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不愿领兵入朝的真实原因

Posted 边防军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林彪不愿领兵入朝的真实原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林彪不愿领兵入朝的真实原因

2、林彪真的是装病不去朝鲜吗

林彪不愿领兵入朝的真实原因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以十三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1950年7月7日下午,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聂荣臻、林彪、谭政、罗荣桓、萧华、李克农、杨立三、李涛、许光达、萧劲光、刘亚楼、滕代远等。从这份主要领导成员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会者主要是中央军委三总部、陆海空三军及有关兵种负责人。作为野战军的领导人参加会议的,只有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林彪和副政委谭政。
会议讨论了对东北边防军所辖部队、人数、指挥机构设立与领导人选配置、政治动员与后勤保障、车运计划与兵源补充等问题。由于这是一项关系重大的部署,会上没有匆忙地作出决定,而是责成有关单位负责人进一步考虑商议后,在下次会议上再研究确定。
7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二次保卫国防问题会议,与会的基本还是上面那些人。会议经过讨论,决定组成东北边防军。会议还决定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这项决定会后经周恩来斟酌修改,于13日报毛泽东批准。
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时,粟裕由于身体不好,正在青岛治病。他得知中央的任命后,十分着急,便托罗瑞卿给毛泽东捎了封信,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此前,周恩来和聂荣臻考虑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萧劲光、萧华二人一时也无法到东北边防军任职,便联名致函毛泽东,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待粟裕、萧劲光、萧华赴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毛泽东同意他们的意见。
此后,东北边防军的部队建设、武器补充、物资筹措等准备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中,但边防军的领导班子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8月下旬,朝鲜战场呈现僵持局面,战局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决策者开始物色新的出兵作战领导人选。他们想到了林彪。
林彪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抽调的大多是原四野的部队,他本人也参与了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由他指挥作战比较顺当;同时他在四个野战军司令员中年纪最轻,又善于打硬仗、大仗,很受毛泽东的欣赏,出兵朝鲜肯定要与朝鲜领导人和苏联军事顾问配合行动,林彪长期在东北工作,又曾在苏联治过病,对于朝鲜和苏联的情况都比较熟悉。总之,林彪确实是最合适的率兵出征人选。
从已经披露的资料分析,关于拟派林彪赴朝指挥作战一事,毛泽东曾与中央书记处的几名书记谈起过,中央也曾在不大的范围内酝酿过。但中央没有正式讨论过这件事,也没有为此作出过正式决定。
9月15日,美军成功地实施了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剧逆转,中国出兵步伐被迫加快。与此相应地,志愿军挂帅人选也就成为必须迅速落实的问题。
9月下旬,林彪曾就中国派兵入朝参战等问题与毛泽东做过一次交谈。林彪认为,我们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一千五百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三十六门。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他认为在敌我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如若贸然出兵,必然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林彪的意见自然无法为毛泽东所接受。以后的几天,毛泽东又找林彪谈了这个问题。
毛泽东最终没能说服林彪,两人分歧依旧。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又向毛泽东谈起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一句话,体弱多病使他不能胜任挂帅出师朝鲜的重任。
由于林彪明确表示不赞成出兵朝鲜,而且又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毛泽东当然也不会再勉强他领兵赴朝。在10月2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说: “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商讨出兵援朝的问题。
派志愿军出国同美军作战,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大事。毛泽东要求大家摆一摆参战的困难。林彪发言说:我们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别足我们还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我们国家已经打了二十多年仗,元气还没有恢复。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在随后的几天里,他又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意见。
关于林彪的态度,曾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的回忆更详细一些。雷英夫说:“他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抗美援朝的决策问题。前一天刚从西安赴京的彭德怀表态说: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听完彭德怀的发言,毛泽东站起来坚定地说: “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政治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十天做准备,出兵时间初步预定在10月15日。
至此,关于由谁率军出朝作战的问题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再提起林彪与毛泽东曾有过的那些分歧。但几十年后,林彪叛党叛国并受到历史应有的惩罚,有人又开始重新解释这段历史,并有意无意地夸大了林彪不赞成出兵援朝这件事情的性质与影响。有人说林彪“反对出兵”,也有人说他是“装病”、 “拒不入朝”,还有人说他在这件事情上使毛泽东“深感失望”、 “大为不满”。这些说法显然有违历史的真实。
林彪到底有没有病?回答是肯定的。1938年3月,林彪在山西省境内为友军误伤,子弹从前胸进入,洞穿右肺叶。当年冬天,林彪被送到苏联治病。经医师检查,发现子弹不仅穿过肺部,还擦伤脊椎,损伤中枢神经,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后遗症的表现是,每到湿冷天气,病人就会出现饭量减少、失眠、出虚汗等症状,还常伴有低烧。医生当时还说,这只是初期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后遗症会加重,病人会怕光、怕风、怕水,身体也会更加虚弱。
林彪是毛泽东手下的一员爱将,毛泽东不会不知道他的病情。在那种情况下,林彪也不可能在毛泽东面前撒谎。当然,林彪是否病到无法带兵打仗的程度也值得疑问。因为他从东北指挥打仗,一路打到华南,证明身体还可以坚持。这里面,思想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因素。
林彪不赞成出兵的意见形成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但到9月初这种思想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据柴军武(时任中国驻朝鲜大使)回忆,1950年9月1日,柴被外交部从平壤紧急召回北京,当晚就受到周恩来的接见。时隔一日,根据中央军委办公厅的通知,柴军武又向林彪作了一次汇报。
“他们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林彪问道。显然,林彪所说的“他们”是指朝鲜劳动党领导人。
柴军武回答说: “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
林彪又问: “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不难发现林彪当时已不赞成出兵援朝。
那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力量还不够强大,需要做的事情有许多。与世界上第一号军事强国交战,党内有些不同意见是十分正常的。许多当事人在后来的回忆中都讲到了这方面的情况。
聂荣臻回忆说: “当时在我们党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薄一波回忆说: “当时下决心出兵打这场战争,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说并不是没有风险的。百废待兴,困难很大。记得毛主席曾跟我谈过,我们确有困难,一些同志不主张出兵,我是理解的,但我们是个大国,不打过去,见死不救,总不行呀!”
毛泽东本人也曾作过这方面的回忆。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同来访的金日成会谈时提到了当时的事情。毛泽东说: “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的作者杨奎松说,毛泽东之所以坚定地主张出兵援朝,是因为他看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据一些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回忆,毛泽东下这个决心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据聂荣臻回忆: “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那时部队已经开到鸭绿江边,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准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后才下了决心。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苦心的。”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回忆说: “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回忆说: “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可见,当时不赞成出兵援朝的并非只有林彪一个人,林彪在中央没有作出正式决定的情况下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身体状况,算不上是“拒不入朝”。而且,当中央已经作出抗美援朝的正式决定后,也没有资料显示林彪仍反对这一决策。
原因真实

