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年的曾国藩到底该不该激流勇退

Posted 湘军

篇首语: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晚年的曾国藩到底该不该激流勇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清朝晚年的曾国藩到底该不该激流勇退

2、到底该不该杀樊哙

清朝晚年的曾国藩到底该不该激流勇退

摘要:曾国藩的晚年,是成就了他自己心目中的“圣贤”,却耽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好机会!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宣告失败,同时也宣告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面对太平军经过长达十余年的作战后最终取得了胜利。其实,当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湘军攻到天京城下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看出来最终的结果了。当有识之士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些不停涌动的暗流。

早在两年前,当湘军攻下安庆,曾国藩把两江总督府设在安庆后,时任江浙巡抚的左宗棠就派人送过一封密信给曾国藩。既然是密信,那么左宗棠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左宗棠跟曾国藩闹了一辈子的别扭。左宗棠自负聪明绝顶,向来也被天下人视为奇士,像林则徐、陶澍等名臣向以“国士”视之,晚清后来更是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说。可左宗棠考试运不好,他觉得曾国藩比自己笨得多,却在科举中屡屡高中,而自己连考个举人都很勉强,不由不叹命运的不公,所以多少有些“既生瑜、何生亮”之感。因为左宗棠的这种心理,所以他总是跟曾国藩过不去,而曾国藩口才不如他,吵起架来总是要落下风,所以曾国藩对左宗棠也每以克星视之。

现在这个克星居然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给自己。左宗棠请胡林翼转交给曾国藩一封密信,信的内容是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尤其是下联这句“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一见,可谓触目惊心。因为问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我们应该有更长远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借扑灭太平军之势,趋势反了满清,夺了天下!别看我老左平常喜欢跟你较劲,但你要反,我还是会唯你马首是瞻,还是把你当大哥!

据说曾国藩看完密信后,面色沉重,沉吟半晌不语。后来过了很久,才拿起笔来在这八个大字上改了一个字,然后交还胡林翼,胡林翼又转给了左宗棠。据说左宗棠看了曾国藩的回复后,冷笑一声,什么也没说,把这封只改了一个字的密信放火上烧了。

那么,曾国藩到底改了哪一个字呢?是那个“似”字,他把“似”字改成了“未”字,于是这句话就成了―――“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意思也很明确:兄弟,我不当老大很多年!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个传说!这种造反的事儿,我是坚决不做的!

而且,胡林翼在转还这封信的时候,还附有他自己的一句话,叫:“一似一未,我何词费!”说明他和左宗棠一样,也想劝曾国藩造反,可见了曾国藩改字表明不反的心迹后,也颓然无话可说。

但即使无话可说,胡林翼还不死心,他后来专门写了封密信给曾国藩,信中只有一句话:“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

意思是说,就算不取天下,至少我们湘军可以独占东南,划江而治,只要你曾公有意,湘军上下,莫不舍生相从!可曾国藩还是不为所动。

此后不久,曾国藩手下水师主帅,也是晚清政坛最忠诚、最廉洁自律的奇男子、大丈夫彭玉麟也派人给曾国藩送来密信,说:“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只把胡林翼的话改了两个字,可见左、胡、彭之间都是有默契的,那还是让曾国藩造反。因为趋势很明朗,胡、彭的意思是打下天京之后,就算不趁势打过长江去、打到北京去,依我们的实力,占据东南半壁江山,清廷拿我们也是没办法的。

曾国藩接到彭玉麟的劝反信时,正在自己的帅船上,据当时在身边的亲信内巡抚官倪人垲回忆说,曾国藩当时看完信后,连连说:“不成话,不成话,雪琴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说完,把信揉吧揉吧,一张口,塞嘴里嚼烂掉,当时就把这封劝反信吞下去了。不久,又有一位天下闻名的大名士来湘军大营拜会曾国藩,此人是后来写了《湘军志》的王]运。王]运学问很大,辛亥革命后曾经做过清史馆的馆长。但他自己自诩最擅长的学问是帝王之学,就是教别人如何称王称霸。他跑到曾国藩这里来,两个人关起门来大谈王霸之道。曾国藩默然不语,王]运口若悬河。王]运颇有纵横家的风范,讲到动情处,仿佛风云际会,要为曾国藩造反称帝指一条明路。王]运讲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曾国藩一语不发,只是皱着眉头用手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不停地写写划划。讲了一阵,下人来禀报,说有要客来拜访,曾国藩听了对王]运拱拱手说:“先生请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说完,一个人就出去了。

王]运这才发现曾国藩蘸着茶水在几案上写的字竟然全是:“妄!”

