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有关开国上将的历史小故事
Posted 将军
篇首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十个有关开国上将的历史小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十个有关开国上将的历史小故事
1.1943年夏某日,毛泽东主席于延安作报告。陈赓将军忽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毛泽东一愣,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将军不语,取主席搪瓷杯“咕咚咕咚”喝之。而后,擦嘴、敬礼、报告,曰:“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现在没事了!”在场干部哄堂大笑,毛泽东亦微微笑。2.百色起义后,张云逸将军任红七军军长,与士兵同薪饷,同衣食,同甘苦。每到宿营地,将军必至炊事班,拾柴、烧火、煮饭、炒菜,忙得不亦乐乎,故大家均称之为“老火头军”。
3.唐亮将军任南京军区政委时,曾立三条家规:一、他在家里的办公室兼书房,家属和子女不得入内;二、他的文件和资料,家属和子女不得翻看;三、他的工作情况和与其他首长的人事关系,家属和子女不得打听。唐亮将军有一方章,系他小儿子军光所刻,石料仅值3角,上书:“平凡翁。”将军爱不释手,凡珍贵之书,均盖此章。陈毅元帅闻之曰:“平凡翁,不平凡,平凡之心,重如泰山。”
4.建国后某日,罗瑞卿将军向夫人郝治平要钱:“你给我10张1角的钱。”郝问:“干什么用?”将军答:“每次到大会堂开会,人家都请我吃茶,我不能白占公家的便宜。”从那以后,每次参加会议喝了公家的茶,罗瑞卿都要在茶杯下放1角钱,以示公私两清。
5.抗日战争时期,张爱萍将军任新四军三师副师长。某日全师会操,恰师长黄克诚找他谈话,迟到4分钟。操毕,张爱萍将军当众宣布:“副师长张爱萍同志迟到4分钟,罚站10分钟。各单位自行带回,张爱萍原地罚站!”全场闻之愕然,继而掌声雷动。
6.新中国成立后,徐海东将军于辽宁大连休养。凡有人来探望,将军必问三件事:“政治上犯错误没有?经济上多吃多占没有?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将军夫人周东屏提醒他:“多年不见的老战友,怎么好这样问?”将军执拗曰:“净说好听话,算什么老战友!”
7.1997年初夏,张震将军视察某部,召集将校军官十余人座谈。某部领导发言时,将军突然插话问:“一个战士的津贴是多少?”在座军官皆沉默,竟无一人能答。张震将军话锋一转,曰:“旧中国有个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一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三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小老婆。”在座将校闻之皆面红耳赤。
8.某日,皮定均将军至甘肃张掖视察,见一女孩衣不蔽体,将军不悦。问地委书记:“何不着衣?”曰:“此乃傻女。”下车进山民家,屋里数妇人均未穿裤子。坐在炕上以一破被子遮体。将军更不悦,怒问地委书记:“看到了没有,你们这里的女人没有裤子穿。”地委书记答曰:“这里的老百姓就是这个习惯。”将军大怒:“你家的女人有没有这个习惯?”