林彪真的是装病不去朝鲜吗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抗美援朝时,毛泽东与林彪有不同意见。当年,毛泽东和中央确曾考虑由林彪带兵入朝,但林彪因为身体不好而没有去,改由彭德怀带兵。后来,对这一问题有种种说法,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流传这样一个“版本”:林彪在抗美援朝问题上态度消极,装病不带兵入朝。对这一历史情况,笔者以为,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深入分析,探求历史真相。
  
  林彪重视边防问题,并推荐入朝主帅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考虑到东北地区直接受到战争威胁,且战略地位重要,建议中央成立东北边防军。中央领导人对此均表赞成。很快,中国共产党中央做出决定:以13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作为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措施。
  
  1950年7月7日F午,周恩来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会议,传达中国共产党中央、毛泽东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讨论保卫东北边防问题。参加会议的有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副政治委员谭政、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副主任肖华、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作战部部长李涛、摩托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炮兵副司令员苏进等。
  
  从这份主要领导成员的名单可以看出,与会者主要是中央军委三总部、陆海空三军及有关军兵种负责人。作为野战军领导人参加会议的,只有林彪和谭政。林彪在会上发言,积极支持组建东北边防军。
  
  7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二次保卫国防问题会议,与会的基本还是上面那些人。林彪再次发言,就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具体问题谈了意见。
  
