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假装不识人

Posted 学生

篇首语: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林语堂假装不识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林语堂假装不识人

2、历史人物 生平恨不识鲍超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识人之道

林语堂假装不识人

191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林语堂回到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演讲。演讲前,学校先安排了二十来个学生代表在小会议室里和林语堂见面,林语堂亲切地和每个同学握手并逐一问候“你好”。
这个问候挺正常,但其中有一个名叫张戈的学生却不高兴了,他是林语堂的同乡,比林语堂才小五六岁,小时候经常跟在林语堂的屁股后面玩,林语堂也一直称他是“小鸽子”,所以此刻林语堂和他握手并问候“你好”,就让他难以接受了,他还在心里暗暗责怪林语堂太会摆架子。因此,张戈在会场上情绪很低落,不过林语堂又怎么会没有留意到他的神情呢?会面结束后,林语堂通过老师悄悄把张戈单独请回到会议室,他笑笑问张戈说:“小鸽子,是不是在怪我假装不认识你呀?”
张戈有些赌气地说:“哪敢,你是从清华大学来的老师,我是学生,你哪会认识我?”林语堂哈哈大笑着说:“这还是在生气嘛!那么你知道我为什么故意装作不认识你吗?”张戈说:“肯定是怕我让你丢脸吧,不过我好歹也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应该不会太让你丢脸吧?”
林语堂笑笑说:“其实我一看到你心里就很惊喜了,但我不能表现出来,因为除你以外,每个同学我都是陌生的,如果我对你表现得特别熟悉和亲近,别的同学就会对我产生距离,觉得只有你才有资格和我真心交谈,这样一来,整体气氛就会遭到细微的破坏,所以我故意装作不认识你,这在你看来是我的无礼与傲慢,但其实我是为了顾及到更多同学的感受呀!”
张戈这才理解了在林语堂假装不认识自己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么多深意。刹那间,他不仅为自己此前的想法而惭愧,更被林语堂做人的智慧给深深折服了。
假装

历史人物 生平恨不识鲍超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识人之道

闲翻欧阳昱的《见闻琐录》,其中有两条笔记引起了我的兴趣,一条是“曾文正知人”,另一条是“鲍武襄”,皆事关曾国藩,对照读一下,颇值得玩味。>曾国藩是清末名臣,关于他的事迹史料上有很多记载,尤其是在用人方面更是流传不少美谈。欧阳昱在《琐录》中写道:“予观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马勃,无不收纳。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在“曾文正知人”中,他专门写到曾文正识人的本领,称他“一见能卜其终身”。在任两江总督时,有人把浙江的陈兰彬和广东的刘锡鸿推荐到他幕中。陈、刘二人在当时都是很享有一些文名的。所谓“俱富文藻,下笔千言,善谈天下事”。可曾国藩接见他们之后,却对人说:“刘生满脸不平之气,恐不保令终。陈生稍沉实,官可至三四品,然无大作用。”后果如其言。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外洋时,由于和正使郭嵩焘闹不合,互相抵牾,影响很坏。据说他还干出了偷洋人手表的丑事。朝廷十分恼怒,便撸了刘的副使。刘回国后,便一蹶不振,最后穷愁潦倒,吞烟而亡。而陈兰彬也不出曾之所料,因生性柔弱,没有大的作为,官至副都御使。“未几,因事降职,告病归。”曾文正识人的本领当然不止这两件。在军命将,说谁将来可做营官,谁将来可升大帅;谁福浅,将战死;谁福厚,将建功立业。无不一一应验。“真如龟卜数计”,几达出神入化的程度。但在“鲍武襄”一条中,欧阳先生却写到了另外一件事。>鲍武襄,名超,字春霆,也是咸丰时的一员猛将。但此公早年却劣迹斑斑,其中最让人不齿的便是押妻之事。据说,鲍某年轻时乃一无赖子,生性好赌,“家资罄尽,无可典质”,便把老婆也押上了。结果仍然输个精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这才去投军。鲍超初入川军,后以哨官投到曾国藩的门下。曾国藩开始很看不起他。可偏偏鲍武襄也不知趣,自视甚高,言行中常有藐视湘军之意,这就叫曾某无法容忍了。>据《汪穰卿笔记》载,有一次,曾国藩令鲍超执行任务,路过一城,守兵认识他,便大呼其名,道:“老鲍吃牛肉吗?”鲍说:“熟否?”守兵说:“熟!”>鲍超于是下马大吃大喝起来。这一吃喝不要紧,结果酒醉误了大事。曾国藩非常生气,下令按军纪执行斩首。鲍超的好友雷脱皮见状,一把抱住鲍超不放,哭喊着请求开恩;曾国藩不允,雷脱皮说,那就让我一起死吧!曾国藩大怒,一拍桌子,令同斩。>>幸好这时有人出来说情,曾国藩这才同意免死,但死罪能免,活罪难逃,一顿军棍,鲍超八百,雷脱皮六百。一时间,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后来又亏得那个说情人留下十两纹银,供他们治伤,这才使两人大难不死。>这个说情的人名叫陈士杰,是曾国藩的亲信幕僚。关于这件事,《清史稿·陈士杰传》中亦有载,说“鲍超时为小校,坐法当斩,(陈)力请释之。”看来确有其事。据说,陈士杰也会看相,他从军帐中察看鲍、雷二人,结论是:此二人面有贵相,于是出手搭救。>陈士杰没有走眼,后来鲍超果然成了湘军名将,勇冠三军,骁勇异常,领兵十余年,大小七百余战;所部号霆军,转战鄂、皖、赣,攻无不克,屡建奇功。咸丰十年,曾国藩在祁门身陷太平军重围之中,已做好杀身成仁的准备。多亏鲍超闻警,日驰百余里,连战连捷,杀开一条血路,力解祁门之围,救了曾国藩一命。直到这时,曾文正才后悔自己没有早识此人,并刻了一方小印曰:“生平恨不识鲍超”。>其实,识人都是相对的,即便像曾文正这样能够“一见能卜其终身”的亦有走眼的时候,而且不独鲍超然。>程学启是安徽桐城人氏,早年加入太平军,后在桐城名士孙云锦的策反之下,投奔湘军,在曾国藩的老九弟曾国荃手下任职。由于他是太平军的叛将,因此不招曾氏兄弟待见,处处受到猜忌、压制和排挤,这让程学启很苦闷。后来李鸿章组建淮军时便把程“借”了过去。结果程在淮军大放异彩,攻坚拔垒,所向披靡,转战苏南,无坚不摧,被誉为“淮军第一悍将”,成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到了这时,曾氏兄弟才后悔了,想把程要回去已经不可能了。有一次,曾国藩问孙云锦,程学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孙说:“学启爱将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草。”>>曾国藩听了之后,沉吟良久,然后感叹道:>“此名将也!”>话语中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难以掩饰。当然,即便有这样一两个例子,也不能全盘否定曾国藩识人的眼力,因为世上也许没有比识人更难的事了。认识一个人,认识几个人,或者认识一些人,都是可能的,但要识尽天下之人,却难乎哉。因为人是复杂的,而且是变化的。所谓路遥知马力,认识一个人往往需要时间和机会。有的人我们也许一辈子也不可能真正认识。甚至有的人死了也无法盖棺论定,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才能逐步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其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永远的伯乐,却永远存在被埋没的千里马。>    文章来源:新安晚报,原名《生平恨不识鲍超》>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参考