9.韩先楚将军某日回乡,见家乡人破衣烂衫,难以御寒,心中格外沉重。当晚召秘书指示,打电话调一批大衣、棉衣、棉被来。秘书问将军,这钱从哪儿出?将军答:“从我的工资中出!”秘书问:“工资怎够?”将军曰:“我的工资不够,从我儿子的工资出;儿子的工资不够,从我孙子的工资出!”秘书不敢再问,急办。
10.1955年评衔前,孙毅将军致信毛泽东,曰:“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1983年夏,孙毅将军致信全国政协,要求辞去常委职务。同年秋,孙毅将军又向杨得志总参谋长三鞠躬,恳请辞去总参顾问职务。(摘自《团结报》2009年8月15日)
历史开国上将
韩信的经典故事有那些呢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韩信用兵讲究出奇制胜,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约有三十个,下文将用十个常见的成语串联起韩信的一生。
一、胯下之辱 韩信未成名时,在街头碰到一个恶少,恶少看见韩信背着剑,就挡住韩信的去路对韩信说:要么砍我,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便从容的从恶少的胯下钻过去了,这个故事其实还有续集,后来韩信衣锦还乡,找到那个恶少,恶少吓的魂不附体,韩信一笑置之,还赏了他个小官做。
胯下之辱是韩信不与小人计较,一心谋大事的写照,这句话后来成为很多英雄或狗熊受辱之后的借口,“当年韩信也曾受过胯下之辱”。
,那意思好像受了辱反而似韩信般英雄,其实英雄跟受不受辱没关系,有关系的是受辱后的表现,是奋发图强,还是继续受辱? 二、一饭千金 还是在韩信未成名之前,韩信生活困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就经常给韩信分点带来的饭吃,韩信非常感激,说:将来我一定要重重报答你。
老太太说:一个男人都不能自食其力,我还能指望上你的报答吗?韩信听了非常惭愧。
这个故事的续集是,韩信后来衣锦还乡,找到这位当年的恩人,赏赐千金。
一饭千金,是韩信知恩图报,有颗感恩心的表现,千百年来,直至今日,这个故事对于社会建设都十分有意义。
三、推陈出新 韩信初投刘邦,刘邦不太喜欢韩信这个胯下之徒,安排他去管理粮仓。
韩信对于粮仓管理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把粮仓前后开两个门,前门进新粮,后门出旧粮,一方面粮仓通风,更重要的是粮仓的新旧粮食更科学的循环,不易造成霉变。
要不说,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韩信管理粮仓,即进行了一次伟大的仓储管理革命,直到现在,“前进后出,推陈出新”,对于仓储管理仍然十重要。
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第一次从汉中出兵时,一面命令大将修栈道迷惑敌军,另一方面自己悄悄率军从陈仓小道杀出,出其不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韩信的首次用兵,非常成功,韩信也取得了上到刘邦,下到军士的初步信任。
这也是三十六计之一,很经典的一个兵家军事故事。
这一招在生活中也常被广泛利用,很多事情,我们看到的都是明修栈道。
五、背水一战 韩信率军领军队攻打赵国,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军交战。
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跟破釜沉舟差不多,也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不过这一招也得看谁用,三国时的马谡后来也想来一个“背山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军士们都很害怕,不战自乱,造成街亭之失。
六、十面埋伏 对于项羽这样的盖世英雄来说,遇到韩信,真是有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觉,十面埋伏之下,四面楚歌,韩信就这样把项羽逼上了霸王别姬的英雄末路。
十面埋伏是韩信高超指挥艺术的最后一战,是项羽英雄悲壮的最后谢幕,也是古代琵琶弹奏最出名的曲子,最后还是张艺谋导演的,被网友嘲笑的一部电影名字。
七、功高震主 楚汉僵持的时候,有人劝韩信:你功劳太大了,将来皇帝难免猜忌你,不如就此自立为王,三分天下。
韩信却想着平常刘邦对自己不错,不忍心背叛刘邦。
没想到后来一语成谶,果然应验。
提到功高震主,我们会想到很多人,第一个却是韩信,后来的就是岳飞、徐达、年羹尧等。
功高为什么会震主,其实也可以理解,自古拥兵自立的大将数不胜数,赵匡胤是最成功的一个,至于南北朝、五代十国等乱世时期,大将称王的更是犹如过江之鲫。
韩信用兵智商高,政治智慧却不算高明,包括项羽,都玩不过流氓刘邦“面厚心狠”,当然伴君如伴虎,“既要有本事,又显得不是很有本事”不是那么容易。
萧何就曾经故意抢占民房,惹起一片民怨,老百姓上告刘邦,刘邦听得萧何弄得民怨沸腾,非常高兴,就对萧何放下了警戒的心。
郭子仪也曾让自己府门日夜大开,以示自己心胸坦荡没有阴谋。
想当个能臣皆忠臣真不容易。