王]运知道再说什么也没用,只好飘然而去。所以他后来写《湘军志》的时候,从情绪上对曾国藩还是非常有抵触的。

还有九弟曾国荃,曾国藩一直抱有感激之情的,弟弟自从咸丰六年筹建“吉”字营跟随曾国藩打仗之后,攻城拔寨,战无不克。有一次左宗棠问曾国藩,对于曾国荃,他这个做兄长的,有什么看法,曾国藩的回答是:杀人如麻,挥金如土。在曾国藩看来,曾国荃算是一个军事奇才,但在治理国家以及人情世故方面,缺少智慧,显得相当不成熟。野史曾记述兄弟二人的谈话――两人见面后,曾国荃看出了兄长的心事,干脆开诚布公地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这实际上就是很明白地问曾国藩,敢不敢造反?曾国藩把脸一沉,说,这种掉脑袋的话,你也敢说,真是糊涂啊!曾国荃似有不服,辩解说:两江总督是你,闽浙总督是左宗棠,四川总督是罗炳常,江苏总督是李鸿章,还有三个现任总督、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之人。大哥手里握着二十多万湘军精兵,如果需要,可把现在被捕的李秀成说动,让他振臂一呼,收纳十万太平天国降兵跟随你造反。这样,手上就有三十多万精锐之师。有这些兵马,即可攻破京师,恢复汉家江山,成为一代帝王。大哥,舍你其谁啊!

曾国藩摇了摇头,缓缓地说:老九,你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在湘军中,有很多人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享富贵。左宗棠一代枭雄,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下,如今同我平起平坐,他能甘心在我面前俯首称臣?我敢肯定,如若起事,第一个起兵讨伐我的人就是左宗棠;再说李鸿章,我若一帆风顺,李鸿章永远是我的学生;如若不顺,李鸿章必然反戈一击。李鸿章多么聪明啊,名利心极强,他当然不会轻易丢掉现有的权力和地位。并且,你看看现在这支湘军吧,这么多年的仗打下来,精锐早已打光了,那些优秀的人早已牺牲,部队已呈老态,哪里还能再打仗呢?再说李秀成,他不投降可以振臂一呼,从者云集;一旦他投降了,就是一只走狗,谁还听他的!一席话把曾国荃说得哑口无言。曾国藩还说,当兵吃粮,升官发财,就比如养了一群狗,你扔一块骨头,它就跟你走,别人扔一块更大的骨头,它就可能出卖你。我现在这个样子,又有多少骨头可以扔给他们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造反劝谏就不是个体行为了,而是一场群体行为。

据说就在湘军攻下天京之后,清政府开始对湘军警惕起来,江北各处绿营和八旗都有紧张布防的迹象。而清政府更是第一时间派了钦差大臣来南京,名为犒赏,实为暗查。另一方面,攻下天京的湘军将领曾国荃,虽然是曾国藩的亲弟弟,也因为纵兵劫掠并放跑了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受到朝廷的点名批评,另外户部还要审计湘军的账目。这一下湘军内部群情汹汹,尤其是曾国荃部就起了拥立曾国藩效仿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心。

传说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鲍超这四位顶尖的人物,在南京的玄武湖曾经有过一场密谋,被称为玄武湖会议。之后曾国荃率三十多位湘军的高级将领来见曾国藩。曾国藩对弟弟和手下这批将领的意图心知肚明,便推辞不见。大家见曾大帅不肯出来相见,更是群情激动,反复让人进内府去请。但不管怎么请,曾国藩也坚决不出来见大家。后来僵持了半天之后,曾国藩让人送了一副对联出来。据说所有人看到这副对联之后,有的感慨,有的摇头,有的叹息,甚至还有人热泪盈眶。最后曾国荃说了一句话:“大家什么也不要再讲了,今天的事儿以后千万不可再提,有任何枝节,我曾老九一人担当好了。”如此一说,众人才纷纷散去。

那么,曾国藩到底写了一幅什么的对联,居然可以让要拥立他造反的这些将领们心甘情愿地散去?

