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出名门功高震主饮鸩殒命

Posted 北齐

篇首语: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系出名门功高震主饮鸩殒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系出名门功高震主饮鸩殒命

2、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

系出名门功高震主饮鸩殒命

一面是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多情王爷,一面是力破万军、驰骋沙场的勇猛将军。兰陵王高长恭一个原本淹没在浩如烟海史籍中的人物,近年来随着影视作品的播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那么真实中的兰陵王是否真如影视中的那么高贵、英俊、勇敢、多情吗?

天潢贵胄

系出名门

兰陵王高长恭本名高肃,一名孝,字长恭,渤海(今河北景县)人,是东魏权臣高欢(后被追封为北齐神武帝)的孙子,高澄的第三子,可能因为母亲出身低微,所以被同年出生的河间王高孝琬(生母是高澄的正妻、东魏皇帝的胞妹元氏)排挤成第四子,这种现象在母凭子贵,还是子凭母贵的时代经常出现。

不久扶植、掌握着东魏政权的祖父高欢病死,父亲高澄执掌朝廷大权,却在即将夺取东魏皇权时发生意外,被手下厨子刺杀而死。第二年(550年),高长恭的二叔高洋废除东魏,称帝建立北齐,追封高澄为文襄帝。就这样北齐的皇位没能在高长恭的兄弟们中传承,但天潢贵胄身份,使他无愧于一个王的封号。

丰神俊朗

智勇双全

也许是遗传了父亲高澄美姿容的基因,成年后高长恭形貌俊朗,神采飞扬。由于长相过于俊美也带来了麻烦,那就是在战场上无法震慑敌军,所以高长恭每次上阵都会带着面具。但在这俊美的面容在狰狞的面具之下,却蕴含着一颗智慧、勇敢的心。

不论面对长弓力刃、善于骑射的突厥骑兵,还是屡兴战端、人数众多的北周大军,智勇双全的高长恭都能将他们全力击退,由于功勋卓著,在560年被正式封为这个伴随他至今的封号——兰陵郡王。四年后不甘心失败的北周调遣十万大军围攻北齐的洛阳,洛阳城水泄不通。千钧一发之际,高长恭率领500名骑兵冲入北周的军阵,一路冲杀,到达了被围困的金墉城下,兰陵王脱下面具,城中北齐军也杀出城外,里应外合最终大获全胜。因为这场战争,军中从此诞生了一部乐曲——《兰陵王入阵曲》!

此后,兰陵王高长恭又率领北齐军多次打败北周的进犯,先后被封为太保、大司马、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的郡公。此外兰陵王高长恭治军有方,事必躬亲,与将士同甘共苦,即使得到几枚瓜果也分与士兵,深得的将士们的爱戴。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厄运离他越来越近。

功高震主

饮鸩殒命

洛阳之战后,北齐皇帝高纬,也就是高长恭的堂弟,曾问他说:像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兰陵王回答说:国事就是我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经常吟唱的《兰陵王入阵曲》,就开始猜忌于他。

高长恭为躲避嫌疑,开始大肆收受贿赂,不断丑化自身之前的崇高形象,属下也劝他为避免留下话柄,马上托病辞职。但面对不断的战争,高长恭早已欲退不能,为此兰陵王每当生病之时,就拒绝进行治疗,但还是没能逃过最终的劫难。

573年皇帝高纬派遣御医徐之范赐予毒酒,悲愤异常的高长恭对爱妻郑氏说道: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今要赐我毒酒?妻子劝说他当面去跟皇帝解释,但高长恭早已明白皇帝是不会再见他的了,于是饮酒而亡。死前将所有欠他钱的借据全部烧掉,据说这有千里黄金之多。

