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是怎样的皇帝?宋文帝为何杀有功之臣

Posted 宋文帝

篇首语: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文帝是怎样的皇帝?宋文帝为何杀有功之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宋文帝是怎样的皇帝?宋文帝为何杀有功之臣

2、伍子胥范蠡都是有功之臣为何结局相差那么远?

宋文帝是怎样的皇帝?宋文帝为何杀有功之臣

做局者出于做局的需要,是不能选择自己同伴的。很多时候,也需要与狼共舞。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权宜之计,绝对不可与狼永远共舞。因为狼毕竟是狼,总要吃人的。无论你是否有恩于他,还是他有恩于你。这里的狼,指的是有可能威胁你成功的人。对于这种人,可以一朝一夕共处,但是,你一定不要被假象迷惑,不仅要防,还要找机会除掉他。

宋文帝刘义隆也曾诛杀“功臣”,这些功臣还是杀掉他的哥哥宋少帝帮他即位的。但是,宋文帝也借此看出了他们的狼性了,所以,就杀掉了这些可能再次废弑皇帝的人,这不失为英明之举。当时的史实是,宋少帝刘义符是个荒唐的君主,他不问政事,在宫中开集市做买卖,竟然还亲自卖豆腐。当时权臣徐羡之、谢晦、傅亮就把他杀掉了。杀掉之后,权臣要立时年十七岁的刘义隆为帝。刘义隆的部下劝阻他不要去建康(今南京)继位,以防又被大臣杀害。

但是刘义隆坚决果敢,毅然前往。见到诸权臣之后,号泣不已,哀动左右。刚刚为国家的不幸哭毕,又详细追问自己的哥哥少帝被杀的原由,哭哭啼啼,旁边群臣莫能仰视,傅亮又惊又窘,流汗浃背,口不能言。刘义隆以自己的亲信严兵自卫,乘船直抵建康,即皇帝位,是为宋文帝。

本来,宋文帝的皇位是这几个杀掉皇帝的权臣给的,按理说,应该以高官厚禄报答。如果你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权臣能杀掉一个皇帝,就能杀掉第二个。今天可以拥立你,明天就可以废杀你。所以,对这些大臣绝对不能心存感激地加以报答,而应该找机会除掉。因为,不管是什么狼,毕竟都是狼,总要吃人的。所幸的是,宋文帝看到了这一点,他决心找机会杀掉这些“功臣”。

宋文帝继位之后,先以高官厚禄稳住几位大臣,任徐羡之为司徒,王弘为司空,傅亮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谢晦加封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元嘉二年,徐羡之、傅亮上表归政,文帝假意不应,再三上表才答应。元嘉三年,见时机成熟,宋文帝下诏暴露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数人罪恶,命令有关部门捉拿法办。谢晦的弟弟正在中书省值勤,得知消息慌忙派人通告徐羡之、傅亮二人。徐羡之跑到城郭烧陶的洞子里自己上吊而死。傅亮逃跑途中被堵截,文帝派人诛杀傅亮等人。至此,皇位总算安全了。

这里看似讲的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说明了当事人的英明决断。诛杀的那些功臣不是普通的功臣,他们是一群胆敢废杀皇帝的功臣。对于新皇帝而言,这是一群随时可以废杀自己的狼。这时,就绝对不能用传统道德观念来拘泥自己的举措了。

伍子胥范蠡都是有功之臣为何结局相差那么远?

