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降敌一师

Posted 兵团

篇首语:守株待兔只能得一餐饱,主动出击方能丰衣足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封信降敌一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一封信降敌一师

2、揭秘唐朝大将李光弼智降敌将是怎么发生的?

一封信降敌一师

  刘伯承(中) 资料图

  1948年12月上旬,国民党的精锐部队黄维兵团被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团团围困于淮海战场的双堆集附近地区。为了尽快瓦解和消灭敌人,我军在实施军事打击的同时,也对敌发起了强大的心理攻势。

  在我军包围中,国民党第八十五军二十三师师部及两个团被困在双堆集以南小王庄地区。八十五军原系蒋之嫡系汤恩伯、王仲廉旧部,1948年11月27日,该军一一零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后,引起该军残部极大的震动。二十三师在我军连续打击下,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官兵们饥寒交迫,全师上下人心混乱,思想动摇,处于一触即溃的地步。

  12月8日,敌二十三师师长黄子华突然收到刘伯承司令员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贵军现已粮弹两缺,内部混乱,四面受围,身临绝境。希望增援乎?则黄维兵团已被我追奔逐北于蚌埠以南,南京方面正忙于搬家,朝不保夕。希望突围乎?则我军早已布下天罗地网,连日事实证明无望。继续抵抗乎?则不过徒作无益牺牲,必与黄百韬兵团遭同一命运耳。当此千钧一发之际,本军特提出如下忠告:希望你们立即命令部下,停止抵抗,切实保护武器弹药资材,实行有组织的缴械投降。若能如此,我军当可保证汝等及全体官兵生命安全。国民党反动派大势已去,贵军覆没命运亦铸定,汝等又何必为蒋介石一人效忠,与人民为敌到底?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望三思之。时机危迫,幸早作抉择。

  黄子华接到这封信的同一天,也接到好友原一一零师师长廖运周的亲笔信,劝他顺应天意民心,早日弃暗投明。黄子华瞻前顾后,思忖再三,觉得国民党大势已去,只有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当天即拍电报给在武汉的家属,叫他们整装返回湖南老家,同时召集心腹共商投降事宜。10日晨,黄子华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会上黄向大家宣称:“我不想做大家的罪人,你们各有妻子儿女,如果再打下去,眼看将有许多孤儿寡妇向我要人,所以我决定向共方投降。过去后可受宽待,以后去留听便,愿回家的绝不刁难……”讲罢痛哭不已。

  黄的投降主张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拥护。当日上午,黄子华即率残部五千余人向我军缴械投降。该师的投降,为我军全歼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被围的国民党军队产生了重大的心理压力。来源:东方网

国民党(59)兵团(5)我军(1)

揭秘唐朝大将李光弼智降敌将是怎么发生的?

李光弼,唐朝人士,家乡位于现今的辽宁朝阳,但是李光弼并不是汉族人,那么李光弼是哪族人呢?李光弼是契丹族人。李光弼曾先后担任过河东节度副史、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还曾参与过安史之乱以及农民军的平乱行动。

关于李光弼是哪族人这个问题一定有很多人不了解,事实上,李光弼虽在唐朝做官,但是他并不是汉族人,而是契丹族人,那么为什么身为契丹族人的李光弼又为何会在唐朝落户并且在唐朝朝廷做官呢?原因是李光弼的父亲本来是一名契丹族的酋长,但是在武则天时期选择归顺了朝廷,并被授予左羽林大将军一职,还负责担任朔方节度副使这一职位。李光弼的父亲还曾被封为蓟国公爵位,最后是在与突厥的战争中去世的。

李光弼从小就性格严肃,稳重刚毅,非常喜欢阅读班固所著的《汉书》,因此在后期统帅士兵时治军相当严厉.公元七五六年,李光弼因为郭子仪的引荐而被任命为河东节度副史,在此期间参与了安史之乱的平定,贡献了巨大力量,并展现了他极高的军事才能。在乾元二年的时候,李光弼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一直,并参与平定农民军的的作乱。后期,曾经为唐朝立下不少汗马功劳的李光弼却郁郁不得志,忧郁成疾,最后在徐州病逝了,享年57岁。

以上就是关于李光弼是哪族人的答案,虽然李光弼是契丹族人,但是却为唐朝作出了不少贡献。

李光弼智降敌将

关于李光弼的轶事典故不少,其中李光弼智降敌将这个故事颇为有名。李光弼智降敌将这个故事主要是讲述李光弼在野水渡与史思明对战时,用智谋使史思明手下的将领归顺唐军。

李光弼智降敌将的故事内容主要是这样的:当时,李光弼与史思明两方的军队在野水渡这个地方对战。一天晚上的时候,李光弼的军队撤回了,只在野水渡这个地方留下了一千多兵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光弼对雍希颢说,史思明那方的将领高晖、李日越以及喻文景都是非常有能力的将领,属于很多人加在一起才能都抵抗的那类人。到时候史思明一定会派三人中的其中一个来劫持他。所以他就先离开了,让雍希颢带着剩下的士兵留在这里等待要来劫持让的人。并且李光弼还交代雍希颢不准和来人交战,如果他们投降的话,就让雍希颢和他们一起回来。

