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 逐客之谏――李斯援古证今说秦王

Posted 荀子

篇首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二十二节 逐客之谏――李斯援古证今说秦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二十二节 逐客之谏――李斯援古证今说秦王

2、历史秘闻 43 李斯谏逐客

第二十二节 逐客之谏――李斯援古证今说秦王

  从这本小册子的第一章开始,诸位朋友都能看到,秦人不管是在立国之前,还是在建国之后,都始终处于与西戎各部族的争战攻伐,拓疆开土的武装斗争状态之 中。戎兴秦衰,秦盛戎衰,为了族群的生存,秦国人崇尚武力,把能否杀敌立功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尺,把舞文弄墨一类看做是可有可无的末等之事。所以,在秦 始皇帝所建之大秦帝国的史册上,武功赫赫,可书者不胜枚举,但惜乎文学之事,除了几篇刻石文字之外,几为空白。如果不是由郑国引起的逐客之举,那么秦国就 真的会给中国文学史编纂委员会交上一份白卷。 >   那么,是谁填补了秦国文学史上的空白呢? > >   说来遗憾,填补秦国文学史空白的还不是秦国本土的人,而是一个来自楚国的小吏——上蔡人 李斯。 > >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也并非什么胸有大志的杰出青年,大概凭着一点小聪明,读过几天书,就在郡里面混到一个很小的类似于现在“库管”一般的 差使,地位低下。据说李斯之所以后来想方设法,投机钻营,一直当到秦国的丞相,是受了两类老鼠生存状况的启发。按照《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说是有一天 李斯看到办公处附近的公厕里有一只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粟米,住在大屋 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 >   李 斯有了这番彻悟,就下决心跟随当时有名的儒学大师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我们刚才说过,李斯悟性很高,很是有些才气的,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对当 时天下形势的研究也颇有心得,因此,当他从荀子那儿毕业、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他就认为楚国的国君是个糊涂虫,成不了大事,其他几国更是衰弱不堪,都没有 让他建功立业、成就人生的希望。那么,李斯看重是哪个国家呢?他看重的是秦国。李斯认为,只有生机勃勃的秦国才能为他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能使他大展鸿 图。 > >   《史记·李斯列传》里详细地记载着李斯临行之前跟他的老师荀子的一段对话。他向荀子剖析天下形势说:“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 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 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 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 >   从上面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李斯的人 生价值观,就是追求功名富贵,入秦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秦国的富强,而是为了成为一个名高位显、利禄丰厚的“仓中鼠”。不过,当时抱有这种目的周游列国的 士子,并非李斯一人,所以,荀子倒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希望李斯能够用其所学,成就功名。 > >   然而,当雄心勃勃的李斯来到秦国的时 候,却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继承君位的秦王 嬴政年龄太小,而且全国都在忙着给秦庄襄王办丧事,一时间很难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而这时, 吕不韦高居相邦之 位,权势 炙手可热,投奔到他门下的士子多如过江之鲫。李斯呢,本来就是为了名利二字而来的,既然秦王难见,李斯就转投到吕不韦门下,充当起舍人的角色。幸 亏吕不韦很赏识他,就任命他为郎官,这样一来,李斯就有了游说秦王的机会。 > >   李斯在最初见到秦王时,就单刀直入地说:“从前 秦穆公虽然 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那时诸侯的人数还多, 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自从秦孝 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 大,大王的贤明,就像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 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 > >   李斯的这番分析,很是符合秦王嬴政的心思,所以秦王就很快 任命李斯为长史,而且按照李斯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暗杀的形式把 他们除掉。这些计策收到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所以秦王又任命李斯为秦王室的客卿。 > >   不过,就在李斯倍受信任,向着“仓中鼠”前途大踏步前 进的时候,秦国却发生了郑国的“间谍案”。秦宗室的大臣们认为,非秦之人,其心必异,客卿都是为其本国的利益来秦国的,并不是真心为秦国,应该将其驱逐出 秦国。秦王嬴政此时尚未亲政,相邦吕不韦因自己不是秦人而不便多言,所以秦王嬴政经不住秦宗室大臣们驱逐客卿的鼓噪,就下了一道命令,凡不是秦国人而在秦 国做客卿的,一律通通驱逐出秦国。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当然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 > >   李斯接到离秦的通知之后,心里很是不舒服,眼看着就 要跻身于“仓中鼠”的行列,却无辜受到牵连,重新跌回到“厕中鼠”的境遇中,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甘心的。于是,在离去的途中,李斯写了一篇题为《谏逐客 书》的奏疏,派人送给秦王。秦王看过之后,幡然悔悟,不但撤销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且让他担任了廷尉之职。 > >   那么,在《谏逐客书》里,李斯到底写了些什么,又是如何打动秦王嬴政,使他收回成命的呢? > >   凡是读过《谏逐客书》的人都能感觉到,李斯用一篇《谏逐客书》折服秦王,使其收回逐客的成命,主要是得力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也就是这篇文章对比说理的方法。 > >    在这篇奏疏的开头一小段里,李斯就开门见山地对“逐客”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 直言不讳地指出,逐客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呢?李斯列举了秦国历史 上四位君主求贤若渴的具体事实来说明“客”不仅无负于秦,而且有功于秦,鲜明地对比出秦王今天逐客的做法是错误的。接着,李斯又列举排比了秦王日常生活中 喜好别国的器物、珠宝、音乐、美女的大量现实材料,与秦王“一切逐客”的行为形成矛盾和对比,揭示他重物轻人的做法是错误的。最后,李斯又以五帝三王海纳 百川般的胸襟与功业,和逐客的狭隘做法相对比,说明“逐客”无异于把武器送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从理论上说明逐客是错误的。在奏疏的最后,李斯从“逐 客”一事将引起的严重后果的角度说明逐客是错误的。认为如果秦王坚持逐客的话,要想得到国家强盛,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历史秘闻 43 李斯谏逐客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即位。
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战国时期有许多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做“百家争鸣”。吕不韦自己不会写书,他组织他的门客一起编写一部书,叫《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还派人把它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掉个字,就赏金千两。这一来,他的名气就更响了。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卖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也是荀况的学生,跟李斯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几次三番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赏,说:“如果我能和这个人见见面,该多好啊。”
这一回,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打发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找他一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李斯

