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的生平简介 元好问有哪些作品?
Posted
篇首语:那些惊艳了你时光的人,不一定能温柔你的岁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元好问的生平简介 元好问有哪些作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元好问的生平简介 元好问有哪些作品?
自古以来有许多描写爱情的诗词,但最为脍炙人口的,却莫过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却不知它出自何人之口,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所作的。
其实,写出这句话的人,名叫元好问,金朝末年人士,写下这千古绝句时年仅十六岁,他之所以有此痛彻心扉的感悟,是因为他上京赶考途中遇见的一件事。
金章宗泰和五年,十六岁的元好问赶赴并州参加科举考试,走到半路的时候,他碰到一位捕雁的猎人。
二人很有缘分,正好同行了一段路,这个猎人就找元好问搭讪聊天,他对元好问说:“今日我运气太好,一上山就捕杀了一只大雁,另一只大雁逃脱了,我没射中。”
元好问见猎人手中提着两只大雁,便指着它们说:“这不是有两只吗?”
猎人说:“我真的只射中一只,另一只是自杀的。我将那只大雁射下来以后,那只逃脱的大雁在天空盘旋,悲鸣不止,紧接着我就看见它投地而死了。”
元好问没想到居然是这样的结局,他听了非常震撼和感动,就从猎人手里买回了两只大雁,把它们葬在了汾河边上,并立碑刻下“雁丘”二字,提笔写了《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成了一首传世之作《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十六岁就能写下如此绝句的元好问,自幼聪慧,相传他七岁便已经能写诗了,在当地素有“神童”之誉。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元好问是文坛上最活跃的人。
只不过,元好问虽有才,但他的科举仕途却极其不顺。他从十六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但十六未中。十九岁又考了一回,却依然榜上无名。二十三岁,元好问再次去考,仍未考中。
后来,元好问在三十二岁时终于高中进士,但他却被诬为“元氏党人”,气愤至极的他便没有入朝为官。三年之后他重新考科举,才在朝廷任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十年后,金朝灭亡,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时才重回故乡,从此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终年六十八岁。
国亡后,元好问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地位,留下诸多旷世之作。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元好问的元好问的生平介绍_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_问世间情为何物
本名:元好问别称:元才子、遗山先生字号:字裕之号遗山所处时代:金朝→大蒙古国民族族群:汉族(鲜卑后裔)主要作品:《遗山集》《中州集》《续夷坚志》等主要成就: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尊为“北方文雄
元好问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作品是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交接之际的代表作,被称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诗、文、词、曲无一不精。元好问同时也是一
元好问是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作品是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交接之际的代表作,被称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诗、文、词、曲无一不精。元好问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历史学家,以诗歌记史,为研究金朝历史具有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生于1190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人(今天在山西),号遗山,被尊称为“一代文宗”,元好问一生的成就涉猎很广,他在诗、文、曲、词上都...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纵跨金、元两朝的文化代表,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 (1190~1257) 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兴定五年(1221)进士,曾任国史院编修、南阳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后绝意仕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之时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有“一代文宗”的美称,时人推其为文坛盟主。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金元两国交接之际,在文学上承上启下
人物档案 姓名:元好问 字:裕之 号:遗山、遗山先生 国家:金国 民族:汉族(鲜卑后裔) 出生地:太原秀容 出生时间:1190年 去世时间:1257年 职业:著名文学家、诗人、历
元好问(1190年-1257年10月12日)[1],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著作有《中州集》、《南冠录》、《壬辰杂编》、《拾遗记》、《续夷坚志
,,元好问(1190年-1257年10月12日)是金末元初人,出生于山西,他少年时是金宣宗在位时期,金哀宗1124年即位,元好问也恰好是同年为官,得礼部尚书赵秉文劝说召为国史院编修(注意此官),历任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