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言官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的言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代的言官

2、历史人物 明朝官吏开济,被言官弹劾至死的刑部尚书

古代的言官

谏官和御史,在古代又被称为言官,用白话讲,就是说话的官。这种官,没有别的职责,就是要说话。民国时上海有“白相人”,白相,上海话就是玩的意思,白相人,就是靠玩来混饭的人。说话官,白相人,正好是一个对子,跟“如夫人”对“同进士”类似。
只是,言官之言,在古代是相当正经的事情,关系朝廷兴衰,吏治清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提批评和建设性意见,有益于国计民生。而白相人的白相,则多少有点下道,拼缝勾兑有之,坑蒙拐骗亦有之。两者放在一起,委实是有点对不起言官大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说话一旦成为一种职守,对于那些特冲,特有说话欲望的人来说,挺合适的,可言多必失,没准哪天就丢了饭碗。而那些说话冲动不那么强烈的,这个职守,不免变成一种累赘。不说话不行,皇帝要见怪的,等于白吃饭不干活,白养了这些人,说话吧,一不留神,碰了皇帝哪根神经,不高兴了,或者得罪了哪个大人物,自家的乌纱帽也保不住。祸从口出这个至理名言,放在言官头上,一样适用。其实,对于这些职业说话的官来说,最合适的是李林甫说的那种仪仗马的境界,好吃好喝,闷声不响,大家过太平日子。当然,这得碰上皇帝怠于政务,权臣又不乐于生事的时候才行。一般来说,在制度上,就规定了言官必须说话,有指标的,时间长了不说话,不完成指标,就像当今完不成科研任务的教授一样,得下岗了。
说话难,又必须说,不说,饭碗有虞,因此,言官之言,往往在高头讲章和不痛不痒两个方面做文章,说大道理,拽大词,宏观地扯开,从三皇五帝开讲,最后说几句现成话,无非勤政爱民,不失农时,半天都落不到地上。如果这招儿不行,就走下三路,扯点无关宏旨的小事,鸡毛蒜皮,两下模棱。只是,后一类文章如果说的不好,一不留神,就成了笑话。北宋庆历年间,有卫士震惊宫禁,满朝文武吓了一跳。有御史建议,说是蜀中罗江狗(一种狗的品种,类似于今天我们说德国黑背)不错,可以用来顶替卫士。真要照这样做了,那么皇帝的禁卫军,就变成狗卫队了。金人入侵,宋室南渡,言官说话的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某年大旱,皇帝亲自出面求雨,有谏官奏请皇帝禁止天下宰杀鹅鸭。那意思,似乎只要不杀这些水里漂的动物,老天就会开恩降雨的。碰到同样的情景,明朝的谏官提的建议是,不许百姓吃蛤蟆。这多少让人感觉靠谱了一点,因为民谣曰,蛤蟆叫,天下雨。不吃蛤蟆,多些蛤蟆叫叫,说不定雨就有了。
清朝的时候,言官说话最难,大道理不能说,因为皇帝认为,这种大道理,只有朕才有资格讲,臣子奴才乱讲,等于僭越。弹劾批评也不好出手,说错了,立马被惩罚。当然,不说话更不行。不得已,言官们只好眼睛向下,盯着老百姓,说点所谓似是而非的兴利除害的小事。雍正年间,有位御史连上三奏,第一奏请皇帝下令,让尼姑还俗。第二奏,要求民间如有女孩子年过二十还没有出嫁的,由政府出面为其择配。这种主意,虽说强横了一点,但也是古已有之的增加人口的老办法,旧话重提,在那种时代,不算离谱,只是操作起来有难度。第三奏最绝,他说,在他看来,民间斗殴多半因为数十文钱的缘故,因此劳驾皇帝出面,要求有关部门查清所有需要数十文钱的穷人,每人发数十文,于是天下太平。结果,雍正皇帝览奏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直接让这位御史老爷回家吃老米去了。如果雍正能够同时看到另外一位都老爷(明清两代御史的俗称)的奏折,估计气肯定消了。当年,北京城里城外,都可以见到驮煤的骆驼,由卖煤的人赶着进进出出,有时候,赶骆驼的人,就骑在骆驼上,横着顺着的都有。某位满人御史老爷,大概骑马骑惯了,看见有人横着骑骆驼,横竖看不顺眼,于是上奏要求皇帝出面,禁止赶骆驼的横着骑,说是可以防止他们被颠下来。
其实,在那个时代,建言的人,理论上是言者无罪的,属于制度上特许的可以放开一点胆子说话之辈,但是,即使这些人,依然难以不因言而遭殃。只要现实生活中有一言九鼎的皇帝,有惹不起的权臣,或者得宠的嫔妃,皇帝身边的太监,任你是谁,说话也得小心。只要建言仅仅是建言而已,听与不听,听多少,高兴不高兴听,在上面,那么,即便是有特权的言说者,大概也只有说空话的胆量,没有说错话的权利。言的质量,更不会高,出点笑话,自是难免。
古代

