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Posted 齐国

篇首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灭六国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秦灭六国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2、春秋战国 葛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秦灭六国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秦灭六国 >   战争概述: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 嬴政发动了统一六国之战,仅仅用了九年的时间,以摧枯拉朽之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开辟了一个全新时代。 > >   将帅星数:★  王翦  李牧 李信 蒙武 王贲 > >   精彩星数: > >   政治影响星数:★ > >   综合星数:9.5 ☆ > >   战争类型:实战——决定战争胜负的真正因素,还是一个国家的实力,秦王扫六合,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是秦人几百年奋斗的结果,也是战国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 >   战争深度解析: > >   荆轲躺在血泊中,笑了。 > >   历史的轨迹离改变往往只差那么一公分。 > >   如果不是秦舞阳在献图时的神情惊慌;如果不是秦王在图未穷匕未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了杀气;如果不是嬴政少年时代在赵国受欺负时练就逃跑的敏捷身手;如果不是那个无名的秦国御医将药包当武器阻击了荆轲,让嬴政多了三秒钟的时间——拔剑的三秒、决定历史命运的三秒。 > >   那么和荆轲一起倒在血泊中的应该还有大秦国的王——嬴政。 > >   荆轲功败垂成,却没有遗憾,因为他毕竟做到了六国王公贵族、百万兵马都做不到的事——威胁秦国本土和秦王嬴政的安全。 > >   而六国,不过是秦王案板上待宰的羔羊。 > >   长平之战,六国终于听到了狼的咆哮。 > >   狼来了,六国稍稍打起精神,才想起了合作。魏、楚两国出兵,帮赵国解了邯郸之围。之后又在公元前247年,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率领魏、赵、楚、韩、燕五国联军,在河外(山西西南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 > >   秦国人知道了狗急跳墙依然有咬人的能力,何况是五只成群的狗。 > >   秦国在邯郸和河外之败后,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强吞六国那么大的胃口。之后的秦国人放慢了兼并的脚步,逐改“鲸吞”为“蚕食”,重新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并花重金买通各国的重臣,在各国间挑拨,引起事端。 > >   秦国的压力减弱,六国好了伤疤忘了痛,忘了狼,开始狗咬狗。 > >   第一个发难的是燕国。公元前251年,燕国看赵国在秦国的打击下已经今非昔比,竟然起了非分之念,想兼并赵国。倾国之力率兵六十万(一说四十万),战车两千乘,分兵两路大举进攻赵国。 >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打不过秦国,但打燕国这种弱国还是绰绰有余。名将廉颇率军二十万在(今河北高邑东)大败燕军,杀燕大将栗腹,最后燕不得不割城求和。之后燕、赵之间又陆续发生了一系列战事冲突。 > >   魏、楚等则忙着兼并残余的战国小国。公元前256年,楚灭鲁;公元前254年,魏灭卫。 > >   连赵、魏这种抗秦积极分子也相互大打出手。公元前245年,赵国派大将廉颇攻魏,占领了魏国的繁阳(河南内黄西北)。 > >   作为秦国之后的第二强国齐国,在当初被乐毅差点灭国后,就吓破了胆。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让齐国人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太平安生日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齐国人奉行的准则。 > >   秦国则在一次次的蚕食战中扩大领土,壮大实力。 > >   当秦国的第三十一任君主嬴政上台后,秦国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欲望,又露出了狰狞的面容和锋利的牙齿。 > >   秦王政三年(前244年),秦攻韩、魏,占韩城十三座,占魏有诡等地;公元前242年,秦攻魏,占燕邑、雍丘、长平等二十城,置为东郡;公元前241年,又攻占魏国朝歌。 > >   狼又来了,赵、魏、韩、燕、秦五国终于抛开他们内部的纠纷,于公元前241年又一次组成了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暧担任联军主帅,共同对抗秦国。 > >   此时的秦国已练就了盖世神功,双拳敌十手,毫不费劲,在蕞(陕西临潼东北),秦军大败五国联军。 > >   这是战国时期各国的最后一次反秦联盟,之后,他们没有机会了。 > >   当年轻的秦王嬴政解决好国内政治矛盾,除掉 吕不韦和两大政治毒瘤后,六国的审判日,也宣告来临了。 > >   最先倒霉的是韩国。公元前231年,在秦国大军的进逼下,韩王安献南阳郡;次年,秦王嬴政派内史腾率大军攻韩,取韩都南郑(今河南新郑),俘虏末代韩王安。韩国亡,秦在韩故地设立颖川郡。 > >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综合实力最弱的国家,从当初的晋国六卿熬到三家分晋,再从三家分晋熬到最后被秦所灭,一直夹着尾巴过日子,最先被秦所灭亡在情理意料之中,对此太史公 司马迁也只能感叹——不容易。 > >    其实秦国最先的矛头是指向赵国。公元前236年,秦国就趁赵、燕两国内斗,派王翦、桓、杨端和兵分两路大举攻赵,占领了赵国河间等九城。公元前234年 又派大将桓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军十万余人。公元前233年,秦军深入赵后方,再一次包围邯郸,赵国再一次面临灭亡之危。赵王从边防调回一直和匈奴作战的大 将李牧抗秦,李牧在肥(河北晋县西)大败秦军,秦主帅桓战败畏罪逃奔燕国,之后李牧又在公元前232年在番吾击败秦军。 > >   虽然李牧取得 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赵军损失惨重,主力全部退守邯郸。秦国一时无法灭赵,转头指向了韩国,灭韩之后,才于公元前229年由王翦、杨端和攻赵。赵国派李 牧、司马尚率军抵抗,再败秦军。秦国对李牧实在头疼,用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造谣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中反间计,用赵葱和颜聚代李牧、司马尚,李牧 抗命被杀。 > >   李牧一死,赵军再无抵抗力。王翦于公元前228年三月大破赵军,于十月攻占邯郸,俘末代赵王造,在赵地设邯郸郡。赵公子嘉率宗族逃至代郡,称代王,一直抵抗到了公元前222年。 > >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改革后一举成为了战国除秦外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但赵武灵王在后期政治选择上的感情用事也让赵国陷入内乱,从此走向衰落。后期虽然名将 辈出(赵奢、廉颇、李牧),但君主昏庸,奸臣当道,关键时刻一再临阵换将,自乱阵脚,纵然将士血染沙场,却也无力回天。赵国虽亡,却堪称铁血,令人敬畏。 > >   第三个灭亡的是魏国。公元前225年,秦王派王贲率军攻魏,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王贲决黄河和大沟之水灌大梁,魏国末代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国在魏设砀郡。 > >   魏国战国初期在文、武二侯的经营下一举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好景不长,拒绝了卫鞅,魏国也拒绝了彻底的社会变革。最终在马陵一战后走向衰落,后期虽有信陵君魏无忌这样杰出的政治人物,也无法挽回局面。 > >    第四个灭亡的是楚国。公元前225年,秦王派李信、蒙武攻率二十万军攻楚,在城父(安徽亳县东南)被楚军所袭击大败。次年,秦王改派王翦率兵六十万攻 楚,在蕲(安徽宿县东南)大败楚军,杀楚将项燕,于公元前223年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国末代楚王负刍,楚亡。秦在楚设置会稽郡。 > >   秦、楚在春秋被中原诸侯共称为西夷南蛮,几乎是同时崛起( 秦穆公、楚成王时期),但楚国在春秋末期被吴越等南方小国拖住了后腿,一度被吴国所占。战国中期又被齐、秦东西二强所重创(齐、楚垂沙之战,秦、楚析之战),退出了争霸擂台,后期再无强势表现。 > >    第五个灭亡的是燕国。秦国灭掉赵国之后,燕国才明白自己想吞并赵国的想法是多么可笑,自己真正的敌人是秦国人,然而这一切已经晚了。公元前227年,秦 军灭燕后王翦的部队已经兵临燕境。燕国人并不甘心,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秦王大怒,派王翦、辛胜攻燕。燕军与残赵的代军联合,在易水之西与秦大战,燕、代 军败。次年十月,秦军攻占燕都蓟(北京),燕王及太子丹逃至辽东(辽宁东南部),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秦王此时的注意力放到了楚国身上,暂时停止了对燕的进 攻。灭楚后,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贲进攻燕辽东,末代燕王喜被俘,燕亡。 > >   从春秋到战国,燕国都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国,因为地处边 陲,不为诸侯各国所重视,内乱外战都不多。战国中期,燕国忽然暴发,在 苏秦的策划乐毅的指挥下,燕国这只蚂蚁竟然差点吃掉了齐国这头大象,改变了战国的格 局。但后期的燕国却不安分守己,蠢笨地举国之兵攻赵,加速了自己和六国的灭亡。不过从乐毅灭齐到荆轲剌秦,燕国这样的小国却总能给战国的舞台带来精彩和惊 喜,也算是过把瘾再死,不愧了燕赵男儿多英豪的美名。 > >   如果燕国是过把瘾死,那齐国就算是窝囊死。当秦国四处扩张吞并五国时,作为七雄 中除秦国外最有实力的齐国竟然漠然视之,同时并未对此作出战略性防备。秦吞并完五国后,齐王建这才发现大势不妙,但已经晚了。公元前221年,秦军命王贲 南下攻齐,秦军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自田单复齐后,齐国人半个多世纪没打过什么仗,哪里是身经百战的秦军对手,秦军直逼齐都临淄,齐王建选择了投降。 > >    齐国是姜太公之后,从春秋开始就是诸侯中的政治经济强国, 齐桓公时代更是成为春秋霸主。进入战国中期曾经与秦一起扩张,成为七雄中的东西两强。后来却被 弱小的燕国意外打击,几近灭国,复国后的齐国不但实力下降,信心和胆魄也没了,安于现状,成为沉睡的狮子,到灭亡也没醒过来。 > >   “秦王扫六合”,一个新的时代诞生。 > >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 >   秦王嬴政: > >   十三岁即王位,二十二岁亲政,三十九岁一统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而传奇的使命,开创着全新的时代。 > >   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建筑长城、焚书坑儒,他的每一个行动都对这个民族产生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无论后世对他是景仰还是诅咒。 > >   他为自己命名为 秦始皇,希望他的子子孙孙可以将大秦帝国的统治延续,他从没有想到他的帝国只能维系十四年。 >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时年四十九岁。 > >   王翦: > >   秦灭六国,谁立下的战功最高?当然是王翦及其子王贲。王翦指挥了灭赵、灭燕、灭楚之战,王贲指挥了灭魏、灭齐之战,毫不夸张地说,秦帝国的江山是王氏父子打下的。 > >    与 白起相比,王翦更具冷静与智慧。与赵作战,使用反间计除掉李牧,兵不血刃地除掉了秦国最顽强的敌人。灭楚前,秦王嬴政问其需要多少兵,王翦说要六十 万,而另一个大将李信则说只需二十万。于是秦王派李信伐楚,却大败。秦王重派王翦为将,给了他要的六十万。在连续灭掉赵、魏、韩、燕四国后,王翦对敌我力 量的判断还是如此冷静而精准,令人感叹。 > >   虽为战神,王翦却有极高的政治智商。率六十万大军征楚,临行时王翦却一再向秦王嬴政索要良田 豪宅,秦王说将军打胜归来还愁这些吗?王翦说还是乘现在大王相信我,多要点吧。行军路上,王翦前后五次派使者向秦王嬴政索要良田。众人不解,问王翦,说, 你不怕大王发怒吗?王翦说,我就是要让大王知道我要的只是小小的财富,而不是他委托给我的秦国近一半的兵权。 > >   吞并六国后,王翦又率大军征百越,平定江南,王翦因功晋封武成侯。很快王翦辞官,退还秦王所赐良田,隐居山林。 > >   秦王残暴,喜怒无常,而王翦能功成身退,实属可贵。 > >   战争猜想: > >   历史的必然是由无数的偶然构成的,虽然说秦国的强大,六国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我们依然不禁猜想,当初荆轲淬毒的匕首刺进了嬴政的身体,或者六国不是消极地防御和永无休止地内讧,而是一致抗秦,历史的轨迹是否会发生偏差呢?