皇室斗争

自毁长城

兰陵王悲剧的结局根源在于北齐皇位的不正常传承统系以及高氏皇帝的癫狂变态,兰陵王的二叔高洋死后,堂兄弟高殷即位,不久就被他的六叔高演废除,此后皇位传到了他的九叔高湛之手,高湛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高纬,最终亡国。在每次的传位过程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高洋、高演的子孙先后遭到屠戮。高长恭作为最为正统的一脉,此前他的几位兄弟已经惨死在斗争中,而当他建立赫赫功勋后,自然也难逃厄运了。此前惨死的的二哥广宁王高孝珩曾说过,高氏子孙从高欢开时,没有一个人能活过四十岁,这是天命!那一年高长恭33岁左右。

在兰陵王高长恭的死后的第四年,即577年,北周大军全面入侵,没了兰陵王的北齐最终覆灭,后主高纬等北齐宗室数百人处死,史书上也没有留下高长恭的子嗣的记载。但1996年,考古人员在龙门石窟调查发现高长恭的孙子高元简在唐朝时为母亲修建的菩萨像龛,可见他的子孙一直繁衍生息着,也许在今天兰陵王的后辈们依然活跃在我们身边。

后记

兰陵王的墓碑于光绪二十年由磁州知州挖出,今立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刘庄村东路口。碑首圭额镌阳文四行16篆字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碑阴圭额镌兰陵王高长恭五弟安德王高延宗的诗一首:

夜台长自寂,泉门无复明。

独有鱼山树,郁郁向西倾。

睹物令人感,目极使魂惊。

望碑遥堕泪,轼墓转伤情。

轩丘终见毁,千秋空建名。

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

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将军,他们只要有一点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受到帝王的猜忌。而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最令人害怕的不是千军万马的敌兵,而是庙堂之上的君王的猜忌。

君王猜忌的根源就是将军们的盖世功绩,当他们的功绩盖过了君王的风头时,那么他们也就危险了。遍观中国历史,太多的名将就是死于“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了。

白起是战国后期著名的军事统帅,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他在时征战六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功高震主者危,君王随便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能杀掉他。

白起最早带兵打仗是在秦昭襄王十三年,他领兵攻打韩国的新城,从此便崭露头角。次年,他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担任攻打韩、魏两国的主将。

白起采用避实就虚、先弱后强的战法,最终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并俘虏了魏国的大将军公孙喜,又度过黄河攻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从此白起名扬天下,也越来越受到秦昭襄王的重视。后来白起屡次出征攻打魏国、韩国、赵国、楚国等,每战必胜,极大的提升了秦国的威慑力,也奠定了后来统一天下的基础。秦昭襄王也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最有名的一场战役应该是秦赵长平之战。在这场战役里,白起最后斩杀和俘获赵军45万人,使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白起所建立的盖世之功,使秦昭襄王既惊又喜,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一种“功高震主”的寒意,心里难免产生了一种猜忌。后来秦昭襄王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时,就任用了王陵为将,没有起用白起。

可是王陵久攻不下,而且伤亡惨重,秦昭襄王就企图再次任用白起为将。可是此时白起重病,加上白起坚持认为此时不应该再攻打邯郸,秦昭襄王便改任王龁为将,依然久攻不下。而且此时信陵君窃符救赵,带来十万大军支援赵国,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此时就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秦昭襄王听说后大怒,他觉得白起仗着自己的军功不把君王放在眼里,就强令白起出兵。白起依然以自己重病为由拒辞。三月后,秦军战败的消息频频传来,秦昭襄王更加迁怒于白起,严令他立即出征。白起只好带兵去往前线。

可是白起还没有走多远,秦昭襄王就觉得白起满怀着不情愿出兵,势必会影响秦军的士气,甚至白起有可能带兵反叛秦国。就派遣使者拿着一把剑追上白起,命他自杀。

韩信应该是中国古代最典型的一个功高震主的统帅了,我们且不论他最后到底有没有谋反,因为这是个历史公案,说法不一。但是毫无疑问,不管他谋反与否,他被杀的根源就是在“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上。

韩信最先是投奔在了项梁和的麾下,在项羽军中得不到重视时才去了那里,后来又经过的一出“月下追韩信”,最终使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重用有加。在楚汉战争前期,韩信为刘邦制定了东征天下的方针大略,刘邦大喜,渐渐对韩信的建议言听计从。

