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军神李定国,抗清英雄无力回天,凄惨而死

Posted 清廷

篇首语:带不走四季的风,就卷走一路的风景;遇不到心动的人,就孤身潇洒走四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最后的军神李定国,抗清英雄无力回天,凄惨而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明朝最后的军神李定国,抗清英雄无力回天,凄惨而死

2、孙可望为什么结局凄惨?孙可望为什么与李定国分道扬镳?

明朝最后的军神李定国,抗清英雄无力回天,凄惨而死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李自成、张献忠等也被清军打败,清军很快入主北京城,清朝建立。很多人都选择了投降,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了坚持和反抗,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代表,就是明末军神李定国。

李定国起初并不是明军,而是反抗明朝的农民军,李定国是陕西榆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便跟随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并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因为他骁勇善战,很受张献忠的喜爱,慢慢地成为了农民军的重要将领。

后来农民军的起义被清军反扑,很快取得失败,明朝也灭亡了。1646年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杀后,李定国遵从张献忠的遗志,从大局出发,与南明朝廷合作共同抵抗清军,并且矢志不渝,忠心耿耿,从无二心。

1651年,李定国被派往攻击湖南和广西,他学起汉高祖刘邦,约法五章:“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李定国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所属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李定国取得了两蹶名王的胜利,不仅收复了湖南和广西,击败清军数十万,还使得满清朝野震动。顺治也被吓了一跳,认为再跟明军打下去,可能八旗军都要被打光,甚至想与明军和谈,划地而治。

李定国极大地阻击了清朝南下的步伐,此时江南地区的抗清运动此起彼伏,郑成功等又在东南沿海不断袭击清军据点。清朝可谓疲于奔命,当时李定国在汉人眼中,就是再造河山的存在。对比清朝的疲态,李定国可谓兵锋正盛,民心所向。很多人相信:明朝可以乘胜追击,收复国土,将满清赶回关外老家。

但可惜往往在快要取得胜利的时候,总是会出来那么几个搅屎棍,既然要说李定国,就不得不说孙可望,这个同为张献忠养子的大西军将领,刚开始时和李定国携手联明抗清,后来嫉妒李定国的军功和威望,投降了满清。将明军军情如实透露给清军,以致战况急转直下。和南宋一样,关键时刻总是有一帮坏事的败类出现。

孙可望和李定国都是张献忠的义子,归顺南明后,孙可望封秦王,李定国封晋王。孙可望坐镇后方,李定国征战前线。孙可望在接管南明永历朝廷、创造一个可以同满清抗衡局面的过程中居功至伟,但他个人野心太大,对待永历帝和李定国的的关系时举措失当。后来,孙可望想取代永历帝,永历帝则密诏李定国救驾,孙李内讧的结果是孙叛清。孙叛清后提供了永历朝廷的军事机密和滇黔地图,1658年清军分三路进攻滇黔,事态急转而下。

在清廷的进攻下,李定国效忠的君主永历皇帝逃到缅甸,又被缅甸人出卖交给了吴三桂,被吴三桂在昆明用弓弦勒死。李定国听到永历帝的死讯后,悲伤过度,病重不起,最终逝世。李定国曾对人说“文天祥,张世杰这些先贤虽然伟大,但自己和国家却不想有同样的命运”,但这位曾立下“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战绩的英雄,最后也是抱着一腔对国家民族的一点孤忠离世了。而在数千公里外的台湾,李定国死后4天,郑成功也同样病逝,这不能不说是大清的幸运和大明的悲哀!

李定国,这位南明乃至中华历史上的绝代名将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悲恨相续,鞠躬尽瘁八个字来形容。满清入侵中原,李定国率兵屡破清军,连杀满清四大汉奸王之首的孔有德和满清敬谨亲王尼堪。实在是万历朝以来中华对外族战争之从所未有的胜利。

在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之后,李定国,这位南明最后一根支柱终于病倒了。临终之际,他对儿子说:“宁可死于荒野,也绝不可投降。”一代名将如此客死异乡,不禁令人动容。

其实南明曾经有复兴的希望,就是1654年李定国策划的李定国、郑成功会师广东。广东战役若成功,则抗清主力就可连成一片。此战战前可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东风就是郑成功,郑来与不来,决定了此战略的成败。李定国给郑成功的信中指出,攻克广东全局皆活,福建、浙江、南直隶可势如破竹,从此中兴有望。可惜的是郑成功无意与李定国会师,李定国独木难支,恢复广东、进取江南战略失败。从此南明复兴的希望化作泡影。

郑成功的理想是“遥奉”,不愿“受制于人”,即“比于高丽”。清廷的招抚失败是因为只给高官厚禄,而郑想要的是“依朝鲜例”。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只能做“明臣”,但郑成功与李定国不同,他的“为明”,并不意味着听从大明朝廷的调遣、恪守臣节。郑成功始终是一个军阀。

李定国的悲剧在于,前期出滇抗清遭孙可望嫉恨,无法在湖广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会师北上,却得不到回应;后期孙可望叛清,李定国所做的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定国临终前,嘱咐儿子和部下说:“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现在的云南人依然视李定国为榜样,晚晴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然以李定国为楷模,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明朝(326)满清(18)清军(10)

孙可望为什么结局凄惨?孙可望为什么与李定国分道扬镳?


  孙可望是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义子,深受张献忠的重用。张献忠去世之后,孙可望与李定国一起接手张献忠的势力。随后实行联明抗清政策,成为南明权臣。后来又投靠清朝,协助清朝清缴南明势力,被清朝封为义王。

  孙可望事三主,张献忠、永历帝、顺治帝,但是最终结局却并不好。若是猜测一二的话,个人认为可能还比不上李定国呢!