历史人物 明朝官吏开济,被言官弹劾至死的刑部尚书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开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明朝的言官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他们官职虽低,但能量巨大,时常能依靠口诛笔伐把一个个身居高位的朝廷重臣给拉下位来!>洪武年间的刑部尚书是个职位不低的大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大领导,鲜有人敢得罪的!>但是,开济这个洪武年间的刑部尚书,就是被一个小小的言官给拉下位的!>开济,字来学,洛阳人。洪武十五年被御史大夫安然推荐给朱元璋,称其有吏治之才,堪为大用。于是,朱元璋诏令开济入刑部,试任刑部尚书职。>曾任元朝察罕帖木儿掌书记一职的开济,是真的有才学的,他曾经于洪武初年,因明经举被授河南府训导,入任国子助教。也算是入过官场的,但出于某种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开济没做多久的助教,便称疾辞官了。> >经历十数年的归隐之后,开济还是又一次的踏进了官场,并涉足于权利中心。>开济凭借才能出任刑部尚书后,便开始着手整理刑部积压的案牍,在他的努力下,数月间,滞牍一清。>开济又以综核为己任,请天下诸司设文簿,日书所行事,课得失。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凡国家经制、田赋、狱讼、工役、河渠事,众莫能裁定之事,开济一出手算画,便有条有理有品式,可以成为世代相守的政策。>朱元璋大以为能,不仅将开济刑部尚书的职位由暂代变成了实权,还让他兼预其它各部事物。>因他深受皇帝信任,也眼红了其它臣子,这些人以是忌之,谤议滋起。但是,皇帝信任依旧,不为所动。直到令郎中仇衍脱囚死,为狱官所发。>仇衍只是个郎中,他正五品官职在开济那也就是条狗而已,但是,开济死就死在了这条狗身上。>仇衍犯了死罪,被打入了监牢,原本是再无可能有人在外面见到他的。但是,没多久这位本应该在死牢中的囚犯,却跑在了外面。而很不巧的是:这件事被一个狱官给知道了!>开济得知后,没有去捉拿仇衍,却是与侍郎王希哲、主事王叔徵执了狱官,将狱官给毙了。事情如果是到这里就完了的话,那开济可能会活得更久一点。但是,历史上的事情那是没有如果的!> >这件事情很不巧的被言官陶垕仲给知道了,这个时任监察御史的陶垕(hou四声)仲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写了奏折就把这件事给捅到了皇帝朱元璋那。>陶垕仲,名铸,以字行,鄞人,于洪武十六年,以国子生擢监察御史,素有“纠弹不避权贵”的声名。他这个国子监学生在面对曾经的国子监助教时,下手毫不留情,那根本不给老师活路!>他不仅仅是弹劾了仇衍这件事,还捎带着说开济务为两端,奸狡莫测;奴役甥女,霸人家财。>济奏事时,置奏答刂怀中,或隐而不言,觇伺上意,务为两端,奸狡莫测。役甥女为婢。妹早寡,逐其姑而略其家财。>老朱虽然爱才,但是,对于品行不一的人那是相当的愤恨,陶垕仲这些黑状,这是点了火药了。于是帝怒,下济狱,并希哲、衍等皆弃市。>陶垕仲弹劾刑部尚书开济至死,直声动天下,也算是为自己的言官履历上,书写下了浓厚的一笔。>不久,陶垕仲迁任福建按察使,他上任后诛赃吏数十人,兴学劝士,抚恤军民,用实干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人。为此,朱元璋下诏对他进行了褒奖。>皇帝的褒奖似乎有些让陶垕仲燃烧了起来,他再一次拿起了笔杆子对他发现的新目标开始了抨击。>这次他的对象是布政使薛大方,陶垕仲劾奏他的罪名是贪暴。薛大方在得知陶垕仲弹劾自己后,便第一时间上书说这是陶垕仲诬告。> >朱元璋也不愧是大领导,下令将两人一同压回了京城,查询实情。在老朱眼皮子底下那是揉不得沙子的,很快便是水落石出,还了陶垕仲一个清白。>有罪的薛大方被朱元璋毫不留情的给杀了,没罪的陶垕仲则被朱元璋叫来打算官复原职。>只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倍受无妄之灾的陶垕仲却怎么也不想当官了,他对朱元璋说,他要推禄养报生育恩,使父母兄弟得复聚处。>言官就是言官,说话那是很有水平的,说明原委后,也是怕朱元璋不同意,又一句“实戴圣天子孝治天下至意”,算是把朱元璋想要挽留的话给彻底堵了回去。>朱元璋许是对陶垕仲过意不去,特许了迎养,让去徙籍后的陶垕仲,回到了父母兄弟身边安享天伦。事实证明,陶垕仲此举也算是深藏功与名了!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洪武年间的言官战斗力有多强

