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萧何追韩信

Posted 项羽

篇首语:少年乘勇气,百战过乌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54 萧何追韩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54 萧何追韩信

2、历史人物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什么意思?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介绍

54 萧何追韩信

项羽进了咸阳,杀了秦王子婴和秦国贵族八百多人,还下命令烧阿房宫。跟随项羽进关的五十多万兵士,谁没受过秦朝的压迫?他们见了豪华的阿房宫,想到他们过去受的罪,心里燃烧起报仇的火苗。项羽一声令下,大伙儿就放起火来。
这场火一直烧了三个月,把阿房宫烧成一堆瓦砾。
项羽原来是楚国的贵族,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参加了反秦战争。灭了秦朝以后,他不可能为广大农民着想。他决定重新划分封地,把统一了的中国又弄得四分五裂。
当时名义上的首领还是楚怀王。项羽把他改称为义帝,表面上承认他是帝,实际上只让义帝顶个虚名,一切分封的事,都得听他主张。他把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一共封了十八个王,自称为西楚霸王。春秋时期不是有霸主吗?项羽自称霸主,等于宣布他有权号令别的诸侯,诸侯都得由他指挥。到了第二年,项羽干脆把挂名的义帝杀了。
分封诸侯以后,各国诸侯就都分别带兵回自己的封国去,项羽也回到他的封国西楚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在十八个诸侯中,项羽最忌的是刘邦。他把刘邦封在偏远的巴蜀和汉中,称为汉王;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让他们挡住刘邦,不让刘邦出来。
汉王刘邦对他的封地很不满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没法跟项羽计较,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去。
汉王到了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樊哙、周勃等为将军,养精蓄锐,准备再和项羽争夺天下。但是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开小差逃走,急得汉王连饭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来报告:“丞相逃走了。”
汉王急坏了,真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
到了第三天早晨,萧何才回来。汉王见了他,又气又高兴,责问萧何说:“你怎么也逃走?”
萧何说:“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
汉王又问他:“你追谁呢?”
萧何说:“韩信。”
萧何所说的韩信,本来是淮阴人。项梁起兵以后,路过淮阴,韩信去投奔他,在楚营里当个小兵。项梁死了,又跟项羽,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就让他做个小军官。
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项羽都没有采用。韩信感到十分失望。赶到汉王刘邦到南郑去的时候,韩信就投奔汉王。
韩信到了南郑,汉王也只给他当个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法被抓了起来,差不多快要被砍头了。幸亏汉王部下一个将军夏侯婴经过,韩信高声呼喊,向他求救,说:“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斩壮土?”
夏侯婴看韩信的模样,真是一条好汉,把他放了,还向汉王推荐。汉王派韩信做个管粮食的官。
后来,丞相萧何见到了韩信,跟他谈了谈,认为韩信的能耐不小,很器重他,还几次三番劝汉王重用他,但汉王总是不听。
韩信知道汉王不肯重用他,趁着将士纷纷开小差的时候,也找个机会走了。
萧何得到韩信逃走的消息,急得跺脚,立即亲自骑上快马追赶上去,追了两天,才把韩信找了回来。
汉王听说萧何追的是韩信,生气地骂萧何说:“逃走的将军有十来个,没听说你追过谁,单单去追韩信,是什么道理?”
萧何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呆一辈子,那就用不到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
汉王说:“我当然要回东边去。哪能老呆在这儿呢?”
萧何说:“大王一定要争天下,就赶诀重用韩信;不重用他,韩信早晚还是要走的。”
汉王说:“好吧,我就依着你的意思,让他做个将军。”
萧何说:“叫他做将军,还是留不住他。”
汉王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吧!”
萧何很高兴地说:“这是大王的英明。”
汉王叫萧何把韩信找来,想马上拜他为大将。萧何直爽地说:“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礼貌。拜大将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闹着玩似地叫他来就来。大王决心拜他为大将,要择个好日子,还得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才好。”
汉王说:“好,我都依你。”
汉营里传出消息,汉王要择日子拜大将啦。几个跟随汉王多年的将军个个兴奋得睡不着觉,认为这次自己一定能当上大将。
赶到拜大将的日子,大家知道拜的大将竟是平日被他们瞧不起的韩信,一下子都楞了。
汉王举行拜将仪式以后,再接见韩信,说:“丞相多次推荐将军,将军一定有好计策,请将军指教。”
韩信谢过汉王,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
打那以后,韩信就指挥将士,操练兵马,东征项羽的条件渐渐成熟了。
韩信

历史人物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什么意思?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介绍

韩信在历史上的评价似乎有些两极化,认为他厉害的人觉得韩信是楚汉之争中最厉害的人物,不喜欢他的觉得他只是运气好,真实实力也没那么强劲。其实韩信的一生也并没有那么的光鲜,早年在项羽手下也并不被重用,到了刘邦那里用力过猛还被当成威胁。不过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典故也是证明了韩信的价值,起码还是有人赏识他的。

