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为什么身经百战却身无片伤

Posted 红军

篇首语: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德为什么身经百战却身无片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朱德为什么身经百战却身无片伤

2、历史人物 就任大总统时竟身无分文

朱德为什么身经百战却身无片伤

  打游击的专家
  朱德是打游击的专家,在不断的实践中,他总结出"秘密,迅速,化整为零,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一套与众不同的战法。
  在井冈山时,朱德走遍了整个山区,勘察地形和防御工事后说:"国民党军队完全采用经常见到的日本军事战术,永远以一路纵队前进,前有前卫,旁有侧翼。除了这些,他们就什么都不懂了。可是我们分成了小股的快速部队,进入他们的后卫和侧翼,把他们切成几片。这种战术并没有什么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军阀们过去也想用来对付我们,却失败了,因为游击战术不但需要熟知地形,还要有老百姓的支持。"1928年5月至6月,朱德亲自指挥红军三打永新,三战三捷,他和毛泽东一起打开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当时他用以克敌制胜的法宝,不是别的,正是流动游击战术。
  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朱德身强力壮,所以能和士兵们一起生活,与他们密切接触,从而得到了他们的信任。朱德在运用游击战时深深体会到,若没有广大群众的依托,成功是无望的。因此,他一方面非常强调部队必须严守纪律,不得侵犯群众利益;另一方面,他又强调部队内部长官应当爱护士兵,禁止打骂和体罚。
  同老百姓保持密切关系,使得朱德获得了不少帮助。1929年8月,朱德带领着几千名红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广东丰顺县马图镇。当地百姓受反动派蒙蔽,对红军有惧怕心理。对百姓的这种情况,有些战士想不通。朱德便耐心对大家说:"老乡越怕我们,我们越要接近他们,多为他们做好事,慢慢他们就会明白了。"于是就动手为老乡扫院子、劈柴、喂猪、挑水……几天后,老乡们消除了惧怕心理,走出来欢迎红军,此时的马图镇就像过年一样热闹。朱德仍旧要红军继续为群众做好事,他自己每天都把房东的水缸挑得满满的。有人向房东介绍说:"担水的老兵,就是红军的领头人。"房东很吃惊,接着就在镇上传颂开了:红军的领头人给老乡做好事,在国民党军队中从来没有过的,因此老乡们更加拥护红军了。
  朱德的平易近人,与老百姓、士兵打成一片,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潜在的护身符,在危难时候大显身手……
  农民相貌的护身符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写道:"朱将军在任何时候都是个可以混杂在农民集市里的人,在那里,人们可以出售蔬菜,闲话家常。他浑身上下,从平凡的面貌到行动,都是个农民的样子。"
  1929年2月,国民党刘士毅部乘黑夜包围了驻扎在项山的红四军军部。此时,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要朱德先走,随部队突围,自己掩护,朱德不肯扔下妻子,正在争执之时,房门"哗啦"一声被踢开,十几个敌人端着枪,气势汹汹冲了进来。伍若兰迅速夺过朱德手中的枪,故意对冲进来的敌兵呵斥说:"你们不在前边打仗,跑到我屋里来干什么?"说着,回头对站在一边的朱德大声命令:"还不出去打一桶水来给军长洗脸!"朱德点头答了个"是"
抽身欲走。一个瘦猴模样的家伙用枪拦住朱德,另一个敌兵旋即夺下伍若兰手里的驳壳枪。
  "他是你们什么人?"敌人逼问道。
  "他是伙夫!"伍若兰镇静地答道。敌兵见朱德满脸胡须、身着普通士兵装束,不像当大官的样子,也就将注意力转向伍若兰:"妈的!朱德睡在哪里?"朱德乘机提着小桶走出房门。
  "他在后边那间屋里睡觉。"敌人为抢头功,争相往里边冲去,伍若兰扭身飞跑,但由于她当时身怀有孕,一颗流弹射穿她的脚踝,不幸被敌人抓获。1929年2月8日,伍若兰英勇就义。
  伍若兰的死是朱德终身的遗憾和隐痛。然而,若不是农民相貌和装束作护身符,即使有伍若兰的机智勇敢,朱德也难以脱身。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伙夫式的形象帮助朱德脱了险。
揭秘朱德

历史人物 就任大总统时竟身无分文

   就在就在的头一天,1911年12月31日夜,他对助他反清的兴中会成员日本人宫崎寅藏说,“你能给我借上500 万元吗?我明天要到南京就任大总统了但却身无分文。”