春秋战国 葛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战争概述: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姬林率领卫、蔡、陈、虢四国讨伐郑国,双方交战于葛。郑军在此战中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战阵“鱼丽”战阵,大败周桓王率 领的五国联军,周桓王被郑将射伤。葛之战的失利,周天子最后的一块遮羞布被扯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消亡,标志着春秋诸侯争霸的时代真正到 来。> >   将帅星数: 子元 高渠弥 暇叔盈> >   精彩星数:★★> >   政治影响星数:★> >   综合星数:3> >   战争类型:车战——郑国在此战中祭出的鱼丽阵战是先秦战车时代的一项重大变革。> >   战争深度解析:> >   公元前707年,葛原上,天微亮,红霞染衰草,苍茫一片。> >   这里即将因春秋时期的第一场大战役的打响而永载史册。> >    交战双方,一方是周天子桓王姬林率领导的卫、蔡、陈、虢五国联军,另一方是春秋初期锋芒正盛的郑国。要想了解此战的背景,得从周幽王十一年(前770 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讲起。那年太子宜臼与国丈申侯请西戎人入镐京,杀周幽王与公子伯服。篡位上台的周平王宜臼迁都洛阳,史称东周。> >   那一年发生的另两件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很深远:一是秦国始称诸侯,二是在平叛和迁都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小国——郑国的崛起。> >   郑国是一个新起的诸侯国,创始人姬伯友是周厉王的少子,周幽王的兄弟。西周末年,周室衰落,姬伯友看清了形势,并不满足在周室位居高位,他听从了太史伯的劝告,率族人和部分前商遗民从封地迁移到了雒东(洛阳一带),凭借自己的威望与名声,创立了郑王国。> >    郑桓公姬伯友在西戎入侵中光荣牺牲,郑武公第一个率兵驱戎,力主和护送平王东迁洛阳,再加上洛阳与新郑王国邻接,这些政治优势,让郑国在春秋初期连续三 代近百年的时期内实际把持着周王朝的朝政(连续三代为周王室上卿),挟天子以令诸侯,吞并了附近的几个小国,成为春秋最风光最具实力的诸侯国。名义上的周 天子,也不得不看郑家父子脸色行事,周平王更是忍气吞声把太子送到郑国作为人质(郑、周交质事件)。> >   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姬林上台,年青的桓王很想有所作为,一改周室几代的弱势,开始不满郑国的专横,双方矛盾激化。姬林趁郑国国内段叔与郑庄公姬寤生争权,庄公没有多余的精力过问周王室事务的机会,免去了庄公上卿的职务。> >   庄公解决完段叔的问题后,也开始向桓王示威,派兵割掉周室成洛一带的麦子,后来又未经批准就与鲁国易宗田,根本就没有把周天子看在眼里。在最后一次晋见桓王回郑路途上,庄公还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去征伐与自己有矛盾的诸侯。> >   年轻的桓王姬林再也无法容忍郑庄公的所作所为,要想光复周室,眼前最大的绊脚石就是郑庄公。与他那碌碌无为的爷爷相比,桓王姬林多了几分锐气和朝气,他成功出兵晋国,阻止晋国曲沃武公称侯,已经为他带来不少掌声。> >   桓王姬林决定亲自出兵讨伐郑国。他对此战胜利志在必得,不仅派出了周王室的全部精锐,而且联合了卫、蔡、陈、虢四个诸侯国共同征伐郑国。其中,虢国是桓王的亲信,卫、蔡、陈则与郑国矛盾重重,经常发生战争。> >   面对周天子的亲征,郑国朝野意见纷纷,或战或和议论不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周王朝立朝以来的传统,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征伐权,虽然在西周中后期这种所谓的“征伐权”已经名存实亡。但郑国所对抗的,显然不仅仅是五国兵马,还有所谓的王道、天道。> >   郑庄公姬寤生决定应战,举全国之兵力应战。> >   姬林的伐郑大军分右、中、左三军向郑国杀来,右军为蔡、卫二国联军,由虢分林父统领;中军是桓王姬林统帅的周王朝卫队;左军是陈国的军队,由黑肩统领。> >   郑庄公姬寤生任抗周大军总司令,以子元、祭足、高渠弥、暇叔盈、原繁、曼伯、祝聃为将,亲自率军迎战。> >   两军于葛原上决战。> >    战前,大将子元向庄公指出,以往两军交战,讲究的是三军对垒,中军先出,左、右军随之。但此次战役,中军是周王亲率的精锐部队,训练有素,斗志强,具有 很强战斗力,而左、右军陈、蔡、卫、虢联军是乌合之众,特别是陈国,刚刚经历内乱(公子佗弑兄自立),军心不稳,战斗力低下。他建议,此战郑军中军应稳而 不发,由左、右军向敌方左、右军发起冲锋,对方左、右军如若溃败,必将影响中军士气,此时郑军中军再发起冲击,周军必大败。> >   郑军大将 高渠弥同时提出了一个新颖而大胆的战争构想。