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汉末枭雄刘备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Posted 人才
篇首语: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汉末枭雄刘备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揭秘:汉末枭雄刘备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说到用人,许多人都认为为在三国群雄中刘备仅次于曹操。但是在史书上也曾经记载着一些刘备不识人,不重才的事例,比如对对辅佐刘备夺取益州的庞统,以及诸葛亮之后的蜀汉名臣蒋琬,刘备差点都错过了。
刘备趁乱夺取荆州之后,百废待兴,此时庞统来投,庞统丑陋,刘备对庞统第一印象就不够好,于是让庞统担任耒阳令,考察一番。可没想到庞统到任之后,什么公务都不做,让刘备很恼火,于是罢免了庞统。还是由于鲁肃说情,诸葛亮劝告,刘备才重新召回庞统。在和庞统长谈之后才改变了对庞统的厌恶,开始重用庞统。多年之后,刘备夺取了益州,刘备任命名士蒋琬担任广都县长。刘备到各地巡查,来到广都的时候,发现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蒋琬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还喝得大醉。刘备很生气,把蒋琬下狱,想要杀了蒋琬,幸亏诸葛亮出面说情,才罢官了事。
对庞统和蒋琬,前后相隔多年,但是刘备都犯了不能识人的错误。如果只是一次,那或许还不能说明什么,可是两次都如此,就说明刘备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存在一些问题了。那刘备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结合刘备亲自选拔的一些人才,试着找到其中的相似点。在刘备夺取荆州之前,刘备身边谋士主要有三个人,糜竺、孙乾、简雍。这三个人中糜竺有德行,孙乾、简雍嘴皮子比较利索,但是在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方面就不值一提了。当危难来临,这三位除了在一边陪着哭,几乎就帮不上什么忙。但是三个人有个君主最欣赏的优点——忠诚,无论是顺境、逆境,三人对刘备都忠心耿耿,陪伴刘备走过了十多年最艰难困苦的日子。
刘备对这三个人很看重。当刘备取得大权之后,封赏众臣。许靖因是益州老名士,出于照顾让许靖官居第一。糜竺在刘备兵败徐州最艰难的时候把妹妹和全部的家产都奉献给刘备,于是官居第二,在诸葛亮之上。孙乾和糜竺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是蜀汉文臣首领。刘备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德行与忠诚是关键。在刘备取得荆州之后,取得益州之后,都曾经选拔一些人才。
对曾经公开抨击过自己的刘巴,刘备多番邀请,但不过是为了博取益州官场的好感,营造和谐氛围,并非是真正大用刘巴。于是荆州高士刘巴官位很高,担任尚书令,但是最主要的工作不过是做刘备的秘书,帮助刘备起草诏令,颁布文告,至于一些大政方针,刘巴是不敢发言的。有名望但不忠心的人,刘备笼络而不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科举制度除了用来选拔人才,还有什么用途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对于国家而言是提供一种比较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另外,对于个人而言是提供了一条一夜之间“摆脱贫困”、在金粉世界迅速“飞黄腾达”的途径。再一个用途就是为后世考试选拔人才提供了大量可以依据和参考数据。
在今天的全国统一高考中,我们多少仍能看到古代科举制度约形象。这件残石拓本的内容是《论语·为政》,打拓于宋代,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由黄易购得。拓本后写有翁方纲、黄易、阮元,王昶(ching),星衍、钱大昕等人的十六段跋语,盖有翁方纲、沈树镛、黄易、阮元等藏印五十方。
《论语·为政》一上来说的就是“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观念,最早可以上溯到大禹治水的传说时代。(焚公蕴铭文。赣,读bin。见《什物》一章“奉公盈”的相关照片和注释。)西周中期的镟公盈铭文凡九十八字,“德字出现了六次。 铭文说,君主和管理要以有德于民为贵,顾念天下黎民百姓;百姓做人要“齐明中正”,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珍重婚姻。只有这样,才不会有灾祸,才会“民好其(其,这里指政府)德”。
孔子说,为政以德,就像是北极星。 靠道德施政的原则指引着政治权力的高标,在天的“中央永放光芒门满大的星斗,都围绕着它旋转。《论语·为政》可以被看成是焚公墨铭文的一个完美注脚拓本中所示另外一个句子(石起第四行)在中国大地上也非常知名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