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攘外安内――秦武王平蜀设相
Posted 公孙
篇首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九节 攘外安内――秦武王平蜀设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第九节 攘外安内――秦武王平蜀设相
秦武王名荡,生于秦惠文王十年(前328),是秦惠文王和惠文后的儿子,秦昭王的异母兄。荡出生时,秦惠文王正在全力打通中原之路,秦惠文王在给荡取名时寄予了称霸中原、荡平天下的厚望。秦惠文王去世后,年轻的太子荡即位,是为武王。 > 秦武王从父王手中接过的虽然是一个强大的秦国,但秦的周边环境仍然不容乐观,韩、魏、齐、楚、越尽管对年轻的秦武王表现出极大的敬意,派出使者前来祝 贺,笼络秦国,但其真实目的都是想从秦武王的外交决策中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就在秦惠文王去世的这一年,秦国派往蜀国的蜀相陈壮杀死了蜀侯,拥兵自重,向 秦国讨封。其次,秦国政界中多种政治势力明争暗斗,关系错综复杂,除了魏籍权臣集团外,还有惠文后派、宣太后派、公室派和非魏客卿派,彼此间的争斗很激 烈,都想趁新王年轻争得更多的政治权力。 > > 秦武王虽然年轻,但却是一个极为干练的政治家。即位之后,他首先亲自接见越国使者,与越国签 订了夹击楚国的密约,威慑楚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安定了秦楚边境。此外,秦武王还有意让齐国的使者观看秦、齐两国夹击韩魏的图形,向韩魏示威,断绝了韩 魏趁武王新立之机进攻秦国的想法。同时,秦武王还让其叔父樗里疾交好韩国,他自己亲自与魏襄王在临晋相会,巩固秦魏联盟。通过一系列紧张的外交活动,秦武 王初步实现了安定边境的外交目标。 > > 在稳定周边邻国之后,秦武王开始着手解决秦国中央的魏籍权臣问题。其时,在秦国廷臣中,魏籍大臣占 有主要地位, 张仪、魏章、司马错、公孙衍等魏籍大臣能力出众,功勋卓著,权倾一时,其中张仪和他的好友魏章还把持了秦国的军政大权,成为魏籍大臣中的领袖 人物。此外,还在秦惠文王在世的时候,武王就对张仪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做法十分厌恶。秦武王即位后,发现张仪极难驾驭,而且极易为张仪所左右,这就使他 感到极度不快。但是,秦武王想除掉张仪却极为不易,因为张仪不但是秦国的大功臣,伐蜀取陕,打开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在秦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得到大 批魏籍大臣的拥护,不像 商鞅是个孤家寡人,加之张仪行事谨慎,极少露出破绽,武王找不到除掉他的理由。所以,刚刚即位的武王不得不采用简单的杀戮手段—— 借刀杀人。 > > 秦武王做的第一步是不动声色,削枝弱根,即任用公孙衍代张仪为相邦。公孙衍的资格要比张仪老得多,远在张仪到来之前,公孙 衍就为秦惠文王所重用,后来被张仪取代。公孙衍与张仪在战国的舞台上纵横多年,打了无数次的外交战和军事战,虽然都是魏国人,但是两人结怨很深。武王利用 两个人的矛盾,找了个借口让张仪出使魏国,让公孙衍代替张仪出任秦国的相邦,借以削弱张仪的权力,淡化张仪对秦国政治的影响。第二步是明遣暗逐,驱羊入 虎。张仪曾经周游列国,三度为秦相,政治斗争经验十分丰富,他从秦武王用公孙衍代己为相邦的举措里,察觉了秦武王的真实用意,担心有杀身之祸,于是便主动 提出愿意出使魏国,帮助秦国削弱齐国和魏国,同时表示,他愿意劝说秦武王的另一心腹大患魏章与他一起离开秦国。张仪此言此举正中武王下怀,武王十分高兴, 赠送张仪、魏章车马金银,以与魏国结盟的名义,把二人送上了不归路。 > > 张仪和魏章到达魏国之后,遇到了替楚国出使魏国的苏代,苏代嫉妒 张仪,有意在魏襄王面前说张仪的坏话,打消了魏襄王欲请张仪为相的念头。魏襄王不用张仪为相,而是让太子代之,这使张仪很失落。于是,张仪就又转向齐国, 与齐国的孟尝君交往,想谋得一官半职。不料,张仪此举使秦武王深为忧虑,他担心张仪和孟尝君交好,说动齐魏结盟,威胁秦国安全,于是就派刺客进入魏国杀死 了张仪。