当时中原诸侯各国都是以战车为主,作战模式为一乘战车配备三十个士兵,三个甲兵驾车指挥,七个士兵在车上作 战,另外二十个步兵在前面作战,而冲锋时都是步兵在前,战车在后。这种作战模式一旦前锋步卒被击破,后续战车便失去掩护,以致无法出击而失利,无法完全体 现战车的威力。高渠弥建议在此战中采用一种新型的作战方式,将战车布列在前面,将步卒疏散配置于战车两侧及后方,从而形成步车协同配合、攻防灵活自如的整 体,而阵型呈鱼形,简称鱼丽阵。> >   姬寤生被这种大胆而新颖的构想吸引,但是,在这种生死存亡的战役中采用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无疑是一次极大的冒险。> >   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制胜,本来就需要有勇气去创新、冒险。姬寤生接受了子元和高渠弥的建议。> >   郑军也编组为三个部分:中军、左拒(拒是力阵的意思)和右拒。郑庄公及原繁、高渠弥等人率领中军,祭足指挥左拒,曼伯统率右拒,与周军一决雌雄。> >    周桓王姬林率领中军首先向郑的中军叫阵,郑国中军却并不回应。周军鼓罢,郑军的左、右军呈鱼丽阵型杀出。对此,周军并没有思想准备,左、右两军战斗力本 来就不强,对郑军的新阵型又相当不适应,被杀得大败。左、右两军大败,周军中军人心浮动,此时庄公亲率的中军再向周军发起攻击。> >   周军大败溃散。在撤退中,周桓王姬林被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郑庄公见好就收,并未追击周军。> >   周桓王复兴周室的美梦,就这样被一箭射灭。> >   收兵后郑庄公给周天子留足了面子,特派大夫祭足到周营赔罪慰问。毕竟春秋初期周王还是众诸侯名义上的老大。郑国给了台阶下,周桓王姬林灰溜溜地接受了葛战役的失利。> >   周王朝的征程,划上了句号,“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宣告结束,春秋诸侯争霸从此拉开序幕。> >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   周桓王姬林:> >   葛之战前,周王室虽然衰落,但还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但此战后,彻底宣告了周王室的没落。桓王姬林于桓葛之战十年后去世,留给后世一个超级烂摊子,周天子,成为了一个尴尬的名字。> >   郑庄公:> >    葛之战让郑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但郑庄公姬寤生去世后,郑国几公子争权,郑国很快由盛转衰。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小国,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经过郑氏祖孙 三代百年的经营,成为春秋的首霸,可谓春秋初年最亮丽的风景线。但大概因为郑庄公是第一个挑战王权的诸侯,后世史家对郑国的霸业评价普遍不高,仅以“小 霸”冠之。> >   战争猜想:> >   或许对于现在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春秋初期的很多战争不太看得懂,比如此战中周军为什么会没 有预料到郑军会左、右军先出?再如齐、鲁长勺之战中为什么齐军三鼓之后,要等待鲁军击鼓之后才发动进攻?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为什么不在楚军过河时发起攻击? 楚、晋鄢陵之战中,晋军在山谷中迷失了方向,楚军为你竟然帮助敌人寻找出路?这一切,其实都是西周战争“军礼”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反映。以礼为先、以礼为 本,是西周时期战争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战争的终极目的不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是取得道义和军事上的双重胜利。西周时期有一套固定的军礼指导战争活动, 所以西周时期的战争除了战争本来固有的残酷外,还充满着崇礼尚仁的温情脉脉,大多的逼迫敌方屈服为主要宗旨和目的,很少出现彻底消灭对方军事力量的现象。> >    而到了东周,周室衰败,礼崩乐坏。在军事上的反映,就是在战争中各诸侯开始注重战争的实战效果,之前西周所倡行的军礼制度也开始走向消亡,葛之战,以谋 为战的思想开始萌芽。此战子元提出的左、右军先发、高渠弥提出的鱼丽战阵,可以说都是对军礼制度的一种破坏。葛之战让诸侯尝到了弃军礼的甜头,之后的战 争,其军事指导思想慢慢开始从“以礼为固”过渡到“以兵诈立”、“以谋为战”。战争,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同时亦显示出了它的狰狞与残酷。> >   从葛之战开始,中国古代的战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相关参考