揭秘:汉末枭雄刘备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说到用人,许多人都认为为在三国群雄中刘备仅次于曹操。但是在史书上也曾经记载着一些刘备不识人,不重才的事例,比如对对辅佐刘备夺取益州的庞统,以及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名臣蒋琬,刘备差点都错过了。刘备趁乱夺取荆

体现林语堂幽默的故事有哪些?对林语堂的评价

林语堂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他的幽默不仅仅表现在他所写的文章中还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上,有非常多林语堂的故事都表现出了林语堂的幽默。他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就算自己对某件事非常不满也不会直接说出来,因为他...

鲁迅和林语堂闹翻原因探究:竟然因为一条蚊帐?

...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曾与鲁迅并肩战斗过的学者林语堂在美国纽约挥笔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言辞深切,令人动容。鲁迅与林语堂二人曾一度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但后来却十分高调地闹不和,究竟是什么原因?1...

鲁迅和林语堂闹翻原因探究:竟然因为一条蚊帐?

...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曾与鲁迅并肩战斗过的学者林语堂在美国纽约挥笔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言辞深切,令人动容。鲁迅与林语堂二人曾一度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但后来却十分高调地闹不和,究竟是什么原因?1...

林语堂在西南联大演讲,一句名言道出联大的特点

抽烟斗的林语堂。林语堂在西南联大演讲,为何沈从文对他颇有微词刘宜庆1923年,林语堂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七七事变爆发后,林语堂发表《日本

鲁迅和林语堂闹翻原因探究:竟然因为一条蚊帐?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曾与鲁迅并肩战斗过的学者林语堂在美国纽约挥笔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言辞深切,令人动容。鲁迅与林语堂二人曾一度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但后来却十分高调地闹不和

林语堂、鲁迅曾在日记中互指对方为“神经病”

后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南云楼风波”之后,鲁、林二人形同水火,正式决裂。1929年8月28日鲁迅日记:“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同日林语堂日记:“此人已成神经病”。那么,

林语堂称其死于新疆戍所 林则徐死因之谜

《信仰之旅》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成的众多著述之一,书中谈及林则徐之死,谓“林则徐被充军新疆死于戍所”(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p22,胡簪云译),这话后半句错了。查《清史稿》、《广东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

林语堂称其死于新疆戍所 林则徐死因之谜

《信仰之旅》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成的众多著述之一,书中谈及林则徐之死,谓“林则徐被充军新疆死于戍所”(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p22,胡簪云译),这话后半句错了。查《清史稿》、《广东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

林语堂、鲁迅、郭沫若……,那些名人喝茶的趣事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渊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自古至今,有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有许多对茶吟咏称道的诗章,还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轶闻。唐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