事实果然不出李光弼所料,一天,史思明找来李日越,并且命令李日越领兵前往野水渡劫持李光弼,让李日越率领铁骑在晚上的时候偷渡过去,为他抓来李光弼,并且还下令如果李日越抓不到李光弼的话,就不用再回来了。于是李日越就带领五百人骑兵连夜赶往野水渡,在清晨的时候接近了对方的军队。那时,雍希颢的士兵正在护城河边上,只是看着呼喊。李日越对此情况感到非常疑惑,于是就询问李光弼在哪里,在听到李光弼连夜走了后又问有多少兵以及带兵的是谁,在听到有一千士兵并且将领是雍希颢后,李日越思考了很久,最后对他的属下说,史思明命令他一定要抓到人,之后李日越就投降了,和雍希颢去了唐朝军营。

这就是李光弼智降敌将的全部故事内容,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李光弼此人非常聪明。

李光弼巧施美马计

在不少李光弼的轶事典故中,李光弼巧施美马计这个典故非常出名,这个典故主要讲述的是李光弼利用美马计来应对史思明强大的骑兵,使自己的骑兵战力大大增强,让史思明的骑兵吃了不少苦头。

李光弼巧施美马计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故事内容主要是这样的: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李光弼带领兵马与敌方史思明对战,双方各有胜负,战况胶着,相持不下。但是史思明那方的骑兵非常强大,他军队中的马都是从塞北带过来的好马,而且这些马匹都是公马,因此个头大,力量大,奔跑的速度也非常快,冲力也很大。一旦与他们对战,李光弼他们会非常不利。史思明非常重视他的那些马匹,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就会命人为这些马洗澡放牧。

然而时间久了,李光弼想出了一个能够获得那些好马的计策,他在全城中下令高价收购城中百姓家中生有小马的母马。没过几天,李光弼就收购到母马和小马各五百匹。于是有一天,李光弼看到史思明的士兵又将那些马赶到河边放牧,就下令将那些收购来的母马赶出城,将小马留在城内。母马在城外的河边因为思念自己的小马而不断地发出鸣叫声,它们的叫声引起了河对岸的公马们的注意,之后有一匹马率先从对岸游了过来,并且带动了其他的公马,放牧的士兵拦都拦不住。唐军的士兵看见这个状况,立刻就放开了手中的绳子,让那五百匹母马得以自由往城内跑。而那些从对岸游过来的公马们也跟着母马跑进了城,成为了唐军的战力。

从李光弼巧施美马计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李光弼的智慧和才能都极佳。

相关参考

一封信毁灭一个王朝

 秦始皇遗诏真伪:一封信毁灭一个王朝  通观古往今来有关遗诏的种种事情,可以用一句话来加以总结:所谓的遗诏问题,都是活人借死人的口说话,体现的都是活人的利益。死人说得好,活人接着说;死人没有

清朝历史上林则徐曾发给英国女王的一封信是什么

1840年1月18日,林则徐发出《谕英国国王书》。这封信写得不容易啊。林则徐早就有写信的心思了,后来跟皇上商量之后,一度打断,所以才有1839年3月误传的所谓的致英王第一封信。按天朝惯例,凡皇帝谕旨涉

只因为一封信就毁灭一个王朝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游天下的始皇帝在芝罘(今山东烟台)乘船射杀了大鱼以后,沿海西行,踏上了归返咸阳的回程。车驾一行抵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境内),始皇帝突然染病。卜卦的结果,有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紧

南宋的采石矶大捷,直到溃败金兵送来一封信,宋军才知道自己赢了

今日看点:南宋的采石矶大捷,直到溃败金兵送来一封信,宋军才知道自己赢了大家好,欢迎来到原史仁,今天给大家聊的是完颜亮南侵与高宗之退位的事情。秦桧死后,高宗立即回到前台,且朝政的运作也回复到较正常的状态

长征红军抢渡湘江 陈云一封信救下一个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任命陈云为红五军团的中央代表。平生第一次在军队任职的陈云,以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有条不紊的办事风格,指挥若定的组织才能,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过人魅力,

古代一农民,因为太会“吹牛逼”,仅靠一封信,就得到皇帝重用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国家的一把手,并自称为“天子”,别说是普通人,就是地方的小官,一辈子也很难见到皇帝一面。在西汉时期,有一位普通的农民,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吹牛皮,几乎没有别的本事。令人震惊的是,他仗着

却被诸葛亮一封信直接要命 曹真曾打败赵子龙

《三国志》中曾有记载,诸葛亮虽然是受刘备重邀加入的蜀国,但其实开始的时候水平非常一般,甚至到后来也就是个中规中矩的军师,相比于关张两位将军,他的打仗风格更偏向于稳定,即擅长稳中求胜,并非小说中杜撰的那

清朝盲盗两次潜入捕快家,留下一把刀,三百两银子,以及一封信

今天给大家讲个清朝奇人。故事是捕快引发的。那日,他正在兵马司街跟同事吃中饭,却见一盲人,五十岁左右,两鬓斑白,拿着一根黑漆漆的棍子,左点右点,在前探路。眼见他就要走到一条巷子里去了,捕快忙喊,老丈,那

谁能给陈友谅送一封信,大臣:那个看门的老头,肯定行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携一众淮西将领,最终建立明朝。若论朱元璋在创业时期最大的敌手是谁?无疑是陈友谅。陈友谅作为一代枭雄,往往给人以刚愎自用、彪悍暴虐的形象,实际上,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在推翻元

裴炎一封信中就写了两个字,被武则天拆穿立即诛杀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非“奥妙”二字不足以形容。比如汉字的猜字谜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猜字谜。面对字谜,我们有的可能三两下就能猜出它的谜底,有的就要想半天甚至绞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