吴王阖闾在和勾践的战斗中,被勾践用箭射伤之后,病重身亡。阖闾在死之前曾对夫差说:“你不要忘记杀父之仇”,即位后的夫差发誓三年后必定灭掉吴国。三年后,吴军大败越军,勾践被迫投降吴国。此时,伍子胥认为应该联合齐国彻底的覆灭越国,而当时的夫差认为小小的越国经此一役之后会一蹶不振,不足为虑了。夫差的考虑是先灭掉强大的齐国,然后一举问鼎中原大地。君臣二人之间因为这件事情有了间隙,这时有心思活络的下属开始向吴王进谗言,污蔑伍子胥早已投靠齐国。

吴王虽然不相信下人的挑拨之言,但也在伍子胥的身旁安排了间谍。不久,伍子胥被夫差任命出使齐国,在出使齐国的过程中,伍子胥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好友鲍牧。这件事被当初向夫差进谗的小人知道了,他马上上报给吴王,最终吴王赐剑伍子胥,令其自刎。伍子胥在拿到吴王赐予的宝剑之后,感到非常的愤恨,但为了吴国的安宁,他只能选择死亡。在死之前,愤恨的伍子胥对其下人说:“我死后,请将我的眼珠挖下,放在东城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吴国灭亡”。听到此事的夫差,下令将伍子胥的尸体丢入钱塘江喂鱼,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世也有人认为端午节侍卫纪念伍子胥而立的。

伍子胥死后九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就带领士兵偷袭吴国国都,夫差在自杀之前曾用布蒙眼,表示自己死后无颜见伍子胥。伍子胥和范蠡本均是楚国人,二人皆因为出国政治昏暗,官府腐败便另谋高就,伍子胥投靠的是吴国,范蠡投靠的则是越国,从此本无交集的两人便变成了敌对关系,各伺其主。伍子胥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小文武双全,甚有谋略和胆识,但因楚太子的污蔑,他的父亲和兄长均被楚王所杀,而一代忠烈伍子胥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报,被迫出逃吴国,得吴国公子相助,不仅收留了伍子胥还为他报了杀父之仇,于是伍子胥便死心塌地的留在吴国报恩。

范蠡则是因不满楚国政治腐败,且一身学识不被重用,灰心之下携友人文种投奔当时广纳贤士的越国,成为勾践手下。勾践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不听取范蠡意见情意攻击吴国,遂落下会稽之辱,只能忍辱成为吴国奴仆,向吴国求和保国。而伍子胥预见勾践的反逆之心,屡劝吴王夫差应斩草除根,不应收勾践,但夫差不听取其意见。遂在这段时间内,范蠡一直为勾践准备复国之事,出谋划策,投夫差所好,迷惑他的心理,还献绝世美人西施动摇他,使其荒废朝政。

而伍子胥深知吴国将灭,遂先将儿子托福给齐国友人,自己则再劝说,后被小人诬陷,被夫差所杀。一切如伍子胥预料,其死后十年,吴国灭,越国复出,而范蠡也因“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离开越国,后凭借超群的理财能力成为天下闻名的富翁。传闻范蠡曾在齐国找到伍子胥的儿子,不仅赠其钱财还教其致富之方,使其成为富甲一方之人。

伍子胥,春秋名将,楚国人,后又逃到吴国,帮助吴国攻入楚国国都,随后又帮助吴国走上春秋争霸之路。后世对伍子胥的评价有两个极端,一说他是隐忍的君子,一说他是卖国贼。伍子胥隐忍君子的说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之中提出的,原文是“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大意是“伍子胥像兄长一样随着自己的父亲而死是对的,最后他隐忍下来,为自己的父兄报了大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复仇之中度过的,自从自己的父兄被杀之后,伍子胥就背负上了仇恨的枷锁。

带着仇恨的他来到了吴国,运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吴国这样的一个小国逐渐的开始强大起来。最终,他率领自己一手打造的精锐之师,攻入了楚国国都,鞭尸楚平王,报了自己父兄之仇。伍子胥卖国贼的说法是近代才被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伍子胥既然是楚国人,就应该为楚国效力,投靠别国为别人卖力,最终还带领着别国的军队,攻入自己母国的国都,身为曾经的大楚臣子,却做出鞭尸自己国君的大不敬之举。当然也有人反驳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当时的东周是天下共主,其他的国家名义上只能算是东周的附属之国。当时的人才交流是非常的频繁的,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之大,很多人为了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各国,希冀能搏出一个大好前程。