  他发言的总精神是:第四野战军在这个问题上义不容辞,要多少人出多少人,要多少装备出多少装备。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分别从河南、广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地抽调13兵团的38军、39军、40军及42军,炮兵第1师、第2师、第8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一个工兵团,共计二十五万五千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
  
  显然,这些部队大多来自林彪原来所率领的四野部队。林彪历来对粟裕十分赏识,认为粟裕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亲自提名粟裕为入朝部队的先期主帅,到东北地区带兵。
  
  考虑到当时还不能任命粟裕入朝的职务,会议决定先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这一系列决定会后经周恩来斟酌修改后,给林彪看过,于13日报毛泽东批准。
  
  从上述决定可以看出,林彪对于保卫祖国问题十分重视,对于组建东北边防军是坚决支持的。可惜的是,粟裕身体不好,不能赴朝指挥作战。
  
  从近期出版的《粟裕年谱》可以看到:就在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时,粟裕正在青岛治病。他得知中央的任命后十分着急,便托罗瑞卿给毛泽东捎了封信,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毛泽东收到信后即于8月8日回信,信中说:“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
  
  此前,周恩来和聂荣臻考虑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肖劲光、肖华二人一时也无法到东北边防军任职,便联名致函毛泽东,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待粟裕、肖劲光、肖华赴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毛泽东同意他们的意见。
  
  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看来,林彪是不二人选
  
  毛泽东从来就没有放松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警惕性。当年,他每天一起床,首先要看的,就是朝鲜战事的文件和东北边防军情况的文件。此时,林彪对这方面情况也十分重视。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精心安排下,东北边防军的部队建设、武器补充、物资筹措等准备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应该调动的部队也开赴东北,但由于主帅没有定下来,东北边防军的领导班子一直没有成立。

  8月下旬,朝鲜人民军向南的攻势减弱了,朝鲜战场上呈现僵持局面,战局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预见到,中国不出兵朝鲜已经不可能。他和周恩来开始物色新的东北边防军统帅人选。很自然地,想到了林彪。
  
  为什么会想到林彪?因为林彪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抽调的大多是原四野的部队,他本人也参与了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由他指挥作战比较顺当。
  
  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认为,林彪在军事上是有才干的。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证明林彪很会打仗,而且,在解放战争中,林彪又以善于打硬仗、大仗而闻名。军队中当时就对林彪有“三大战役有其二”(指林彪参加指挥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渡江战役有其半”(指林彪在渡江战役中指挥了西线军队过江)之说。
  
  同时,林彪很受毛泽东的赏识,毛对林有过这样的评价:林彪打仗又狠又刁。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另一个考虑是:出兵朝鲜肯定要与朝鲜领导人和苏联军事顾问配合行动,林彪在东北期间,曾和朝鲜党领导人共同作战,朝鲜人民军的许多高级将领曾是林彪的部下。林彪在苏联治病期间,与苏军的高级将领关系很好。
  
  毛、周还有第三个考虑:抗美援朝,必定要在冬季作战。林彪在东北时,有指挥大部队冬季作战的经验。这样反复斟酌,林彪当属不二人选。
  
  毛泽东就拟派林彪赴朝指挥作战一事,曾与中央书记处的几名书记谈起,大家也都赞成,中央亦曾在一定范围内酝酿过。
  
  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后,有意识地让林彪多接触一些关于东北边防军出国作战的准备情况,以及来自朝鲜战场的信息。其他中央领导,如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国家副主席高岗、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等人都知道此事。但中央没有正式讨论过这件事,也没有为此作出过正式决定,自然也没有与林彪正式谈过这件事。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陷入被动局面,美军趁机加速向朝鲜北方推进。毛泽东认识到入朝的迫切性,并指示东北边防军加快出兵朝鲜的步伐。
  
  同时,毛泽东也不能不考虑最后确定主帅人选了。但毛显然已考虑到林彪的身体情况,他并没有直接向林彪下令让他率兵赴朝作战,而是先就出兵朝鲜问题,征求林彪的意见。
  
  毛泽东和林彪确有意见分歧
  
  1950年9月下旬,毛泽东和林彪曾就派兵入朝参战等问题作过一次长谈。长谈中,林彪十分坦率地向毛泽东讲了自己对于派兵入朝作战的不同意见。
  
  林彪是从中国国内情况和军事力量两个方面谈的。
  
  他认为,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一千五百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三十六门。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
  
