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什么意思?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介绍
Posted 项羽
篇首语: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对生活作出正确的解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什么意思?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什么意思?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介绍
韩信在历史上的评价似乎有些两极化,认为他厉害的人觉得韩信是楚汉之争中最厉害的人物,不喜欢他的觉得他只是运气好,真实实力也没那么强劲。其实韩信的一生也并没有那么的光鲜,早年在项羽手下也并不被重用,到了刘邦那里用力过猛还被当成威胁。不过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典故也是证明了韩信的价值,起码还是有人赏识他的。
秦末汉初,有四位军事天才,分别是西楚霸王项羽,淮阴侯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被封为楚王,再后被贬为淮阴侯),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这四人中感觉真正称得上天才的也就项羽和韩信,彭越和英布比他们要差太多。
楚汉之争中,韩信以武力攻占齐国,占据了一大半个中国的领地。此时刘邦和项羽正在胶战之中,特别是项羽,因为他过早的封王,使得其他诸侯都自各为政,再加上他的势力又大,封王的时候又私心太重,刘邦手下的人能说会道,他也就成了各诸侯进攻的对象,项羽自己虽然无敌于天下,但老虎再厉害也扛不住狼多,他左支右挡,处境相当危险。当项羽看到韩信占领了田齐的领地,知道他昔日的手下已非吴下阿蒙,于是派谋士武涉劝说韩信叛汉归楚。
韩信小心的接待武涉,但他听完武涉的说词,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韩信平民出身,通过拼杀获取战功,功劳越拼越多,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做到位极人臣的齐王,虽然他的权力欲很大,他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就可以看出来。但此时的韩信却是心满意足,“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详,虽死不易。”而且韩信对于当初在项羽底下时,项羽不重视他耿耿于怀。当初韩信在项羽帐下效力时,虽然提出很多建议,项羽却没有一条采用,所以韩信觉得项羽不是个好主子。
韩信不愿意反,但他的手下蒯通却并不这么认为。蒯通是谁?太史公说他是“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陈胜吴广起义时,他凭口舌之利劝降范阳县令徐公,直接导致三十多座城池投降义军。韩信攻打齐国时,本来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王田广,是他劝说韩信用武力占领齐国,使韩信立下不世之功,也为刘邦消灭了一个潜在的敌人。
蒯通觉得韩信应该跟项羽合作,他的进言分为四个部分,他先是假借自己对于面相很在行,说按韩信的脸相,能够封侯拜相,却也可能有性命之忧。但从韩信的背相上看,他将来又贵不可言,远不止将相那么简单。韩信一听,知道里面有玄机,马上邀请他进里屋详谈。
蒯通看韩信上勾,进里屋后马上就和他分析天下的形势,说当今天下最厉害的两个诸侯是汉王跟楚王,但他们的命运都把握在您的手里,如果你帮助汉王,则汉王胜,如果您帮楚王,则楚王胜,您可以借此机会自立,三分天下。尔后可以凭着自己的武力,攻占燕赵等地,尽最大的努力占领足够的领地,到时候,天下的诸侯都会投降您,您就会成为周天子一样的天下共主。但是韩信以不能因利而忘义为由,拒绝了。
蒯通见韩信不为所动,决定再次劝说,这次他针对韩信以刘邦有恩于他,所以不肯反叛,作了重点的反驳。蒯通举了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馀的例子。张耳和陈馀很早就认识,他们一起逃过难,一起当过地方小吏,刘邦还曾经跟他们混过。后来他们一起跟随陈胜吴广起义,一起劝过陈胜缓称王,两人的感情不可谓不深。
诸侯混战时,张耳服务于赵王,陈馀为他的手下,当张耳和赵王被围于巨鹿时,陈馀却不肯派兵营救,两人由此结怨,后来项羽分封诸王,陈馀觉得自己和张耳齐名,却只封了个侯,张耳却是常山王,十分的气愤。楚汉之争时,刘邦希望陈馀出兵帮忙,陈馀居然要求刘邦杀了张耳才肯相助,可见两人的怨恨之深。不过因为张耳曾经是信陵君的食客,而刘邦又是信陵君的大粉丝,所以刘邦并没有杀张耳,只是找个像张耳的人欺骗陈馀,后来陈馀被刘邦所杀,张耳善终。
蒯通借张耳跟陈馀的事,告诉韩信,世态炎凉,在利益面前,什么交情都是白费,还说以现在韩信的功劳,不管是归附于汉还是归附于楚,都不可能取得他们的绝对信任,因为功高震主。蒯通对韩信说:你难度不想寿终正寝,宁愿将来横死街道吗?这次韩信似乎有点动心,但是他依然下不了决心,推脱说要考虑考虑。
蒯通见说教有效,决定再加把火,几天以后,他再次进言,这次他针对的是韩信犹豫不决的毛病,告诉他犹豫的老虎比不上蜜蜂,像禹舜这样的大才,如果不说话,肯定也比不上普通人,得早作决定,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像您这样的大人物,一定要早做判断。可惜的是韩信最终没有听蒯通的,蒯通也因此离开了韩信,他知道韩信必将不得善终,为了避免将来殃及池鱼,出走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蒯通对韩信的劝说,是很有道理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韩信此时的情况,其实就是立于刘邦这个危墙的边上。正如蒯通说的,韩信功大,不管归顺于谁,都不会得到信任,被灭只是迟早的事情,毕竟功劳太大,没有那个皇帝能够允许自己的手下功劳比自己还大,最主要的是,皇帝本人也不放心啊,你这么有本事,功劳又大,拥兵又多,谁知道你将来会怎么样。