秦末汉初,有四位军事天才,分别是西楚霸王项羽,淮阴侯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再后被贬为淮阴侯),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这四人中感觉真正称得上天才的也就项羽和韩信,彭越和英布比他们要差太多。

楚汉之争中,韩信以武力攻占齐国,占据了一大半个中国的领地。此时刘邦和项羽正在胶战之中,特别是项羽,因为他过早的封王,使得其他诸侯都自各为政,再加上他的势力又大,封王的时候又私心太重,刘邦手下的人能说会道,他也就成了各诸侯进攻的对象,项羽自己虽然无敌于天下,但老虎再厉害也扛不住狼多,他左支右挡,处境相当危险。当项羽看到韩信占领了田齐的领地,知道他昔日的手下已非吴下阿蒙,于是派谋士武涉劝说韩信叛汉归楚。

韩信小心的接待武涉,但他听完武涉的说词,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韩信平民出身,通过拼杀获取战功,功劳越拼越多,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做到位极人臣的齐王,虽然他的权力欲很大,他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就可以看出来。但此时的韩信却是心满意足,“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详,虽死不易。”而且韩信对于当初在项羽底下时,项羽不重视他耿耿于怀。当初韩信在项羽帐下效力时,虽然提出很多建议,项羽却没有一条采用,所以韩信觉得项羽不是个好主子。

韩信不愿意反,但他的手下蒯通却并不这么认为。蒯通是谁?太史公说他是“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凭口舌之利劝降范阳县令徐公,直接导致三十多座城池投降义军。韩信攻打齐国时,本来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王田广,是他劝说韩信用武力占领齐国,使韩信立下不世之功,也为刘邦消灭了一个潜在的敌人。

蒯通觉得韩信应该跟项羽合作,他的进言分为四个部分,他先是假借自己对于面相很在行,说按韩信的脸相,能够封侯拜相,却也可能有性命之忧。但从韩信的背相上看,他将来又贵不可言,远不止将相那么简单。韩信一听,知道里面有玄机,马上邀请他进里屋详谈。

蒯通看韩信上勾,进里屋后马上就和他分析天下的形势,说当今天下最厉害的两个诸侯是汉王跟楚王,但他们的命运都把握在您的手里,如果你帮助汉王,则汉王胜,如果您帮楚王,则楚王胜,您可以借此机会自立,三分天下。尔后可以凭着自己的武力,攻占燕赵等地,尽最大的努力占领足够的领地,到时候,天下的诸侯都会投降您,您就会成为周天子一样的天下共主。但是韩信以不能因利而忘义为由,拒绝了。

蒯通见韩信不为所动,决定再次劝说,这次他针对韩信以刘邦有恩于他,所以不肯反叛,作了重点的反驳。蒯通举了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的例子。张耳和陈馀很早就认识,他们一起逃过难,一起当过地方小吏,刘邦还曾经跟他们混过。后来他们一起跟随陈胜吴广起义,一起劝过陈胜缓称王,两人的感情不可谓不深。

诸侯混战时,张耳服务于赵王,陈馀为他的手下,当张耳和赵王被围于巨鹿时,陈馀却不肯派兵营救,两人由此结怨,后来项羽分封诸王,陈馀觉得自己和张耳齐名,却只封了个侯,张耳却是常山王,十分的气愤。楚汉之争时,刘邦希望陈馀出兵帮忙,陈馀居然要求刘邦杀了张耳才肯相助,可见两人的怨恨之深。不过因为张耳曾经是信陵君的食客,而刘邦又是信陵君的大粉丝,所以刘邦并没有杀张耳,只是找个像张耳的人欺骗陈馀,后来陈馀被刘邦所杀,张耳善终。

蒯通借张耳跟陈馀的事,告诉韩信,世态炎凉,在利益面前,什么交情都是白费,还说以现在韩信的功劳,不管是归附于汉还是归附于楚,都不可能取得他们的绝对信任,因为功高震主。蒯通对韩信说:你难度不想寿终正寝,宁愿将来横死街道吗?这次韩信似乎有点动心,但是他依然下不了决心,推脱说要考虑考虑。

蒯通见说教有效,决定再加把火,几天以后,他再次进言,这次他针对的是韩信犹豫不决的毛病,告诉他犹豫的老虎比不上蜜蜂,像禹舜这样的大才,如果不说话,肯定也比不上普通人,得早作决定,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像您这样的大人物,一定要早做判断。可惜的是韩信最终没有听蒯通的,蒯通也因此离开了韩信,他知道韩信必将不得善终,为了避免将来殃及池鱼,出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蒯通对韩信的劝说,是很有道理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韩信此时的情况,其实就是立于刘邦这个危墙的边上。正如蒯通说的,韩信功大,不管归顺于谁,都不会得到信任,被灭只是迟早的事情,毕竟功劳太大,没有那个皇帝能够允许自己的手下功劳比自己还大,最主要的是,皇帝本人也不放心啊,你这么有本事,功劳又大,拥兵又多,谁知道你将来会怎么样。