这副对联很有名。上联是“倚天照海花无数”,下联是“流水高山心自知”!

一般人都以为这幅名联出自曾国藩之手,事实上这副对联只是一个集联,上联是苏东坡诗中的一句话,下联是王安石诗中的一句话,曾国藩各取其一,放在一起,居然妙对天成! 上句出自苏轼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下句出自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那么这两联到底是说的什么呢?竟然能让一场群情汹汹的谋反消弭于无形!

到底该不该杀樊哙

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大杀功臣,先后杀了韩信、英布、彭越等名将。汉高祖十二年(西元前一九五年),燕王卢绾叛乱,刘邦令大将樊哙率军平叛。

樊哙刚领军出发,又有人向刘邦告发,说樊哙跟吕后串通,谋画在刘邦死后篡夺刘家江山。刘邦一听,立即令谋士陈平,带上大将周勃,去把樊哙杀了,让周勃就地接任樊哙的职务。 

这樊哙,就是《鸿门宴》里生吃猪腿的那个勇士,他还有一个身分,就是吕后的妹夫, 娶的是吕后的妹妹吕嬃。当时刘邦病重,朝政全是吕后主持,杀了她的妹夫,她还不恨死你陈平?

也就是说,这樊哙,刘邦要杀,吕后要保,两个大主管都不能得罪,人头却只有一个。总不能先砍了,再装上去。陈平做为具体执行者,夹在中间,太难了。 

这一点,连周勃这样的大老粗也看出来了,一路上连问陈平怎么办?陈平说,怎么办? 凉拌。陈平倒真不是说俏皮话,他的意思是,冷处理。 

于是两人到了樊哙营中,传刘邦旨意,把樊哙抓了起来。但没有当场杀掉,而是装进囚车,慢慢地向长安进发。 

陈平这人,足智多谋,在汉初是与张良齐名的谋士。但与出身贵族的张良不同,从小贫苦的陈平,其为人行事也颇多江湖气,有时不免玩一点阴谋诡计。

比如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无法突围,陈平就贿赂了冒顿单于的阏氏,靠阏氏的枕头风才脱险。大概其过程多有不光彩之处,所以《史记》也不愿意细说,只说是「其计秘,世莫得闻」。可见陈平做事往往不拘一格,只要效果好,手段如何就不大考虑了。

这回他没有不折不扣地执行刘邦的指令,就在于他看到了这事背后,有着刘邦与吕后势力的消长变化。杀樊哙是件大事,刘邦、吕后肯定会在这上面斗上一斗,而且很快会有结果。陈平就在途中不断地派人到长安打探消息,一旦要杀,立即把囚车中的樊哙一刀砍了, 不杀,就马上放了。 

陈平在路上等了几天,等来了消息,一个字:死。不是要樊哙死,而是刘邦死了。刘邦一死,就意味着吕后掌权了。陈平马上让周勃押着囚车,自己快马加鞭,赶往长安。 

到了汉高祖刘邦灵前,陈平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哎唷陛下啊,我真是对不起您,您生前的最后一项指示,我都没做好。您让我杀了樊哙,我却还没有杀。」旁边的吕后一听, 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吕后上台后,当年追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要么被杀,要么靠边站,只有陈平反倒升到了丞相,大概在杀樊哙这事上,吕后给他记了一功吧。 

面对两位主管的不同意见,陈平这一招,叫做「拖死狗」。这个词说着难听,那就换个说法,叫做:在执行过程中,冷静处理、留有余地、观察事态、准备预案,一旦发展趋势明确,就随机应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陈平、陈树屏这陈家兄弟的两招,听着似乎不上台面,其实是很见功力的。一是没有就事论事:也就是说,你首先要弄明白,主管的不同意见,他根本的诉求点在哪里?是不是真是像表现出来的那样?