相关参考

43 李斯谏逐客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岁的

历史秘闻 43 李斯谏逐客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岁的

历史经验 李斯谏逐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李斯谏逐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战国末期,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大。第二年(前256),秦国再次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秦国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之

历史人物 李斯写《谏逐客书》是怎么回事?李斯为什么要写《谏逐客书》?

提起李斯这个人物,总难免与秦国挂在一起,毕竟他的事迹,除却早年没什么成就的经历,还是来到秦国之后更值得记载。李斯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文学家和书法家,书法的成就自然就是“书法鼻祖”,小篆,而文学

历史人物 李斯当初没有被重用就被下逐客令了 李斯后来是怎么被重用的

对李斯被重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战国时期,有诸多的国家,而在这些国家中,能够让大家印象深刻且第一时间就能够想到的是哪个国家呢?在许多人的心中,他们对秦国都会有一个比较深刻

第二节 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康熙认定,平叛战争中的最主要敌人是吴三桂,湖南是主要战场。他曾说其他战场报捷“朕不为喜……吴三桂乃贼渠,惟破岳州、澧州方可喜耳”。因此,自战争爆发以来,康熙帝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湖南战场。>>  康

第二节 无罪获咎――蒙恬饮恨呜咽泉

  应该说,蒙恬之死,即已为秦王朝的功臣勋将们敲响了命运的丧钟。因为,于秦而言,蒙氏家族功勋至伟,蒙恬之死,最为无辜。>  蒙恬祖籍为齐。公元前249年,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

誓为仓中鼠的李斯被灭族,眼界决定高度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的文章知名度最高当属《谏逐客书》,因为这是中学课文选学内容。李斯的书法自然也是倍受推崇的,可以这样说李斯此人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但大结局却是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这

第二节 秦亭之谜――甘肃之“秦”与山东之“秦”

  上文说到,周孝王因为非子给周王室养马,“马大蕃息”,所以就封非子为附庸国国主,让他“邑之秦,使其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人之所以被称为“秦”,以后用“秦”作为族名和国名,以“秦”为朝代名者,都是

春秋战国 书谏逐客妒杀韩非

  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