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翁仲的故事
Posted 校尉
篇首语:只要还有什么东西不知道,就永远应当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翁仲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李翁仲的故事
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从此开启了东周时代。周考王元年(前440年)的时候,封其弟揭于河南,以延续周公的官职,是为西周桓公。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周朝土地分封完毕,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国。
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东周国开始作为诸侯国之一建立。至周赧王时,东西周各自为政,赧王把国都迁到西周国。
关于这位东周开国君主的身份、东周国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国公的弟弟;还有一种说法是,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孙子,西国公的儿子。
传统观点认为,东周惠公是周显王二年(前367年)周威公死后,被分封至巩国旧地的。椐《史记・周本纪》、《韩非子・内储说下篇》等文献,东周国实乃周威公死后,因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国。
东周国故都约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公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国灭亡。
东周灭亡以后秦国又相继灭了其他几个国家。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自以为统一天下。至公元前194年,西汉燕国卫满于平壤一带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周朝完全灭亡。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当时南越慈廉这个地方一个叫做李翁仲的人,身高一丈三尺。在秦朝时一丈等于十尺,一尺大概是23.1厘米。所以说,李翁仲大概有三米高,比姚明还高那么多。
李翁仲年轻的时候,曾经到乡里打过工,当然是力工,人高马大不干力工不是浪费嘛。但不知怎的,他挨了包工头的鞭打。一气之下便外逃了,逃到了秦国。俗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李翁仲到了秦国以后就当官了。官至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是汉武帝的时候才有的官,这个记载可能是史官用他所生活的时代官职来描述的。就像张溥杰说司隶校尉大概相当于现在监察部部长一级的官员一样。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之后,让他率兵镇守临兆,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放在咸阳宫司马门外,铜像内部大概能装几十个人,慢慢地摇一下就会晃动。铸铜像的作用,就像在麦地里扎一个稻草人,来吓唬麻雀一样。
匈奴人来咸阳的时候,远远见李翁仲的铜像,还以为是真的他,不敢靠近。后来人们干脆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司马贞的《索隐》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
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带着一群翰林学士郊游路过一古墓时,他指着墓前高大的石人问是什么,一翰林回答说:“这石人名叫仲翁。”乾隆随后即写下“打油诗”一首:“翁仲尔今称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罚到江南作判通。”乾隆故意把四句诗中每句最后两个字都颠倒过来,以讽刺把“翁仲”错为“仲翁”的翰林。
历史人物 秦朝大力士阮翁仲简介,历史上的阮翁仲有多高
史料记载
孝陵石翁仲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于秦代。翁仲路,是紫金山通往明孝陵的必经之路。路上屹立着四对石像,文臣武将各两对。文臣庄严肃穆,武将则威严肃杀,象征着帝王死后在阴间的文治武功。这明孝陵的石翁仲,通高3.18米以上,据说是最高大的石翁仲了。
十三陵前石像
翁仲姓阮,越南族人,为秦始皇大将,统一六国中立下功劳,死后秦始皇为记其功绩,将其铸为铜像立于咸阳城司马门外,因其生前身高一丈三尺,勇猛非常,后人尊为神,故作翁仲肖像佩于身,以驱魔镇邪。翁仲肖像是年轻人,因后世误传,均把北京十三陵前石像当作秦代翁仲。
陵墓前及神道两侧石像
所谓的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中国,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日“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但后来却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像了人像外,还包括不现动物及瑞兽造型的石像。