伍子胥为了吴国效力,那么他就是吴国的子民。帮助自己的国家打败另一个国家,不是卖国行为。伍子胥是一个名人,名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说他是个君子,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卖国贼。

相关参考

宋文帝是怎样的皇帝?宋文帝为何杀有功之臣

做局者出于做局的需要,是不能选择自己同伴的。很多时候,也需要与狼共舞。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权宜之计,绝对不可与狼永远共舞。因为狼毕竟是狼,总要吃人的。无论你是否有恩于他,还是他有恩于你。这里的狼,

伍子胥范蠡都是有功之臣为何结局相差那么远?

吴王阖闾在和勾践的战斗中,被勾践用箭射伤之后,病重身亡。阖闾在死之前曾对夫差说:“你不要忘记杀父之仇”,即位后的夫差发誓三年后必定灭掉吴国。三年后,吴军大败越军,勾践被迫投降吴国。此时,伍子胥认为应该

伍子胥范蠡都是有功之臣为何结局相差那么远?

吴王阖闾在和勾践的战斗中,被勾践用箭射伤之后,病重身亡。阖闾在死之前曾对夫差说:“你不要忘记杀父之仇”,即位后的夫差发誓三年后必定灭掉吴国。三年后,吴军大败越军,勾践被迫投降吴国。此时,伍子胥认为应该

伍子胥与范蠡同是有功之臣为何结局相差那么多

吴王阖闾在和勾践的战斗中,被勾践用箭射伤之后,病重身亡。阖闾在死之前曾对夫差说:“你不要忘记杀父之仇”,即位后的夫差发誓三年后必定灭掉吴国。三年后,吴军大败越军,勾践被迫投降吴国。此时,伍子胥认为应该

揭秘汉高祖刘邦杀有功之臣的五大原因是什么

刘邦,汉高祖。秦灭之后,经过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战胜项羽,夺取天下。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大封有功之臣,且跟项羽一样,封了几位异姓王。可是,没过多久,某些诸侯王将“异姓”的“姓”字改成了“心”字,他们有了

冯太后为何无法废杀孝文帝

北魏冯太后与孝文帝北魏的冯太后,与西晋贾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冯太后是成功的贾后,而贾后就是失败的冯太后。对孝文帝而言,冯太后也是一个狠毒的后妈(其实是后奶奶)。据史书上说:冯太后曾顾忌孝

魏孝文帝为何没杀红杏出墙的冯妙莲?

孝文帝终其一生都没有亲自处死冯妙莲,这或许与他仁慈的个性有关,但更多的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在内,这种感情包含嫉妒与宽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初即位时,由冯太后临朝称制。拓跋宏秉性孝谨,政事无论大小,都先禀明太后

魏孝文帝为何没杀红杏出墙的冯妙莲?

孝文帝终其一生都没有亲自处死冯妙莲,这或许与他仁慈的个性有关,但更多的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在内,这种感情包含嫉妒与宽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初即位时,由冯太后临朝称制。拓跋宏秉性孝谨,政事无论大小,都先禀明太后

历史人物 揭秘杨广弑父的真相 杨广身为太子为何还要杀隋文帝杨坚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杨广弑父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隋炀帝杨广,是隋朝二世而亡的罪魁祸首,是后人所公认的暴君。在史书上虽无明确其弑父的过程,但是却或多或少地暗示了杨广是杀了隋文帝杨坚的真凶。那么

老婆红杏出墙都不忍杀 史上最仁慈皇帝孝文帝

孝文帝终其一生都没有亲自处死冯妙莲,这或许与他仁慈的个性有关,但更多的是夫妻之间的感情在内,这种感情包含嫉妒与宽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初即位时,由冯太后临朝称制。拓跋宏秉性孝谨,政事无论大小,都先禀明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