八、多多益善 韩信被贬淮阴侯后,一次刘邦和他闲聊,问起各位大将的带兵能力,韩信都说了具体哪个大将能带兵多少,刘邦问:那我能带兵多少,韩信说:大王能带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韩信说:多多益善。
刘邦:那你怎么还被我抓住了?韩信:你带兵虽然不如我,但你会带将,这却是天生的本领。
多多益善的确是韩信的带兵能力,从对话中却也看出了韩信说话挺直率,不作假,竟敢当面说皇帝带兵不如自己,幸好在刘邦的逼问下后面又圆了回来。
九、鸟尽弓藏 韩信被刘邦捉拿捆绑后,说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亨!” 狡兔死掉,猎狗就被煮吃了;飞鸟打完了,弓就被藏起来了,敌国破了,谋士就得死了。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有很多,如越王勾践对于文仲,吴王夫差对于伍子胥,还有上文功高震主那几位,都是如此。
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其实后期很谨慎,怕被陷害,经常托病不出门。
直到后来萧何邀请他一起入宫,韩信推不掉萧何的面子,又想有萧何在,想必很安全,就和萧何一起入宫。
刚入宫,萧何就不见了,韩信接着就被吕后抓起来,在未央宫处死,年仅三十三岁。
萧何曾经月下追韩信,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保荐之功,但韩信的死却也是他利用了韩信对他的信任,所以说,韩信其实是个很感恩的人,韩信要背叛也是是刘邦先对他不起,所以刘邦猜忌韩信是没道理的。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是萧何,两妇人是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和后来的吕后,这就是韩信的一生概括。
以上就是关于韩信最出名的十个“成语故事”,其实韩信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一个人能有这么多成语故事,充分说明了韩信的非凡与智慧,并由此而被历朝历代传颂缅怀。
相关参考
霍雷肖·纳尔逊,第一子爵纳尔逊,第一公爵勃朗特,可能是英国最著名的海军司令官和英雄。纳尔逊以司令官的身份看到了拿破仑战争的开始,但他的迅速的决定和大胆的行动使他在指挥链上稳步上升。正是由于纳尔逊,英国
1、请君入瓮。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太平广记》卷一二一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唐秋官侍郎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韩信用兵讲究出奇制胜,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故事约有三十个,下文将用十个常见的
历史人物 开国上将中唯一一个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将军 开国上将李克农简介
李克农(1899.9.15~1962.2.9),汉族,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参加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联络
新中国有很多上将,但是开国上将有且只有57位。其中,1955年授予了55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为上将,1956年,又补授王建安为上将,1958年,又有一位功劳赫赫的将军被授予上将。>他也就成为最后一位开国上
新中国有很多上将,但是开国上将有且只有57位。其中,1955年授予了55位功勋卓著的将军为上将,1956年,又补授王建安为上将,1958年,又有一位功劳赫赫的将军被授予上将。>他也就成为最后一位开国上
众所周知,在1955年的大型授衔仪式当中,中央军委根据建国之前诸位革命前辈的功过大小,授予了与之相匹配的职位。从开国元帅到开国上将、中将、少将等,透过许许多多历史走过而留下的斑驳印记,我们似乎还能感受
核心提示: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职务跃升最快的,莫过于上将王新亭。王新亭,1908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涂家河王家岗村一个佃农家庭。1930年4月,王新亭参加红军,在鄂豫皖红一军一师三团十连当战士。
董其武(1899.11.27—1989.03.03),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山西河津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国民军排长、连长、营长、旅部副官长,国民革命军侦察队队长、先遣总队支队长,国民党军天津警备司
在57位开国上将中,有一个人很特殊,因为别人都是1955年授衔的,而他却是1956年才补授的(当然,还有一位李聚奎1958年补授上将)。>这个人,就是王建安。>很多人以为,第二年才补授上将,可能是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