  他认为在敌我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若贸然出兵,必然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他的意见是,中国可以派出重兵在东北驻扎,一方面保卫中国边境,另一方面可作为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支持力量,而朝鲜人民军在目前情况下,应该转而采取游击战方式,与美国军队继续作战。
  
  林彪所谈的意见是直截了当的,毛泽东也没责怪他。但是,他的意见毛泽东不能接受。此时,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心已下。此后,毛又多次约林长谈,但不谈派他做统帅,谈的主要是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将来会有什么结果,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对美帝国主义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等,目的是做林彪的工作,争取林彪在政治局会议上支持派兵入朝作战。但是,林彪在毛泽东的面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同意派兵赴朝。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做不通林彪的工作,转而就派兵入朝后具体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征求林彪的意见。林彪在这方面倒是积极献计献策,他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设想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提出了一些方案供毛泽东参考。
  
  林彪认为,派兵入朝后,要先打几个大的歼灭战,稳定战场局面;为了打大的歼灭战,就要集中火力,把分散在许多个师的重炮,尽可能集中到打歼灭战的几个师去。
  
  对林彪的这些意见,毛泽东是赞赏的。

  应该说,毛泽东和林彪在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是存在意见分歧的。显然,林彪也知道了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其他领导人有让他率兵入朝作战的意图。林彪也不能不在毛泽东面前如实讲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
  
  林彪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对于林彪的身体情况,毛泽东是相信的、了解的。就在谈话当中,毛泽东也看出了林彪身体的虚弱。林彪此时谈这些话的意思,是身体情况不允许他率兵入朝作战,如果中央决定出兵朝鲜,最好另外物色率兵的人选。
  
  林彪究竟有什么病
  
  林彪是不是有病呢?他说的是真话。
  
  林彪年少时身体就不算强健,入黄埔军校后,由于军事训练,身体逐步强壮起来。后来在中央苏区,他也同广大红军战士一样过艰苦的生活,进行激烈的战斗,身体顶了下来。再到后来,红军长征时,他也在艰难的情况下,走了二万五千里。
  
  他身体真正不好,始于平型关战役之后,被国民党哨兵误伤。当时,林彪骑着从日本军队缴获的战马,披着缴获的日本军官的大衣外出,国民党哨兵误以为是敌方人员,喊口令后开枪,枪弹打穿了林彪的肺部。更糟糕的是,子弹擦伤了林彪的脊髓神经,他不得不到苏联治疗。林彪的身体从此极度糟糕。
  
  解放战争期间,林彪回国参加指挥重大战役时,身体情况也十分不好。在东北,他多次发病,但还是咬牙挺了下来。
  
  那段时间,为了对付疾病,林彪自己想出了许多怪办法。一是吃饭十分简单,只吃白菜炖豆腐和土豆炖豆腐两种菜,不吃或很少吃肉食。二是长年不洗澡,因为他怕水。据身边工作人员讲,由于林彪长年不洗澡,他的衬衣穿两天就要换洗。三是不在有水的地方居住,因为他只要听到流水的声音就拉稀。这的确是一种伤了神经后的怪病。不光苏联权威医生很无奈,林彪自己也感到奇怪,但确实没有办法。
  
  林彪的病还不止于此。自从被伤了神经,他就必须经常嗅火柴燃烧的味道,否则便头痛,也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因此,林彪虽不吸烟,但身边总要预备一些火柴。他平时听汇报、看文件时,经常要划着一根火柴,嗅一嗅火柴燃烧的味道。
  
  除了神经受伤,林彪还有一个重病,就是不知什么原因、什么时候,就会突然脸色发白,身体立即虚弱下去,浑身出汗,急剧喘息。这时,什么药物、什么办法,都治不了。而他自己却在久病之中摸索出一个办法,那就是“颠车”。
  
  他身边警卫人员回忆了这样的情形:
  