当然另一方面也不能怪韩信,当时战国刚过,秦国统一的时间又不长,大多数人思想还停留在诸侯分治,天下共主的观念,韩信认为将来的天下也是如此,刘邦是天下的共主,而他韩信是分封一方的诸侯,虽然臣于刘邦,却也彼此独立,做一辈子的欢乐王爷,他也就心满意足了。韩信没想到的是,时移世易,将来的天下是君权独揽,不管他韩信多么的老实,刘邦也不可能容得下他。书上说蒯通的思想过于老土,还在纠结于春秋五霸的美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雨丝反而觉得是作者太过于理论化,在当时的观念中,晋文、齐桓才是大多数诸侯的心思。韩信如果听从蒯通三分天下的建议,虽然也有可能被刘邦吞并,但战死沙场总比后来死得那样窝囊要好。
书里还说,刘邦跟韩信的矛盾不在于功劳赏不赏的问题,而在于到底有多少功劳,需要封多少的问题,还有他认为韩信不应该主动跟刘邦讨赏,而且开价过高。我是很不认同这种观点的,感觉作者有点站在刘邦的角度讨论事情,韩信有功劳,为啥不能要求封赏,而且以他的功劳封个王不为过啊。只是说统一以后,权力集于中央是大势所趋,韩信虽然是大才,却也抵不过整个汉帝国,但也不能只有大势没有对错。要是韩信能够听从蒯通之言,和项羽形成攻守同盟,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到时候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好,也许汉朝就变成了齐朝,韩信也有可能就是齐高皇帝了。不过就行政能力来说,韩信还真比不上刘邦,如果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来说,雨丝还是希望最终的胜利者是刘邦,毕竟两汉四百多年的盛世不是盖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荣光也是独一无二的。
读史明智:韩信是将才,帅才,却不是帝王之才,就跟现在很多经理人却做不了董事长一样,要是韩信生活在现在,肯定是驰骋一方的大商业家,可惜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当刘邦跟项羽交战,而他拥有田齐土地时,是他最有本钱的时候,如果能够抓住,他开价的能力就要大很多。我们在生活中,碰到机会,一起要好好把握住,利用好,这样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才会更好,有时候十字路口一个正确的决策可以让我们少奋斗十年或者完全颠覆我们的人生。
相关参考
汉中有2300年文明史。刘邦、韩信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创造了辉煌的汉代文化;诸葛亮8年征战,六出祁山,最后长眠于定军山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也曾在这里留下壮丽诗篇。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李固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汉中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汉中有2300年文明史。刘邦、韩信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创造了辉煌的汉代文化;诸葛亮8年征战,六出祁山,最后长眠于定军山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也曾在这里留下壮丽诗篇。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
萧何月下追韩信 有一副对联这样说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说的那位知己,当然是指萧何,萧何举荐韩信成就大业,只是后来又为吕后设计除掉韩信,从而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dquo
萧何月下追韩信 有一副对联这样说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说的那位知己,当然是指萧何,萧何举荐韩信成就大业,只是后来又为吕后设计除掉韩信,从而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rdquo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秦朝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作为汉王朝的优秀人物,一名知识分子,法律发烧友,萧何不管是从学识还是人品
萧何月下追韩信——求才若渴,苦追人才项羽攻占了咸阳后,由于秦王素日横征暴敛,项羽的五十多万兵士见了豪华的阿房宫,不由分说就放起火来。大火烧了三个月,把阿房宫烧成了一堆灰烬。另外,子婴和秦国贵族八百多人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秦朝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作为汉王朝的优秀
历史人物 萧何 汉朝萧何简介月下追韩信 萧何结局下场怎么死的
中文名:萧何 国籍:中国(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沛丰邑(今江苏丰县)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57年(乙亥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193年7月8日 职业:丞相、政治家 主要成就:辅佐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秦朝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丰县)人。是汉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作为汉王朝的优秀人物,一名知识分子,法律发烧友,萧何不管是从学识
萧何月下追韩信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