比如在陈树屏这里,表面上是个「技术问题」,但实际上是个「心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是怎样搞清楚长江的宽度,而是两位上司的台阶如何下?

同样,在陈平这里,要是纠结于樊哙是不是真的谋反?是不是真的该杀?那就走进死胡同了。二是看到了争论的实质:张、谭两人是意气之争,都想着借长江宽度这一「学术问题」,来小小地出对方一个洋相。杀不杀樊哙,其实质也是刘邦与吕后的权势角力。

三是由此找到解决方案:意气之争就打个圆场,让双方都下得了台。权力之争是静观其变,等分出胜负再做决定。所以要不做「夹心饼干」,走出「神仙打架」的尴尬,关键还在于培养自己高出一筹的洞察力。 

相关参考

真正三国并存的时间原来如此短暂,燕国到底该不该算在里面

三国,这大概是喜欢历史的人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时期了。但三国到底指的是哪段时间?那时的中国真的是只有三个国家么?我们通常提起三国的名人轶事,多是什么黄巾起义、董卓叛乱、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

毛文龙到底该不该杀?毛文龙纪念诗词

毛文龙是明朝后期,坐镇辽东,抗击后金军队的大将。他从崭露头角开始,便常常在战争中战胜后金军队。他像是一只猛虎,稳稳的扼住狭窄的山道,使得后金的官兵不得通过。在坐镇东江之时,取得镇江大捷,一道由袁可立设...

毛文龙到底该不该杀?毛文龙纪念诗词

毛文龙是明朝后期,坐镇辽东,抗击后金军队的大将。他从崭露头角开始,便常常在战争中战胜后金军队。他像是一只猛虎,稳稳的扼住狭窄的山道,使得后金的官兵不得通过。在坐镇东江之时,取得镇江大捷,一道由袁可立设...

齐王建到底该不该救援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打得相持不下时,赵国曾派人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借(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齐国有个大臣叫周子的谏言道:“不如借粮给赵国,秦国知道了就会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齐...

该不该留钱给子孙

作者:王自知「”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说这话的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他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说:不要给子孙后代留财产。1盛宣怀:儿子一晚输掉上海100栋楼清末中国有两大富豪

该不该留钱给子孙

作者:王自知「”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说这话的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他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就是说:不要给子孙后代留财产。1盛宣怀:儿子一晚输掉上海100栋楼清末中国有两大富豪

一代昏君,其实是个道德楷模,江山败落该不该他背锅

一代昏君,其实是个道德楷模,江山败落该不该他背锅?西汉王朝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高祖刘邦的建国期,惠文景三朝的发展期,武帝时的高潮期和衰退期,昭宣两帝的重振期,元成哀的衰败期。本来,汉朝经昭宣

高考状元奖车奖房奖现金该不该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各省的高考状元披红戴花跨马游街的新闻也是时有耳闻。就算是给各位高考状元奖车奖房奖现金屡见不鲜。先看一个最著名的例子。2016年2月23日晚CCTV-10现场直播的《中国谜语大会》

土木堡之败明英宗该不该背锅

明帝国英宗皇帝在土木堡的惨败,是当代网络史圈的一个讨论热点。最流行的说法认为50万明军被区区2万瓦剌军击败并全歼,明王朝的军事因此被很多人嘲笑,但事实是否如此呢?▲瓦剌和鞑靼土木堡之变,所谓2万,只是

袁世凯所签的《二十一条》,该不该被千夫所指

窃国大道袁世凯一命呜呼,留下挽联自称日本大敌,千夫所指签下了《二十一条》,白纸黑字,岂能抵赖。然而,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说:这是弱国外交的胜利;中国近代史秦斗陈龚禄说:这决定大计,何可厚非?《二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