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为何选择废内朝

Posted 王朝

篇首语:或许是时间炖化了他们的异端,或许是岁月油炸了我的坚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孝文帝为何选择废内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孝文帝为何选择废内朝

2、宋文帝是怎样的皇帝?宋文帝为何杀有功之臣

孝文帝为何选择废内朝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第五代皇帝献文帝的长子拓跋宏于皇兴元年出生在当时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皇兴五年尚为幼儿的他便登基即位,成为北魏第六代皇帝,是为孝文帝。

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给予孝文帝极高的评价:“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十分贴合史实的。孝文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屈指可数的明君。

孝文帝的改革实质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那么,孝文帝都做了哪些事情?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各种改革,实际上涉及“官僚制度改革(废除内朝)”、“国家祭祀改革”、“胡族、汉族家世的确定(分定姓族)”、“改变风俗和习惯”、“首创均田制”、“封爵制度改革”、“宗庙制度改革”、“确立北魏作为中原王朝的正统性”等多个方面。一言以蔽之,这些改革可概括为北魏王朝的“中国化”。

下面我们按顺序进行具体的分析,看看这些改革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首先是“官僚制度改革”。简单地说,即北魏废除了此前一直沿用的鲜卑式官僚制度,全面采用中国式的官僚制度。如前所述,北魏从建国之初便存在着一个称为“内朝”的组织。与之类似的组织,也可见于中国历史上其他北方民族,其中蒙古、元代存在的称为“怯薛”的组织,与北魏的内朝及包括内朝各官员的称谓在内,都极为相似。

也就是说,内朝是根植于鲜卑传统的一种非汉族的政治组织,北魏的政治由内朝和外朝(处于内朝以外,根据中国式律令制原则,执行各项政策的行政组织)共同运作。

这样的双重结构在北魏建国后直到孝文帝时期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沿用,其原因可归结为北魏是非汉族所建立的政权,以及北魏由于自身急速扩大、疲于应对统治区内各地出现的状况,而未能对国家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废除内朝的原因

孝文帝废除了具有这种背景的内朝。在孝文帝断然推进改革的时候,经过建国以来的变迁,北魏内朝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内朝的成员中,已经有不少汉人担任文官职务,由于擅长文书处理的汉人官僚的大量进入,内朝逐渐丧失了这一组织被鲜卑等非汉民族占据的实质。

另外,由于北魏控制下的领土急速扩张,王朝需要处理的事态日趋复杂且分布广阔,内朝机构逐渐膨胀。原本由皇帝近侍构成的内朝,出现了很多带有各种具体职务的官职,这些官职的设置逐渐加强了对整套行政体系的监察。

这种变化趋势使得内朝与负责行政执行的外朝之间出现了许多摩擦,结果降低了行政效率。

到了孝文帝亲政时,有两条克服这种困境的道路可供他选择。其一是对此前的国家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极力抵制采用中原的各种制度和任用汉人,复归或强化非汉国家的制度。其二是废除鲜卑式的国家制度,全面采用中原的各项制度,以此谋求国家制度的一元化。

结果是,孝文帝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废除了之前堪称统治中国的基础的内朝制度。

宋文帝是怎样的皇帝?宋文帝为何杀有功之臣

做局者出于做局的需要,是不能选择自己同伴的。很多时候,也需要与狼共舞。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权宜之计,绝对不可与狼永远共舞。因为狼毕竟是狼,总要吃人的。无论你是否有恩于他,还是他有恩于你。这里的狼,指的是有可能威胁你成功的人。对于这种人,可以一朝一夕共处,但是,你一定不要被假象迷惑,不仅要防,还要找机会除掉他。

宋文帝刘义隆也曾诛杀“功臣”,这些功臣还是杀掉他的哥哥宋少帝帮他即位的。但是,宋文帝也借此看出了他们的狼性了,所以,就杀掉了这些可能再次废弑皇帝的人,这不失为英明之举。当时的史实是,宋少帝刘义符是个荒唐的君主,他不问政事,在宫中开集市做买卖,竟然还亲自卖豆腐。当时权臣徐羡之、谢晦、傅亮就把他杀掉了。杀掉之后,权臣要立时年十七岁的刘义隆为帝。刘义隆的部下劝阻他不要去建康(今南京)继位,以防又被大臣杀害。