  颠覆满州专制既成,而“图谋民生幸福”,于民国第一任总统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民国之难建,民主之难行,民生之多艰,让孙文不得不考虑“旧经验、旧手段”。  清宣统三年(辛亥年)阴历十一月十三日,上午11时,沪宁线上海站在礼炮声中开出一趟花车专列,火车上挂满了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这是程德全、宋教仁为即将诞生的中华民国设计的国旗。专车经苏锡常各站时,都有上千组织起来的民众高呼着“共和万岁”、“总统万岁”列队迎送。下午5 时,车到南京下关,政学军商以及各国驻南京领事早已在车站等候。  车上被众人簇拥的那位刚由美国经英、法等国以及香港,从上海入境的男子缓缓走下车来,炮台、军舰同时鸣炮二十一响。  孙文,他将开启民国纪年。  ■ 改朝换代  这是改朝换代的一天,公元1912年1月1日。  是夜10时,孙文已来到如今的江苏省政协大厦,这里曾是朱元璋的“汉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两江“总督府”,从1912年元月1日开始,又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驻地。  这里已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数百位各省及海陆军代表,在昂扬的军乐声中观礼,孙文就在这种西方式的欢庆气氛中,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期临时大总统。  没有穿中国式的长袍马褂,孙文身着长长的燕尾服般的西式礼服宣誓如下:  “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这一段极短的誓词,成为“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唐德刚《民国前十年》)。从这天午夜起,中国数千年“帝制”的政体模式,开始转入“民治”时代。  誓词的第一句继续了他1894年在檀香山茂宜岛募款组织兴中会时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项任务看来就要达成了。全国22个省,已有17个省通电起义  脱离清政府。  而“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这句誓言则要艰难得多,民国之难建、民主之难行、民生之多艰,这位在海外时间多过在中国的理想主义者孙文马上就要一一面对。  ■ 无米下锅  就在就在的头一天,1911年12月31日夜,他对助他反清的兴中会成员日本人宫崎寅藏说,“你能给我借上500 万元吗?我明天要到南京就任大总统了但却身无分文。”(李菁《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1 月8 日,他便开始了举债建国的艰难行程。这一天,他批准发行了1亿元的中华民国军需公债,然而临时政府刚成立一周,中国人还不明白大清帝国与中华民国有何不同、皇上和总统有何区别,这种国债尚无法取信于民,因此几乎没有什么人愿意购买。而在此前16年的时间里,给了孙文无数钱财当经费的华侨们,口袋里也快掏空了。从1911年10月至1912年初,他们又约捐款240万港元。但这些款项大多汇往闽粤侨乡,而不是南京政府。  中华民国这第一笔公债最后只卖掉7%。不要说建国所需,就是对于政府一年的开支也是杯水车薪。  按照实业总长张謇的预算,临时政府一年的财政支出包括军费、中央行政、外交经费、其他共2 亿两;而海关税、盐税、江浙粤给中央的补贴最多不过1亿出头,还有8千万两的财政空缺——最严峻的是,正在与北方割据力量抗衡的军队如何养?  尽管财力匮乏,但革命军宁肯沿着宁沪线行军,也不去无偿征调本可利用的、归列强经营的铁道和火车;革命党的资金捉襟见肘,却不干预用于支付外债及赔偿赔的关税征收。这是近代史上少有的温和起义,它是由一群知识分子领导的,这群知识分子的组织者和头领孙文,以多年来在借力海外的经验告诉自己,没有外国人的支持,他们在中国任何事也干不成。  然而这一次,外国人只宣布中立,没有一个国家给他资助。  ■ 借贷无门  人称“孙大炮”的孙文,素以极具鼓动性的演讲闻名, 16年来,凭着他激情澎湃的演讲,在海外华侨中间不止一次地募集到各次起义所需的款项。  正因此,他在上海登岸时,岸上的人就有一种戏剧化的期待。清廷没钱了,隆裕太后知道,但全国人民不知道,而孙文没钱,却无人知道,所有人都认为他带回了巨额资金。但孙文却再一次充满激情地对中外记者宣称:“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  但是,现在既已建国,公债发行失利后,孙文也只能将眼光投向曾经多次资助过他反清的日本。多年来一直支持孙文的日本三井物产会社提出了用大冶铁矿换贷款的条件,而日本政界胃口更大,开出以“转让”满洲换贷款的协议。  日方对汉冶萍公司的欲念使孙文不寒而栗。为了发展日本国内的重工业,日本曾13次向汉冶萍贷款。此次,当日本东京三井物产会社常务董事山本条太郎,向日本外相及首相征求意见时,日本当即决定以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为条件,贷款500 万日元给南京临时政府。  就在孙文就职一周那天,一份《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契约书》送到孙中山和黄兴手里。最主要的条款是中日股金各半,股权相同。汉冶萍公司创办人盛宣怀立即受到来自南京政府以及日本的共同施压,精明的盛宣怀于1 月29 日审阅草约时,将第十条中的“以上所开新公司华日合办,已由中华民国政府电准……”中的“已”字改为“俟”字。一字之差虽然避免了南京政府的尴尬,但一直秘密进行的交易还是被同盟会机关报《民立报》披露了出来。  结果舆论迫使孙中山废约。他回复章太炎的质询时写道:“此事弟非不知利权有外溢之处,其不敢爱惜声名,冒不韪而为之者,犹之寒天解衣付质,疗饥为急。先生等盖未知南京军队之现状也。”  