讨伐董卓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战争概述:公元190年,关东(潼关以东)各州郡守以讨伐为名,推举渤海太守为盟主,联合起兵。讨董军声势浩大,董卓被迫弃都洛阳至长安,两年后被部将所杀。伐董之战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群雄逐鹿的时代宣

第一次大沽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1856年4月,克里木战争参战各方签订《巴黎和约》,战争结束;次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巨著《物种起源》,正式提出生物

第二次大沽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1859年4月,撒丁王国和法国共同对奥地利宣战,反奥战争开始;及至次年10月,整个南意大利基本上得到解放。1861年3月4日,宣布就任美国总统;4月,南方军队炮轰南卡罗莱纳的萨姆特要塞,林肯宣布

秦朝北击匈奴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战争概述: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孟家湾),并将秦、燕、赵三国原

马尾海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188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俄伊犁界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割走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884年,西方殖民大国齐聚德国,召开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掀起了抢占非洲土地的狂潮。次

安庆会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安庆会战>  1859年,约翰·布朗领导美国黑人和白人发动了反对奴隶制的武装起义,激战两天后失败。1860年8月,日本倒幕派制造了“樱田门事件”,刺死大老井伊直弼。次年,俄国沙皇颁布农奴制改革法令,

黄海海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1893年12月至翌年1月,法俄两国外交部门交换信件,正式缔结了军事同盟。1894年,朝鲜全奉准领导古阜农民发动起义,以白山为起义根据地,对抗官军,史称“甲午农民战争”。1895年,英国生产出第

威海海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1895年,意大利军队对埃塞俄比亚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反抗;及至1896年3月,在阿杜瓦战役中,埃军大败意大利军队,迫使意军承认埃塞俄比亚为独立主权国家。1898年,美国为夺取

天京保卫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议会宣布成立意大利王国,推举撤丁国王为意大利国王,定都佛罗伦萨。次年5月和9月,美国政府相继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奴隶制;然而,1865

武昌起义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  1908年6月,英国殖民当局以“阴谋推翻英国统治”的罪名逮捕了国大党激进派领袖提拉克,引发了孟买工人大罢工。次年4月,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政变,废黜国王哈米德二世,掌握了国家政权。19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