魏章由于没有参与秦魏交恶,所以得以保全。公孙衍代张仪魏相不到一年,就被秦武王免掉了。另一魏籍大臣司马错见武王打击魏籍大臣,便低调处世,在 武王朝虽未遭弃用,但也没有大用。秦国强大的魏籍权臣集团就这样被武王荡轻而易举地给解决掉了。 > > 解决了魏籍权臣集团之后,秦武王开始 解决蜀国的变乱。秦武王认为,陈壮本来是秦国的臣子,受秦王之命入蜀为相,但他却杀死蜀侯通想自立为蜀国的新主,陈壮的所作所为已是叛乱,于秦于蜀都是敌 人。恰巧这时,陈壮派人前来讨封号。秦武王与众臣分析,陈壮向武王讨封,就是想在武王初立、蜀国局势尚未稳定之际浑水摸鱼。讨得秦国的封号有什么好处呢? 讨得封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秦国封侯的名义统治蜀国,而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无异于一个独立王国。如果秦王大怒,不给封号,必然会来平叛,到时再以秦国要消 灭蜀人为招牌来号召蜀人抗秦,陈壮还是可以自立。于是,秦武王决定采取拖的办法对来付这种两难局面。秦武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陈壮的请求不置可否,这就 使陈壮大有如坐针毡之感。本来陈壮是想趁武王新立、蜀境未稳而自立,结果被武王这么一拖,原本混乱的蜀国局势就更加混乱了。蜀侯的旧臣本来就对陈壮心怀不 满,又见秦王迟迟不封陈壮,就觉得陈壮已经失势于秦王,于是就开始互相联络,准备把陈壮赶出蜀地,恢复蜀王室的统治。追随陈壮的人见武王迟迟不予答复,又 见蜀人暗中联络,恐有异动,都很紧张,他们担心受到来自秦蜀两方面的攻击,所以惶恐不安。其时,蜀国上下处于互相猜疑之中,人心浮动。武王见火候到了,就 派甘茂入蜀平叛。 > > 甘茂是楚国下蔡(今安徽省凤台)人,早年师从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见秦惠文王,受到赏识,被 秦惠文王委以重任,佐魏章将兵平定汉中,立下军功。甘茂为人机敏,善于随机应变,入蜀之时,一路上密守王命,蜀中各派都不清楚甘茂此行的目的,都惴惴不安 而又心存希望。甘茂等到蜀国各种政治力量齐集成都时,当众宣布秦王命令,指出秦蜀相壮杀死蜀侯通的行为是谋反行为,立蜀侯通的儿子烨(yè)为新的蜀侯。 在当场杀死蜀相壮后,蜀国的大臣们群呼秦王英明,并表示蜀国愿意永远为秦国效命。新蜀侯烨与甘茂一起回咸阳拜谢武王,武王向蜀国派出了新的蜀相,蜀国的局 势稳定了。 > > 秦武王在平定蜀相壮的叛乱后,对于秦国西部的义渠戎和南部丹、犁二国的扰边行为,给予了坚决无情的打击,丹、犁和义渠戎在秦强大的军事攻势下臣服了,秦国在惠文王时开拓的疆域得到了有力的巩固。历史人物 攘外必先安内 蒋介石拾民族英雄岳飞牙慧
文章来源:搜狐作者部落格> 不知何故,一提起"攘外必先安内",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 。其实,"攘外必先安内"的首倡者并不是 本人。蒋介石不过是继承古代传统,拾前辈牙慧而已。> 最初,"攘外"与"安内"是并举的。这一点,在儒家经典里有所体现,《毛诗·小雅·车攻序》中云:"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覆文武之境土。"由此可以看出,"攘外"、"安内"既是中国儒家的政治理念,又是中国古代政府的政治传统与执政本能。> 唐宋时期,"安内"先于"攘外"的认识初现。士大夫们针对周边"蛮夷"的侵扰,总结出如下经验教训:"夫外抚内宁,惟圣人不让","然则内先自治,释四夷为外惧,守成之良资也"。"中原多事,外国窥边……中国失政,边夷幸灾"。> 直接提出"攘内必先安外"的,是南宋名将 。南宋初年,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及游寇惯匪让政府焦头烂额,特别是一个从抗金前线溃败下来的名叫曹成的逃将,流窜到湖广地区沦落为盗匪后,屡次接受政府招安又屡次反叛。为此 向赵构建议说:"内寇不除,何以攘外?近郊多垒,何以服远?比年群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故盗也玩威不畏,力强则肆暴,力屈则就招。苟不略加剿除,蜂起之众未可遽殄。" 