明朝的言官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他们官职虽低,但能量巨大,时常能依靠口诛笔伐把一个个身居高位的朝廷重臣给拉下位来!洪武年间的刑部尚书是个职位不低的大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大领导,鲜有人敢得罪的!但是,开

历史人物 明朝官吏开济,被言官弹劾至死的刑部尚书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开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明朝的言官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他们官职虽低,但能量巨大,时常能依靠口诛笔伐把一个个身居高位的朝廷重臣给拉下位来!>洪武年间的刑部尚书是个职位不

历史人物 明朝官吏开济,被言官弹劾至死的刑部尚书

今天全榜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开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明朝的言官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他们官职虽低,但能量巨大,时常能依靠口诛笔伐把一个个身居高位的朝廷重臣给拉下位来!>洪武年间的刑部尚书是个职位

政治谋略 张之洞巧谏慈禧——讲究分寸,游刃有余

张之洞巧谏慈禧——讲究分寸,游刃有余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号称“清流”的言官是朝廷中的一景。这些言官经常激浊扬清,讥讽时政、抨击权贵,尤其喜欢为难那些手中掌握大权的地方督抚。时人使清流谐音将他们称之为“

宋朝 宋代·庆历党争

庆历党争宋仁宗即位时,拜吕夷简为参知政事,天圣六年(1028)拜相。仁宗亲政后,吕夷简赞助仁宗废郭后,贬逐力谏的言官孔道辅、范仲淹等。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弹劾吕夷简任人唯私,仕进者多出其门,抨

先秦诸子百家中已经湮灭的 ”小说家”,在明朝以言官形式重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碰撞,诞生了很多思想学派,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璀璨的巅峰之一。百家之中,最有名的当属十大学派,即: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然而,

秦朝的言谏制度

   秦朝的言谏监督制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设置谏官,二是建立议事制度。秦时的谏官有谏议大夫、给事中。“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通典&

美國確診超80萬,之所以如此嚴重和特朗普不負責任的言論有關

特朗普是愛胡說八道,但是,這個不是美國民眾能不能忍的問題,而是美國民眾必須要忍,為何這樣說呢?因為現在特朗普還是總統呀!他是總統就有執政的權利,他發布的命令還是要聽的。這個情況還是要持續到11月份的,

历史人物 明朝首辅大臣刘吉简介,历史上的刘吉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明代弹劾成风,言官也喜欢管闲事,刘吉这种人自然成为了言官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可这位仁兄心理承受力好,言官说了什么权当没有听见,所以江湖朋友送他一个雅号“刘棉花”。何意?棉花者,不怕弹也!这位官至

历史人物 明朝人物刘吉简介

明朝人物中文名:刘吉别名:字祐之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出生地:河北省博野县大程委村职业:内阁首辅刘吉人物生平明代弹劾成风,言官也喜欢管闲事,刘吉这种人自然成为了言官们的主要攻击对象,可这位仁兄心理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