  某次林彪在广东,叶群突然在屋中高喊:“快,林总病了!”随着这一声喊叫,跑来的不是医生,而是专门给林彪配备的一个警卫兼特殊“司机”陈良顺。他也不是跑到林彪卧室去抢救,而是跑到林彪居室西北角的一间空屋子里,那里停放着一辆从部队淘汰卜。来的老式带斗摩托车。这个摩托车被固定在墙边,排气筒伸向屋外。陈良顺跳上摩托,立即发动。
  
  这时,叶群和林彪的一些警卫员一起,扶着身披军大衣,脸色煞白、身体极度虚弱的林彪,坐到摩托车的坐斗里。十分难受的林彪咬牙忍着。陈良顺加大了油门,摩托剧烈地颤抖起来。林彪小声命令:“开猛些!”陈良顺再次加大油门,摩托车颠簸得更猛烈了。
  
  这时,奇迹发生了——林彪的脸上有了血色,咬着的牙松开了,紧闭着的双眼睁开了,重新放出锐利的光芒,全身也有了力量。过了十几分钟,林彪小声说:“好了。”他自己迈出摩托车坐斗,慢慢走回办公室继续办公。
  
  林彪到中央工作后,住在北京毛家湾一号。在这里,给林彪配的车,比别人多了一辆——这就是一辆卡车。在这辆卡车上,安放着一个类似集装箱的东西,里面固定着一张行军床。每当林彪犯病时,他就要在警卫员搀扶下躺上行军床,让司机开出毛家湾,在大街上颠簸。
  
  后来,条件稍微好一些后,上边给林彪配了一辆旧轿车。每当犯病,他就坐上这辆车,让司机开到北京市郊外,在乡间崎岖不平的路上颠簸十几分钟后,才能恢复正常。这是林彪自己摸索出来的“土办法”。

  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和中央办公厅都了解林彪这一情况,对于林彪这种办法,只要有利于他缓解病情,没什么危险,也是同意的,因为再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能治他的怪病。
  
  林彪在指挥第四野战军参加解放战争时,身体已经同上面所描述的样子差不多了。不过由于刚从苏联治病回来时间不算长,有原来治疗的基础,加上在延安那段时间比较清闲,林彪的身体勉强能顶住。但他在指挥辽沈、平津战役,后来的渡江战役,以及渡江后追歼国民党的紧张工作中,也多次发病。这几次发病,把林彪的精力耗得差不多了。
  
  解放后,林彪受命主持南方军政,事情头绪多,很复杂,处理起来自然很繁重。有一个时期,他睡得很少,连续召开会议,还要召集部队高级干部部署军事,加上不能吃油腻的食物,营养也成了问题,因此身体状况更差了,发病的次数不仅多,而且一次比一次重。他多次病倒,但在病床上还得处理电文,决定重要事情,这使林彪的身体基本垮了。他与中央的往来电报中,多次谈到自己的身体情况,中央对他也很关心。
  
  那一时期,林彪的身体情况到底怎么样呢?可以这么说:只要身边警卫人员和医护人员稍稍疏忽,就有生命危险。他的身体情况与他在东北指挥第四野战军时已经大大不同了,也与他挥师南下平定南中国时大大不同了。
  
  此时,林彪若到朝鲜指挥作战,别说紧张的指挥工作他的身体顶不下来,单是异国他乡生活这一项,他也顶不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林彪提出自己身体不行,也是实事求是的,是负责任的做法。他如实向中央讲明身体情况,也是合乎组织原则的。
  
  林彪怪病难治,毛泽东抄诗相送
  
  早在派林彪去东北时,毛泽东就特别注意林的身体情况。林彪主政南方时,毛泽东还特地派医生去为他治病。
  
  由于担心林彪在南方吃不消,毛泽东调林彪到北京工作,一方面在中央参与重大事情决策,更主要的是让林彪有一个好的医治条件。林到北京不久,毛泽东就委托负责中央高级领导人保健的傅连酪缴前去看望林彪。毛泽东还指示傅连障,让他出面,从上海、北京、天津调来一流的医学专家,专门为林彪治病。为了使这项任务能有个统一的协调,毛还专门派肖华代表中央统一负责。
  