——李修平:《李零:<入山与出塞>》,载《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3卷第1期页301,2006年6月
翁仲的来历
秦始皇时期
翁仲的来历得从秦始皇时所铸十二个铜人说起。《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二十六年时“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L,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正义》引《三辅旧事》、《水经注·河水(四)》都人为每个铜人各重二十四万斤,俗称“翁仲”。
吉祥征兆
据《汉书·五行志》说,就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时,在秦的边地临洮一带,出现了十二个身高五丈,足迹六尺穿夷服的巨人,秦始皇以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按照这十二个巨人的模样,销毁了天下兵器作成铜人(事又见《淮南子· 锫垩怠犯哂兆)。
其实,十二个铜人出于临洮只是传说而已,不可能实有其事,而这个传说又是从先秦有关“长人”、“长狄”的传说深化而来的。屈原时代就有了“长人”的传说,《天问》问道:“何所不死?长人何守?”据王逸、洪兴祖和朱熹等人的注,可知“长人”即“长狄”。《国语·鲁语(下)》记载:吴越争战时,吴国攻毁了越都会稽,得到了大骨,吴国派使者问孔子,孔子告诉他这是防风氏的骨,因为大禹时召集众神会聚在会稽山,防风氏迟到了,被大禹杀死。防风氏的后代在虞、夏、商时称“汪芒氏”,在西周时称“长狄”,在当时称“大人”(此又见《史记·孔子世家》)。据《春秋》,当时长狄国还经常内犯,文公十一年时鲁臣叔孙得臣打败了它。《左传》上说叔孙得臣抓住了长狄国的首领侨如,并用戈插入他的喉咙将他刺死。同一件事,到了《谷梁传》和《公羊传》里就附加了许多传说的成分:长狄国君兄弟三人侵犯中原,瓦石不能伤害他们。射箭高手叔孙得臣射中了他们的眼睛,他们倒地后身横九亩。头被砍下后放入车中,眉毛高出车轼。《尚书大传续补遗》说长狄国人身高五丈多,卢文所辑的《春秋纬考异邮》则说长狄国君兄弟三人身高各有百尺。
传说和迷信
秦始皇时长狄十二人的传说正与上述传说有关。而秦始皇也正是利用了这个传说(或者说这个传说正是统治者自己造出来并加以利用的),收缴天下兵器铸成钏L和十二个铜翁仲,这一措施正如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推得五德终始之说、封禅、焚书坑儒一样,其真实意图是“以弱黔首之民”(贾谊《过秦论》),使它的残暴的专制统治能够万世不变地延续下去,而利用传说和迷信,使它的统治蒙上了一种奇异、神秘的色彩,更能愚弄百姓。
十二铜翁仲毁灭
秦始皇所铸十二个铜翁仲,胸前有铭文,传为李斯所篆,汉时列于长安长乐宫前。新莽地皇二年(21年),王莽因梦见有铜人哭泣,派人磨灭了胸前铭文(见《水经注·河水(四)》。东汉末,董卓毁掉钟L和十个铜翁仲,铸成小钱,剩下两个搬到了清门里。至十六国时,后赵石虎把它们搬到了邺。后来,前秦苻坚又把它们搬回长安销毁。至此,十二个铜翁仲全部毁灭了。
因为十二个铜人称为翁仲,后来的宫门前所列其它铜人像也就称为翁仲。汉武帝时,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铸有铜仙人手掌承露盘以储露水,据说和玉屑服之可以求得长生。魏明帝景初元年,想把承露仙人搬到洛阳去,铜人很重搬不动,反而把承露盘弄断了。相传折时铜仙人眼中流泪,因而留在了灞城。明帝就用铜另铸了两个大铜人,座落在司马门外,这两个大铜人也称为翁仲(事见《汉书·郊祀志》颜注、《三国志·魏书·明帝传》裴注和《宋书·五行志(一)》。
至于陵墓前石人像称翁仲始于何时很难确知。柳宗元诗《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说“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这里翁仲指的就是墓前石人,可见至少在唐代已将墓前石人称为“翁仲”了。
墓前石人
墓前石人的设置则在唐以前早就有了,可考的最早为西汉霍去病墓。霍去病墓在汉武帝茂陵帝,属陪葬墓。《史记·骠骑将军列传》《索隐》引姚氏说:“冢上有竖石,前有石马相对,又有石人。”保存到今天,尚有石刻十四件,其中有胡人、力士抱熊和马踏匈奴等。显然,这些石刻是为表彰霍去病战胜匈奴的功勋而制作的。这与自东汉起代表等级所列的石人(翁仲)不同。东汉大臣墓前石刻群中有翁仲的还很少见。《风俗通·神怪篇》记载汝南汝阳彭氏墓前神道上立有一石人,《水经注》中提到墓前石刻群的有多处,而石刻群中有石人的仅一处,即《洧水注》记载的弘农张伯雅墓,“碑侧树两人”。东汉时墓前石人流传到后世的有两个。胸前有铭文,一刻“汉故乐安太守D君亭长”,一刻“府门之卒”,两个石人系乐安友谊赛D君墓前之物。这两个石人,唐代人称为“翁仲”(《碑版广例》)。这两个翁仲,清时还保存在山东曲阜,不知今存否。