的意思,不但建议政府"攘外必先安内",而且不赞称对起义军和游寇惯匪们实行招安政策。> 后来岳飞平定了曹成,但曹成这类游匪在他眼里仅是蜂蚁之群,平定他们算不得什么功劳。岳飞认为,真正的功劳在于"攘外"。他说:"痛念二圣远狩沙漠,天下靡宁,誓竭忠孝。赖社稷威灵,君相贤圣,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顾蜂蚁之群,岂足为功!"> 岳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问题是天不遂人愿,南宋的体制与国情下,导致岳飞真正的敌人既不是民间义军与游寇惯匪,更不是少数民族金政府,而是南宋内部的最高统治者,所以,岳飞大志未深,屈死九泉,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说则流传了下来,一直流传到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及其封疆大吏们将其发扬广大。>相关参考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蒋介石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对内对外的基本国策,是课本中的难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从时间上:注意政策的阶段性。 这一政策是蒋介石在
文章来源:搜狐作者部落格> 不知何故,一提起"攘外必先安内",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其实,"攘外必先安内"的首倡者并不是本人。蒋介石不过是继承古代传统,拾前辈牙慧而已。> 最初,"攘
文章来源:搜狐作者部落格> 不知何故,一提起"攘外必先安内",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其实,"攘外必先安内"的首倡者并不是本人。蒋介石不过是继承古代传统,拾前辈牙慧而已。> 最初,"攘
自古以来,历史舞台上会不时的出现各种伟大的女性角色,比如我国的女帝武则天,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等等,她们这些伟大的女性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着极高的聪明才智。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同样是一个有着高智商高情
西晋皇族的互相残杀给北方戎狄民族的趁势崛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司马氏骨肉相残的悲剧还没有退场,五胡十六国已经迫不及待地登场了。第一个在北方建立胡族政权的是匈奴刘渊。>> 说到匈奴,得把目光向前
景帝上台之后,积极推行文帝的政治主张,即削弱诸侯王控制的地方王国政治权利和控制中央政府的军功集团势力。就当是在情况来看,申屠嘉之后的政府已看不到与高祖一起打天下的军功大臣,取代他们的是军功大臣的后
中国人在长期经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靠勤劳节俭积累财富,创造辉煌,推动历史前进,逐渐养成崇尚节俭之风,成为中华民族高尚的传统美德。>> 历代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都把节俭作为兴家治国之道,而
就在吕禄犹豫着自己该不该放弃朝中禁军统领的职务、放弃手中拥有的兵权,去做自己的一方之王——赵王时。一个人的到来加快了整个事件的进程,这个人就是他的心腹贾寿。>> 贾寿是朝中的郎中令,也是吕产最为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三》>> 和那些哀哀凄凄的亡国之君相比,扫灭六国的秦
公元前675年,宣公即位。宣公在位12年,除了宣公四年,在河阳这个地方和晋国打过一次胜仗,在渭水之南修建了主祭青帝的密之外,再没有建立什么值得可记叙的功勋。公元前664年,宣公去世。宣公共有九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