韩信也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在长期的战争中,韩信充分的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证明了他不仅仅是理论高超,实战上亦是天下无双。他先是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了代、赵两国,之后又北上降服了燕国。后来又攻灭了齐国,挫败援助齐国的二十万楚军。

次年,韩信集合各路大军共计四十万会师垓下,与项羽的楚军展开了大决战。楚军屡战屡败,士气渐渐的丧失。此时韩信又让士卒夜唱楚歌,大大动摇了楚军的军心。韩信趁势进攻,一举歼灭了十万楚军,一代枭雄项羽也逃至东城,后在乌江自刎。韩信带领汉军取得了最终的大胜利。

韩信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刘邦的天下一大半都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有着这样的盖世功绩,刘邦怎能安心。当时蒯通就劝说韩信可以自立为王,但是韩信拒绝了,他以为自己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刘邦怎么还会杀自己。

可是功劳越大就越危险,韩信统帅三军是好手,却不懂得这个道理。韩信刚刚歼灭楚军,刘邦就解除了他的兵权,封为楚王。再到后来就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就把他降为淮阴侯。没过几年,刘邦就和吕后合谋将韩信骗到长乐宫,斩杀于钟室。

相关参考

功高震主却能得以善终,你最佩服谁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很多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良将,都因功高震主而未能善终。所以如何消除帝王的猜忌,一直以来都是臣子们难以捉摸的,但下面这六大名将,却能在功高震主之下,或急流

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

自古功高震主者,多没有好下场。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将军,他们只要有一点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受到帝王的猜忌。而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最令人害怕的不是千军万马的敌兵,而是庙堂之上的君王的猜忌。君王猜忌的根源就是将军

功高震主诸葛恪的故事

>  诸葛恪,诸葛瑾之子,之侄儿,吴国将领。诸葛恪年轻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才能,31岁时请命平定升杨之乱,匪忠平息,得数万猛士。在以后的征战中,谋略在先,武功在后,屡建战功。>>  病重时,任命他为太子的

古代功高震主的4位牛人,结局都非常好,最后位堪称完美

自古就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说法,这并不是对很多皇帝的高级黑,而是一种客观事实。在皇帝的眼中,没有什么比权力更重要,一旦有人可能威胁到其统治地位,皇帝就会痛下杀手。尤其是那些功高震主的

楚国当朝大臣位高权重功高震主

吴起变法的背景:在春秋后期地主阶级取得夺权斗争胜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促使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

历史上,吕不韦是死于“功高震主”吗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在我看来,吕不韦正如始皇说的那样:“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或者是气话,也或许是后来两人不合,秦皇的故意羞辱,但不难读出赢

历史耿弇为何功高震主却得善终?

...称作东汉第四名将,一人打下东汉一大半的江山,真正的功高震主,却得善终,其中曲折不得不令人佩服。此人名叫耿弇,论能力,他丝毫不亚于韩信、岳飞,一生为光武帝刘秀征战,

历史耿弇为何功高震主却得善终?

...称作东汉第四名将,一人打下东汉一大半的江山,真正的功高震主,却得善终,其中曲折不得不令人佩服。此人名叫耿弇,论能力,他丝毫不亚于韩信、岳飞,一生为光武帝刘秀征战,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贬不是因为功高震主,只因犯了皇家大忌

《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丰功伟绩,但是离不开一个汉人的帮忙,他就是伍次友被康熙成为「”民间天子”,还差点因为这个称呼被明珠杀了,幸亏苏麻喇姑及时点破康熙的「”阴谋”救了伍次友。伍次友回家之后教书育人,而

此人功高震主被逼造反,称帝后爱民节俭,临死前要求穿纸衣睡瓦棺

古人有句话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意思就是,全天下的每一块土地都是皇室的,不论是百姓还是朝廷百官,都有同一个至高无上的主人,那就是皇上。所以,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室权力都很大,搜刮着全国的珍奇宝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