帝王陵前石刻群中设置翁仲的,唐以前还很少见。汉代皇陵前石刻群中不见记载有石人,考古似也末发现。魏晋时代由于废弃了陵寝制度,墓前不设石刻,当然更不可能有石翁仲了。北魏开始恢复陵寝制度,在墓前设置石刻,但数量不多。1979年在北魏孝庄静陵前出土有一件石人像和一个石人头,说明北魏陵前可能有石翁仲。南朝帝王陵墓葬于南京及郊区,从现在石刻看,有石辟邪、石麒麟等,但不见石人。至唐代,帝王陵园里设置石翁仲才成为定制。太守昭陵北门内祭坛有番像时有时无外,其它石刻形制和数量依乾陵而少变化;而北宋皇陵所列石人,一般为驯象人一对、控马二对、番使三对、文武臣四对、武士一对、宫人二对。自王侯至品级高的大臣,墓前所列石翁仲数各有差等,每朝有具体规定,而庶民墓前不许立翁仲。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这一段也可反映出唐以前人臣墓前有石翁仲,而帝王陵前一般不立的情况。古代帝王和官僚陵墓前神道两旁所列石刻人像,是模仿宫殿和官署前设置的侍卫人员形象的,可以说是“事死如事生”,把墓主生前所享用的一套礼仪搬到了坟墓前。墓前翁仲除了充当卫士起保卫陵墓的作用外,也显示了墓主生前的等级身份。而石刻群中诸种现实的和想像出来的动物形象,是因为古人迷信,用以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
《文史知识》1989年第2期上的补白文章《翁仲和仲翁》,曾谈及翁仲的来历,取材于近人臧励 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而臧氏之说,又取自明彭大翼的《山堂肆考》卷一百四十九“神o 为秦将兵”条:“翁仲姓阮,身长一丈二尺。少为县吏,为督邮所笞,叹曰:‘人当如是耶!’遂入学究书史。秦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兵守临洮,声振匈奴,秦人以为瑞。翁仲死,遂铸铜像置咸阳司马门外。”(《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影印文渊阁本册977)
奇传异闻
阮翁仲其人其事,正史不见有传,明以前其它书籍也少记载,彭大翼之说不知何据,况且,秦时匈奴散居于大漠南北即今内蒙古高原一带,与秦上谷、代郡、雁门、云中、九原等郡交界,而临 属陇西郡,是秦与羌的交界地,匈奴与羌之间相距甚远,中间隔着月氏,因而守临洮的阮翁仲是不会将击匈奴从而使匈奴闻风丧胆的;更何况“督邮”这个官职是汉代才设置的,阮翁仲少时秦还未统一中国,又何以“为督邮所笞”?可见阮翁仲一说本为羌无故实之事,至多只能奇传异闻。后来人不加稽考,竟然把它当成了信史。遗憾的是《辞海》1979年修订本“翁仲”条也采用了这一说法。
相关参考
李翁仲的主要事迹查阅大量史料之后,发现李翁仲、阮翁仲是同一历史人物,那时南越慈廉这个处所一个叫做李翁仲的人,身高一丈三尺。在秦代时一丈即是十尺,一尺年夜概是23.1厘米。所以说,李翁仲年夜概有三米高。
史料记载孝陵石翁仲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云:“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可知,陵墓前置翁仲始于秦代。翁仲路,是紫金山通往明孝陵的必经之路。路上屹立着四对石像,文臣武将各两对。文臣庄严肃穆,武将则威
文翁在郡县兴办官学,促进了巴蜀地区文化的发展,开了汉朝各郡县办学的先河,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有其独特地位。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内)人,姓文名党,字仲翁(一说“字翁仲”),人们尊称他叫文翁。从小
《李闯王》的大概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宁武关营地。顾君恩见吴老海打投降的方桂生忙拦住他,询问宁武关的战事,方桂生兴奋地说他们一定会打下北京。李岩和顾君恩谈论战争,说他并
秦淮河边因李香君而出名,李香君也因为秦淮河的孕育而成长。从四大名妓李香君的故事,看李香君起伏的一生,体味一个时代的风气。同时,武林军事今日还将阐述四大名妓李香君故居在哪这个问题。四大名妓李香君的故事公
...李香君也因为秦淮河的孕育而成长。从四大名妓李香君的故事,看李香君起伏的一生,体味一个时代的风气。同时,武林军事今日还将阐述四大名妓李香君故居在哪这个问题。四大名妓李香君的故事公元1624年,李香君出生了,...
古时候人们对于算命看相这些还比较信服,皇帝都请人观星象占卜吉凶,上行下效,下面的人自然也有如此做的。 本文为大家讲的是唐代宰相李德裕食万羊的故事。李德裕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历仕宪宗、穆宗、敬宗、
李流芳李流芳在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方面均有建树,是一位诗书画三绝之人,也是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文人艺术家,近代画家黄宾虹就相当推崇他,其绘画也源于李流芳。李流芳与程嘉燧>李流芳和程嘉燧,诗文书画齐名,
李隆基宫廷政变 唐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唐临淄王李隆墓发动的诛灭韦氏集团、拥立其父相王李旦为帝的宫廷政变。 唐中宗李显是个昏庸无能的皇帝,放纵其妻韦后和宠女安乐公主干预朝政。韦后欲效法武则
李邦彦(?一1130年),一作李彦,怀州(今河南沁阳)人,字士美,自号“李浪子”,人称“浪子宰相”。外表俊爽,美风姿,为文敏而工,学上舍生出身,官至尚书左丞,宋钦宗时,金兵迫东京开封府,力上割地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