  1953年,专家小组对林彪的神经、心脏、胃肠、泌尿、血液、肝脏、肺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林彪确实十分虚弱,但外在的脏器却没有大问题。他们知道,这是一种怪病,苏联专家也治不好。尽管他们研究了多次,拿出了各种方案,但没有一种是专家们满意的,对林彪的病也没有多大帮助。除了采取一些维护性措施外,专家组只好允许林彪按照他自己发明的减轻病痛的办法去做了。医生们建议,林彪需要长期静养治疗。
  
  医疗小组的意见,通过肖华转告中央,毛泽东很快知道了结果。对林彪的这种状态,毛泽东的心情是很沉重的,但也没有办法,只能让林彪长期休养治疗。为此,他特意给林彪抄写了曹操的诗《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以歌咏志。
  
  林彪的态度:“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

  不久,毛泽东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出兵朝鲜这件大事。此时他已物色了另一指挥人选——彭德怀。在1950年10月2日召开的为准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说:“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
  
  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商讨出兵援朝的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于会议中间赶到。李富春、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列席了会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要求大家先摆一摆派兵入朝参战的困难。林彪在这次会议上发言了,他仍然坚持他当面和毛泽东谈的观点——不宜派兵入朝。他说了各方面的困难后,用一句话总结:“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
  
  在随后的几天会议里,林彪又多次发言,表达同样的意见。由于他的发言有材料、有根据,得到了政治局不少成员的赞成。
  
  对于林彪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态度,曾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在回忆中有所记述:“他(指林彪)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上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但林彪的意见还是被毛泽东否定了。
  
  毛泽东是从国际和中国今后长远战略这个大视角看待出兵朝鲜问题的。他决计必须出兵朝鲜,而且,他的意见得到了中央政治局许多成员的支持,其中包括另一领兵主帅彭德怀。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抗美援朝的决策问题。前一天刚从西安赴京的彭德怀表态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听完彭德怀的发言,毛泽东站起来坚定地说:“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样,出兵朝鲜的事情就定下来了。当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这个决定后,林彪也在会上表示服从,并说自己会告诉第四野战军中准备入朝的部队,让他们坚决拥护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定。
  
  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10天准备的时间,出兵时间初定10月15日。”这样,关于由谁率军入朝作战的问题最终确定了。
  
  在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央从没有提起林彪不同意出兵朝鲜,以及他因病不能带兵入朝的问题,更没有提起他与毛泽东曾有过的意见分歧。因为在中央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并没有违反党内原则。
  
  林彪从头到尾都不赞成打,毛泽东并未表示不满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出兵朝鲜问题上,党内有许多同志与林彪的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林彪不赞成中国出兵朝鲜的意见,大概是他从朝鲜战争爆发一开始就形成了,是他固定的看法。而且,林彪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是不轻易改变的。
  
  据时任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柴军武回忆,1950年9月初,他从平壤回到北京后,接到中央军委办公厅的通知,说林彪要见他,了解朝鲜方面的情况。柴军武马上去林彪住处汇报。

  此前,柴军武已经向林彪汇报过朝鲜方面的情况,这是第二次汇报,需要谈新情况。林彪听完汇报,问柴军武:“他们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显然,“他们”是指朝鲜人民军及其领导人。
  
  柴军武回答:“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
  
  林彪又问:“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林彪问这个话,实际上是自言自语,或者说,他在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个问题柴军武是不能回答的。林彪也理解柴军武,谈话就此结束了。
  
  当时,党内有许多同志与林彪意见相同。毛泽东本人也回忆过当时党内存在不同意见的情况,并且认为是正常的。
  
  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同来访的金日成会谈时,提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上意见分歧因而犹豫不决的情况,他说:“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翻”,就是中央政治局在讨论中意见不统一,翻来覆去争论的情况。
  
  就是坚决主张出兵朝鲜的毛泽东等人,在做出这个决策时,也经过了反复思考、多次犹豫的过程。聂荣臻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谈道:“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那时部队已经开到鸭绿江边,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准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后才下了决心。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苦心的。”
  
