打到淮北。此时的清军并非没有攻下山海关的能力,在强弱对比之中,清朝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换句话说,后金的崛起是一个按钮,它开启了把明朝带进毁灭的恶性循环。就算没有李自成出现,也有可能有“张自成”、“王自成”,如果仅仅是明朝国家内部的动荡,朝廷完全应付得来。相反,清军的崛起与明朝的顷颓这一对比才是决定性因素,而吴三桂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实际上,吴三桂的陈圆圆被占也好,不被占也罢,清军入主中原的结果,已经是无法改变了。

相关参考

如果吴三桂没有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能统一天下吗

李自成这个人,相比大家都是比较清楚的,他在明末的时候带头起义,并且还占据了北京城。而且这次起义历时18年之久,也是我国在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农民起义,仅仅是这一点,就可以被载入史册了。今天,我们就一起

吴三桂投降清朝的内幕真相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历史上的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其实称其为战争不免有讽刺之意了,公元1644年,吴三桂投诚满洲族,解除山海关布防,满洲军队在吴三桂的铺排下一路南下,进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城,成为中国历史上

李自成失败因战略错误

在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却没能在山海关击败吴三桂和清朝的联军,此后李自成接连败于入关的清军,导致功亏一篑,从攻克北京、差点统一全国到政权崩溃、自己死于非命。李自成的事业用功亏

为何两次招降祖大寿 皇太极为实现清军入关

公元1631年7月,皇太极为实现清军入关、一统中原的愿望,走出了入关战略的重要一步——亲率大军攻大陵河城。大陵河城是战略要地锦州的门户,并由明朝以祖大寿为总兵率16000余人守城。皇太极率兵围城三月,

山海关大战简介

这一站中来讲述一下清军入关的山海关之战。明末,吴三桂所率明军联合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此战,清朝正式进入中原,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明朝末年,明军、清军以及李自成率领的大

吴三桂死后陈圆圆去了哪儿

声明:本文素材来自《秦淮八艳》一书,作者原创,独家首发,转载必究,拒绝伪史,保证不涉时政。说起吴三桂,大家都会想到他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这个人前半生背叛了大明朝,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后半生背叛大清

王牌八旗军成就清军入关

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三支不同的政治力量:没落的明朝、攻占北京的李自成农民军和关外正在崛起的清朝。对于这段历史,今天人们谈论的焦点大多是吴三桂献城,因为明朝末期唯一能抵抗清朝八旗兵锋的只

吴三桂为何定要将南明永历帝赶尽杀绝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在山海关时的选择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后人之所以不齿吴三桂,不仅仅是因为他引清军入关,导致华夏沦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受明朝国恩,却忘恩负义、将已经逃亡

清兵入关在江南到底屠杀多少人

  当年清兵入关之后,在江南到底屠杀了多少人?  西元1644年,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自缢后,紧接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而清军的南下之路,往往充满血腥,如历史记载,清军攻打扬州,屠城屠杀了10天,被称为「扬

清朝入关之初,南明给多尔衮送礼是什么意思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1644年四月,李自成亲率大军征讨吴三桂,双方在山海关展开激战,结果吴三桂引导清军入关,导致农民军全面溃败。清朝入关后,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北京周围地区。这时候,明朝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