当然另一方面也不能怪韩信,当时战国刚过,秦国统一的时间又不长,大多数人思想还停留在诸侯分治,天下共主的观念,韩信认为将来的天下也是如此,刘邦是天下的共主,而他韩信是分封一方的诸侯,虽然臣于刘邦,却也彼此独立,做一辈子的欢乐王爷,他也就心满意足了。韩信没想到的是,时移世易,将来的天下是君权独揽,不管他韩信多么的老实,刘邦也不可能容得下他。书上说蒯通的思想过于老土,还在纠结于春秋五霸的美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雨丝反而觉得是作者太过于理论化,在当时的观念中,晋文、齐桓才是大多数诸侯的心思。韩信如果听从蒯通三分天下的建议,虽然也有可能被刘邦吞并,但战死沙场总比后来死得那样窝囊要好。

书里还说,刘邦跟韩信的矛盾不在于功劳赏不赏的问题,而在于到底有多少功劳,需要封多少的问题,还有他认为韩信不应该主动跟刘邦讨赏,而且开价过高。我是很不认同这种观点的,感觉作者有点站在刘邦的角度讨论事情,韩信有功劳,为啥不能要求封赏,而且以他的功劳封个王不为过啊。只是说统一以后,权力集于中央是大势所趋,韩信虽然是大才,却也抵不过整个汉帝国,但也不能只有大势没有对错。要是韩信能够听从蒯通之言,和项羽形成攻守同盟,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到时候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好,也许汉朝就变成了齐朝,韩信也有可能就是齐高皇帝了。不过就行政能力来说,韩信还真比不上刘邦,如果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来说,雨丝还是希望最终的胜利者是刘邦,毕竟两汉四百多年的盛世不是盖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荣光也是独一无二的。

读史明智:韩信是将才,帅才,却不是帝王之才,就跟现在很多经理人却做不了董事长一样,要是韩信生活在现在,肯定是驰骋一方的大商业家,可惜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当刘邦跟项羽交战,而他拥有田齐土地时,是他最有本钱的时候,如果能够抓住,他开价的能力就要大很多。我们在生活中,碰到机会,一起要好好把握住,利用好,这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才会更好,有时候十字路口一个正确的决策可以让我们少奋斗十年或者完全颠覆我们的人生。

相关参考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怎么回事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秦朝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作为汉王朝的优秀人物,一名知识分子,法律发烧友,萧何不管是从学识还是人品

萧何为什么要帮助刘邦杀掉韩信

  刘邦做为中国历史上最无情的两个开国皇帝之一,最大的罪状应该就在杀韩信这件事上。不过在杀韩信这件事上有一个人被历史忽略了,他就是韩信的哥们和同事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  历史上众多“好好先生”未必都是

萧何为什么要帮助刘邦杀掉韩信

  刘邦做为中国历史上最无情的两个开国皇帝之一,最大的罪状应该就在杀韩信这件事上。不过在杀韩信这件事上有一个人被历史忽略了,他就是韩信的哥们和同事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  历史上众多“好好先生”未必都是

历史上有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它们的名称是

萧何月下追韩信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

韩信遇到萧何,是莫大的幸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不是萧何这个伯乐发现了韩信这匹千里马,也许历史上就少了一位“战神”将军。但韩信的功成名就也是萧何,最后的凄惨结局也是萧何。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

漠北误饮 3次偶然影响汉朝四百年历史:寒溪夜涨

1、寒溪夜涨当年,韩信因得不到刘邦重用,极度失望以至对刘邦就此绝望,于是带着满腹怨气,悄然走人。随后,萧何知道了,没来得及脱官服,骑着马就去追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结果大家都

张良,张良,萧何,韩信怎么死的

张良,萧何,韩信怎么死的?首先,他们的关系在汉初三杰中,韩信是刘邦的三军总司令,张良是三军作战参谋部参谋长,萧何是三军总后勤部部长,他们是同僚的关系。张良为刘邦打下汉家天下之后功成身退,最后求仙学道,

刘邦担心韩信反叛,为什么不担心萧何反叛呢

汉朝建立后,按功行赏。萧何论首功,为什么刘邦担心韩信反叛,却不担心萧何反叛呢?一、发迹于沛县闳夭、散宜生、姜尚、太颠为文王四友,曾用心协力解救被商纣王关押的西伯侯姬昌、后又辅佐武王姬发共同伐纣,建立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竟然是被一个女人杀的

汉髙祖十年(公元前一九七年)秋九月。西汉初建时的帝都洛阳郊外。霜天寥廓,疏林飒飒,肃杀的秋景,给人一种悲凉不安的感觉。官道上,旌旗蔽日,尘土飞扬。一队队骑兵手执长矛大刀,拍马奔驰而去。一队队步兵,身披

哪段历史比三国还精彩

一、中国哪段历史最精彩西汉开国时期从秦末到汉初陈胜吴广起义群雄伐秦项羽破釜沉舟以数万之众破数十万之秦军同时刘邦入秦关,先下秦后项羽摆鸿门宴刘邦走蜀中,萧何追韩信韩信拜帅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下三秦以少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