  胡耀邦也在回忆中谈道:毛泽东在思考是否出兵朝鲜时,“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当时担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也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林彪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与周恩来一起去莫斯科,就苏联对中国入朝参战军队提供援助问题与斯大林谈判。
  
  谈判中,林彪对苏联表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心,并且在基本战略、需要的武器等方面,与苏方谈得很具体。谈判结束后,周恩来回京,林彪留苏治病。此后,毛泽东仍安排林彪在军队里担任重要职务,并没有表示出对林彪的失望和不满。
  
  在林彪问题上,黄克诚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中央也尊重了黄克诚的意见。
  
  1985年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在编纂,解放军总政治部百科全书编辑室将“林彪”条目释文送黄克诚审查,释文中讲到林彪在抗美援朝前夕不赞成出兵的错误。
  
  黄克诚就此事谈道:“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他还说:“我考虑,如果其他人的条目释文中像这类问题都写,‘林彪’这一条也可以写;如果在其他人的条目中这类问题不写,对林彪也不要那么苛刻。在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过错话、没有做过错事的,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
  
  在研究历史和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学习黄克诚的实事求是精神。
  
  (作者系文史学者、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同舟共进》2013年第6期) 
装病林彪朝鲜

相关参考

林彪如何对待当年抗美援朝的

  在中共中央决定抗美援朝时,毛泽东与林彪有不同意见。当年,毛泽东和中央确曾考虑由林彪带兵入朝,但林彪因为身体不好而没有去,改由彭德怀带兵。后来,对这一问题有种种说法,广为流传的是:林彪在抗美援朝问题

林彪真的是装病不去朝鲜吗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抗美援朝时,毛泽东与林彪有不同意见。当年,毛泽东和中央确曾考虑由林彪带兵入朝,但林彪因为身体不好而没有去,改由彭德怀带兵。后来,对这一问题有种种说法,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

林彪为何不肯挂帅抗美援朝 自称有“三怕”

核心提示:当毛泽东再次希望由林彪挂帅领兵时,林彪说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毛泽东打趣地说道:“有这三怕怎么率兵打仗呢?”林彪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尹家民,原题:揭秘:毛泽东决策

我认为父亲有三条错误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16年2期,作者:张晖,原题为:《林彪性格的另一面:记恨与报复心》,为节选。“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成了林彪自己的写照笔者认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前,作为领兵主将的林彪,

林彪之妻鲜为人知真实身份 出人意料

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叶群原籍福建闽侯,父亲叶君琦是国民党少将,早年到北京谋事,便定居在北京。叶群是1920年12月1日在北京出生的。叶群一出生就衣食无忧,过着富足的生活,加上聪明伶俐,深受父母的喜爱,很少

为何要抗美援朝? 毛主席给出8条理由, 林彪也改变了态度

1950年的朝鲜战争,对于中国要不要出兵帮助朝鲜,众说纷纭。毛主席希望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林彪等一开始则主张不该参战。众所周知,后来志愿军入朝了,也打胜了,但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牺牲,于是直到今天依旧有

揭秘唐朝官员不愿退休的原因

  《白居易诗集》中的系列长诗《秦中吟》中有《不致仕》一首,这首讽谕诗,讽刺了一些官员不肯遵守退休制度的现象。全诗如下: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

龙缘峰阻击战历史

历史原型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时,松骨峰阻击战。1、战斗背景:志愿军入朝后,在靠近中朝边界地区与北犯的美韩联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遭遇,爆发第一次战役,消灭了部分敌人,随后严密封锁志愿军已经入朝的消息,

林彪如何执掌东北帅印

辽沈战役(资料图)研究辽沈战役,不能不谈林彪;谈辽沈战役中的林彪,又不能不谈林彪与毛泽东的关系。辽沈战役的隆隆炮声已沉寂五十多年了,毛、林的关系依然是个较敏感的话题。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曾被人们颠来

为何林彪排最后

核心提示:林彪在1955年十大元帅中名列第三,仅次于曾任解放军总司令和副总司令的朱德、彭德怀,只不过林彪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给放到最后了。不过,他被评定为36位军事家之列,体现了对他的军事才能的客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