1912 年2 月3 日,日本财界、政界代表森恪与宫崎寅藏、山田纯三郎在拜见孙中山时毫不掩饰地提出转让“满洲”的问题,这是孙文、黄兴在万不得已通过轮船招商局以局产为抵押向日本借款1000 万日元时碰到的最大尴尬。究其原因是早在1898年,化名中山樵的孙文在东京拜访内田平良,提出“原来吾人之目的,在于灭满兴汉,至革命成就之晓,即令满蒙西伯利亚送与日本亦可也。”那时的孙中山一心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认为满洲并不是中华之地。但时至1912年,临时大总统对12年前的观点已有变化。而最为逼迫的他则是:如果在阴历年底得不到1500 万元,就只有把政权让给袁世凯。而孙文的革命同志中间,也有人开始动摇了对他信任,有人认为他不切实际、理想主义,严复则认为他“粗率”。  为了刺激美国采取一些资助,孙文将与日本的谈判披露了一点给美国人,但美国这次却不为所动。所以,对日本谈判不得不危险而谨慎地操作下去。  日本尚在期待进一步获利的同时,英美各方看到日本撇开了盟友自顾自地发财,大为不悦,于是为着自己的利益,共同出面阻止了贷款谈判。国内外的压力,终于废掉了日后会造成更大麻烦的贷款条约。但孙文,则不得不考虑如何让这个新生共和国生存下来的其它途径了。  ■ 辞职让袁  窘迫的财政危机只是这位临时大总统所遇困窘之一,更为严峻的是政治形势。孙中山不得不重新掂量自己下船时宣称的“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言论了。  治国一月,种种艰难局面让他深感非得具有“旧经验、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 十多年来以“驱逐鞑虏”为要务的孙文,虽然一直在思考“建国方略”并系统地构思过未来中国的方向,但是对于建立和巩固政权却毫无经验,所谓秀才遇到兵,孙文这样的洋翰林,怎能斗得过训练新军、掌握北洋六镇的袁总理呢?这并非孙文一人所想,也同样是不少初掌政权,力不从心的革命党人的想法。  于是,请袁世凯出山,以总统职位换取民国生存,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思路。《民立报》的读者早在1912年1月6日就获悉了孙文就职的第二天给袁世凯的电报,孙文表示“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还声言“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推功让能,自是公论”。  10天后的1月15日,南方革命军的议和代表伍廷芳接到孙文电报,“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而这位被孙文认作应该首推的袁氏,看上去很有耐心,一周都没有给南方任何回音。  于是,伍廷芳又收到孙文电报,命其将议和的最后解决办法转告袁世凯。那就是“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时知照驻京各国公使,电告民国政府,现在清帝已经退位,或转饬驻沪领事转达亦可。二、同时袁须宣布政见,绝对赞同共和主义。三,文接到外交团或领事团通知清帝退位布告后,即行辞职。四、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五、袁被举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受事权。”(《总理全集》“文电”)。这就是民国政府无奈地向袁氏摊出了以政治妥协换取共和国体的底牌。  孙文亮出底牌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袁的态度仍不明朗。怒不可遏的孙文再一次致电伍廷芳时,命其揭露袁世凯在议和过程中的阴谋,并怒斥袁世凯为“民国之蠹”。  一个“和”字之下,孙文在催,而袁氏在等,以静制动。  然而历史就在此时发生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急转弯。宣统帝溥仪2月12日下诏退位。就在孙文拒绝日本对于“满蒙”要求11天后的2月14日,临时参议院接到孙文的辞呈并推荐了袁世凯。孙文结束了自己45天的临时大总统之职。15日,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以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期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屡请不就的袁氏本不愿做革命党的总统,他希望承清廷之命,召集国会来选举他为总统。可是隆裕太后没有走出袁氏心中最完美的这步棋。袁世凯于是也通过时下最时兴的方式“通电”全国,接受了革命党参议院的选举结果。   孙文的辞职咨文中写道:现在“清帝退位、专制已除,南北一心,更无变乱”,“本总统当践誓言,辞职引退,速举贤能。”谭人凤和《民立报》馆于17日,收到孙文对于让袁的解释,孙文认为“建设之事,自宜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吾党不必身揽政权”。  ■ 巩固民国  如果说孙文和他的临时政府的任职内,前45天为“驱逐鞑虏”而殚精竭虑,那么在他解职后袁未到岗的45天里,就是在为维护共和政体给袁设局。  3月10日,袁世凯如愿地在他最熟悉的、根基稳固的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京郊不远处的农民听说,又换上一位新皇上,袁皇上。共和,在这个四万万人口的老大帝国、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还是一个生僻的词。  革命党人对孙文的让位不无意见。2月9日下午,一位湖南籍的参议员在参议院审议临时约法草案时,透彻地表达了一个有代表性的看法:“现在满清的君主专制虽然已经推翻,但是我们把建设的事业,委托他们官僚,他们能够厉行我们党的主义,替人民谋福利吗?”(作者:杨东晓 来源:看历史)