但是刘义隆坚决果敢,毅然前往。见到诸权臣之后,号泣不已,哀动左右。刚刚为国家的不幸哭毕,又详细追问自己的哥哥少帝被杀的原由,哭哭啼啼,旁边群臣莫能仰视,傅亮又惊又窘,流汗浃背,口不能言。刘义隆以自己的亲信严兵自卫,乘船直抵建康,即皇帝位,是为宋文帝。

本来,宋文帝的皇位是这几个杀掉皇帝的权臣给的,按理说,应该以高官厚禄报答。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权臣能杀掉一个皇帝,就能杀掉第二个。今天可以拥立你,明天就可以废杀你。所以,对这些大臣绝对不能心存感激地加以报答,而应该找机会除掉。因为,不管是什么狼,毕竟都是狼,总要吃人的。所幸的是,宋文帝看到了这一点,他决心找机会杀掉这些“功臣”。

宋文帝继位之后,先以高官厚禄稳住几位大臣,任徐羡之为司徒,王弘为司空,傅亮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谢晦加封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元嘉二年,徐羡之、傅亮上表归政,文帝假意不应,再三上表才答应。元嘉三年,见时机成熟,宋文帝下诏暴露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数人罪恶,命令有关部门捉拿法办。谢晦的弟弟正在中书省值勤,得知消息慌忙派人通告徐羡之、傅亮二人。徐羡之跑到城郭烧陶的洞子里自己上吊而死。傅亮逃跑途中被堵截,文帝派人诛杀傅亮等人。至此,皇位总算安全了。

这里看似讲的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说明了当事人的英明决断。诛杀的那些功臣不是普通的功臣,他们是一群胆敢废杀皇帝的功臣。对于新皇帝而言,这是一群随时可以废杀自己的狼。这时,就绝对不能用传统道德观念来拘泥自己的举措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建文帝当初没有被杀 为何最后没有选择卷土重来呢

朱允炆为何没有卷土重来,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本来是立朱标为太子的,可惜这朱标没当皇帝

宋文帝是怎样的皇帝?宋文帝为何杀有功之臣

做局者出于做局的需要,是不能选择自己同伴的。很多时候,也需要与狼共舞。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权宜之计,绝对不可与狼永远共舞。因为狼毕竟是狼,总要吃人的。无论你是否有恩于他,还是他有恩于你。这里的狼,

宋文帝是怎样的皇帝?宋文帝为何杀有功之臣

做局者出于做局的需要,是不能选择自己同伴的。很多时候,也需要与狼共舞。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权宜之计,绝对不可与狼永远共舞。因为狼毕竟是狼,总要吃人的。无论你是否有恩于他,还是他有恩于你。这里的狼,

宋文帝是怎样的皇帝?宋文帝为何杀有功之臣

做局者出于做局的需要,是不能选择自己同伴的。很多时候,也需要与狼共舞。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权宜之计,绝对不可与狼永远共舞。因为狼毕竟是狼,总要吃人的。无论你是否有恩于他,还是他有恩于你。这里的狼,

大开杀戒 一个男宠竟让冯太后毒死儿子献文帝

...他们入宫,轮流陪伴她。这三人同为太后男宠,几乎外廷内朝人人皆知,免不了背后议论,传入献文帝耳中,使他大失面子。这

汉文帝即位三月册立太子,为何立庶而不立嫡

本期话题公元前179年正月,汉文帝在即位的三个月后急急忙忙地颁布了册立太子的诏书,庶长子刘启被指定为嗣君。按照立嫡以长的宗法制原则,太子本应首先在嫡子中进行选择。汉文帝原本是有四位嫡子的,可蹊跷的是,

南北朝,十六国君主对儒释道选择,太武帝灭佛,孝文帝儒释并用

导语,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的发展,十六国君主对儒释道的选择,重点讨论太武帝和孝文帝时期,太武帝灭佛,孝文帝儒释并用我国历史上有三个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这三个时期战乱频

历史人物 隋炀帝兵败为何不选择回到中原地区 他到底在顾虑什么呢

隋炀帝为何困死江都也不回中原地区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确认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隋文帝在统一天下之后,对于关中之外地

美国扔原子弹为何不选择东京,而是选择长崎

美国扔原子弹为何不选择东京,而是选择广岛长崎?原来是怕炸死此人世界近代史上一共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战争。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涉及到了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作为二战中受伤害最多的国家这更是一段无法

历史人物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最后为何不得善终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周亚夫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周亚夫出身显赫,算是“官二代”,他的父亲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当年汉文帝就是周勃等人选择推立。周勃死后,爵位由其子周胜之承袭,但是周胜之娶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