  孙可望最开始投降清朝的时候,的确得到清朝的重用。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接见他,十天之内,皇帝赐宴就达三次,赐银两次共——万二千两,另外赐给府第、解袍、朝衣、缎匹等,孙可望成了清廷红极一时的人物,后来又封他为义王。然而最后,他却得到了个死因不明的下场。

  若说孙可望为什么结局凄惨,其实和当初被清廷清缴的三藩一样。要说当初三藩叛乱是没有根由的吗?当然是有!那就在于清朝准备削藩了,这在触及自己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吴三桂自然会出手。

  清朝早些年借助吴三桂等人之手,统一中国,所以许以高官厚禄。但是等到时局稳下来之后,势力强大的三藩就成为清廷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巩固皇权,自然就将屠刀指向了诸位异姓藩王。孙可望的结局,只不过比吴三桂等人来的早一点而已。

  但是随着南明势力的覆灭,孙可望对清朝的作用,自然也随之减少。所以后来孙可望经常受到弹劾,各种被责问。顺治十六年,被人揭发放债取利等事。这事儿在当时朝中大臣中十分常见,其他人顺治帝根本不予理会。但是到孙可望这儿,顺治帝巴不得能多问些罪,自然不会放过。

  顺治十七年六月,孙可望被迫上疏请求辞去义王封爵和册印。十一月,孙可望就去世了。清朝史书记载,孙可望是病死的。但是野史和现代学者则认为,孙可望应当是随从狩猎之时,被箭射死的。“封为义王,寻被酖”。

  康熙七年,朝廷下令将义王孙征淳的年俸由五千两减为三千两。十一年,孙征淳病死,其弟孙征灏请求袭封,降封为慕义公。孙征灏死后,其子孙宏相再降袭一等轻车都尉。乾隆三十六年,就直接不给于袭爵了。“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

  狡兔死走狗烹,孙可望实际上就是清廷用来对付南明和李定国的一把刀。敌人消失之后,这把刀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而清朝又不想闲养着,自然会想法设法收回当初给予的东西了!

  李定国和孙可望二人都是张献忠的大将,本来应该亲密无间,但是最后两人却背道而驰,甚至于举刀相向,这是为什么呢?

  孙可望和李定国两人之间的仇隙,源于孙可望的自私自利和小人之心。两人矛盾的根源,在于李定国的联明抗清政策。孙可望想自己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而李定国则主子与南明共同抗击清军。孙可望虽然表示反对,但是大部分将领都站在李定国这边,所以事成定居。因为这样,孙可望对李定国有嫉妒有间隙。

  而后来李定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在军中的威望、战功的增加,让孙可望对李定国十分忌惮。孙可望原本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永历帝,自己称王称霸,但是却被李定国阻止,如何不恨上李定国?

  后来李定国对上清军,在桂林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焚,在衡州杀死清军悍将敬谨亲王尼堪。接连拿下清廷两王,天下震动,民间全都是对李定国的钦佩和赞扬。孙可望又不平了,最终与李定国反叛。
 

相关参考

李定国两蹶名王再败吴三桂 最后的高潮

李定国两蹶名王是指南明时期民族英雄李定国在西南地区进行抗清斗争的过程中先后大败两名清朝王爷,一名是定南王孔有德,另一名是敬谨亲王尼堪。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

磨盘山之战——南明军事天才李定国反清斗争的最后绝唱

发生于1659年2月21日的磨盘山之战,是明末民族英雄李定国在大西南抗清斗争中的最后绝唱,同时,也是南明永历朝廷对满清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遗憾的是:由于汉奸出卖了作战机密,此次战役未能达到全歼清

李定国死后 他的儿子李嗣兴去向何方

李定国是明末抗清名将,他早年是农民义军领袖,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选择和南明合作,共同抵抗清军,是一位十分杰出的统帅。李定国死后嘱托李嗣兴:“宁死荒徼,勿降也!”也表明了李定国最后的态度。不过当时李嗣兴年

李定国死后 他的儿子李嗣兴去向何方

李定国是明末抗清名将,他早年是农民义军领袖,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选择和南明合作,共同抵抗清军,是一位十分杰出的统帅。李定国死后嘱托李嗣兴:“宁死荒徼,勿降也!”也表明了李定国最后的态度。不过当时李嗣兴年

抗清将领孙可望使用剥皮的酷刑是真的吗

孙可望和李定国都是明朝后期抗击清朝军队的将领,但是两个人的气节和结局都是不一样的。孙可望被批抗击清军,一心想自己称帝,最终在内斗中失败,投降清军后被杀。而李定国则坚持反清复明,最后兵败病死。孙可望和李

李定国怎么死的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

253 李定国转战西南

隆武、鲁王两个南明政权先后覆灭之后,清军分三路向西南进攻,驶守在两广的明朝官员瞿式耜(音sì)等在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年号永历,历史上称他永历帝。公元1647年十一月,明朝将领何腾蛟,依靠大顺军余

清朝唯一汉族格格竟被吴三桂害得家破人亡!

孔四贞,是清朝唯一一位汉族格格。其父孔有德原是明朝参将,后来降清,被封为定南王,镇守广西桂林。公元1652年,南明将领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被李定国围成,最后自焚而死。只有孔四贞一人逃脱。顺治帝听说后,很...

抗清名臣孙承宗遭灭门明朝丢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孙承宗长相奇特,“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

为何说抗清名将孙承宗是拯救明朝的最后稻草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学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