相关参考

我身无分文,给你半只鸭子路上充饥

古代有这么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朝时期的知府,只是个四品官,一年的俸禄大概为200多两白银,就算加上朝廷发的养廉银,顶多也不过一千多两银子,如果知府不贪污的话,干一辈子也难能有十万雪花

朱德孙子被毙:邓没批 朱德夫人批了

1983年“严打”真是铁面无私,连朱德的孙子朱国华也因流氓罪被枪毙,他在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00号奸污女性30人,当时人称那里为淫窟。除朱国华外,被警方认定为朱国华集团几个干部子弟(有的还是战友),也

身经百战的王近山曾为何事痛苦万分 自称差点昏过去

核心提示:父亲痛苦万分地说:“幸亏我今天没见着,否则,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我当时就会昏过去了!”其实,在父亲的内心深处,虽然母亲深深地伤害过他,但父亲对母亲那刻骨铭心的爱却一直不曾淡去。七十年代的韩岫岩

史上战斗力最强的五位男人,身经百战却无一败绩,谁是你的偶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战斗,过去的几千年间,在中华大地上曾发生过难以统计的战争。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军队的统帅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甚至没有之一。自古就有“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说法,但仍

吕蒙正请罪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洛阳城外有个穷书生叫吕蒙正,住在破窑里,穷得上无片瓦,地无一垄。他虽贫穷,却很勤奋,日夜刻苦攻读。一日,吕蒙正偶遇书生寇准,两人一见如故,便相约来到洛阳城里游玩。路过东大街,看到一户

朱德儿媳赵力平:悲欣家事

2011年12月1日,是朱德诞辰125周年。  此前,朱德唯一儿子朱琦的夫人、年过八旬的赵力平老人,一直忙于大型纪念活动的筹备工作。在她位于北京玉泉路一个普通公寓楼的住宅里,她和朱德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

经典重读小学课文《 朱德的扁担》

   42年前的今天,1976年7月6日,中国著名领导人朱德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小学课文《朱德的扁担》原文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

朱德

 朱德元帅像  朱德(1886―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字玉阶

1928年周恩来为何下令处决朱德前妻

1950年6月,朱德和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贺治华,四川开江县女子中学教员。她性格开朗,举止大方,模样更是百里挑一。1922年,朱德赴德国留学。贺治华在上海认识了朱德,便追随他去了德国。192

朱毛合作几十年后 毛泽东第一次批评朱德是为何事

核心提示:在批彭的会议上,毛泽东不客气地指责朱德是“隔靴搔痒”,让朱德当众下不了台。毛泽东还单独约见了朱德,说:“你算是投了我半票。”这是朱毛几十年的合作后,毛泽东第一次如此不客气地批评他。朱德与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