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毛南族文化
Posted 毛南族
篇首语:知识是种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毛南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毛南族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南族传统乐器有哪些 毛南族文化
蜂鼓,因其鼓身形似蜂而得名,是毛南族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每当庆祝丰收和欢度节日之际,能歌善舞的各族人民便身着盛装,在蜂鼓的伴奏下欢歌畅舞。
蜂鼓历史悠久,它和朝鲜族的长鼓同出一源。在古代不仅叫作杖鼓,还有拍鼓、正鼓和魏鼓(因北魏时使用普遍)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蜂鼓鼓身用黄泥捏成,然后入窑烧为陶瓷,两端粗大,中间细小,全长50—64厘米,鼓腔一端呈圆球状,鼓面较小;另一端呈喇叭状,鼓面较大。鼓腔两端相通,中间细如蜂腰。鼓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形铁圈上,铁圈四周置铁钩,通过绳索联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以改变音高和音色。
演奏蜂鼓时,将鼓系以彩带横挂在腹前或置于鼓架上,圆球状一端鼓面置于左侧。既可用双手拍击两端鼓面,也可左手执竹木鼓棰敲击、右手拍击。球状一端鼓面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喇叭状鼓面发出深沉浑厚的低音。它常与小鼓、锣、钹、铃等民间乐器一起用于合奏,也为师公戏、师公舞、蜂鼓舞等民间歌舞和曲艺伴奏。
“毛南族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是我国不足10万人口的少小民族——毛南族的民间舞蹈之一,发源于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是毛南族群众在丧事习俗中,由巫师表演的民间舞蹈。反映巫术礼仪、丧葬驱魔、避邪求吉、敬奉精灵的内容,传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后来,毛南族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就用兽皮做成手鼓,把关于三兄弟的传说演变成民族舞蹈的形式来纪念对亲人的深厚感情,流传到后来就成为毛南族的文化经典—“猴鼓舞”。毛南族对去世的老人出葬时除要用铜鼓来祭祀死去的亲人外,还必须用“猴鼓舞”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因其节奏欢快、动作滑稽,故而逐步演变到毛南族的一些欢庆节日中,成为毛南族的传统舞蹈。
相关参考
毛南族服饰受汉、壮民族文化影响较早、较深,保留自己独有的传统工艺不多。新中国建立前,毛南人都喜爱自己缝制的衣服、鞋、帽,崇尚蓝靛染成的蓝色,也喜欢青色、灰色或用黄花染成的黄色布料。腊染和制作“亮布”不
毛南族服饰受汉、壮民族文化影响较早、较深,保留自己独有的传统工艺不多。新中国建立前,毛南人都喜爱自己缝制的衣服、鞋、帽,崇尚蓝靛染成的蓝色,也喜欢青色、灰色或用黄花染成的黄色布料。腊染和制作“亮布”不
毛南族服饰受汉、壮民族文化影响较早、较深,保留自己独有的传统工艺不多。新中国建立前,毛南人都喜爱自己缝制的衣服、鞋、帽,崇尚蓝靛染成的蓝色,也喜欢青色、灰色或用黄花染成的黄色布料。腊染和制作“亮布”不...
同填“同填”是毛南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填”在毛南语是“撞”或“碰”的意思。比赛时,人数不限,但每次上场竞技为甲、乙两方各1人,其撞、碰只允许用肩膀,还要把两手交叉置于胸前,抱紧身腰略蹲
同填“同填”是毛南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填”在毛南语是“撞”或“碰”的意思。比赛时,人数不限,但每次上场竞技为甲、乙两方各1人,其撞、碰只允许用肩膀,还要把两手交叉置于胸前,抱紧身腰略蹲
在旧中国,毛南族聚居区缺医少药。但在与病魔长期的斗争中,毛南人摸索到部分常见病、疑难杂症的治疗技术,也从兄弟民族医学中吸取了大量知识与经验,涌现了一批中草药医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偏方验方,为本民族群众
在云贵高原东南麓、广西西北部,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5万多质朴的毛南族人民千年以来创造出了神秘、独特的傩文化,和浪漫珍贵的花竹帽一起,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两大瑰宝,更彰显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与智慧
毛南族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有些已经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专门手工业,如打铁、纺织印染、银匠、竹器、石匠、以及雕刻和编织等。毛南族从事打铁业已有300多年历史,至时,已有60—70户从事打铁的专业户。有
毛南族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有些已经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专门手工业,如打铁、纺织印染、银匠、竹器、石匠、以及雕刻和编织等。毛南族从事打铁业已有300多年历史,至时,已有60—70户从事打铁的专业户。有
在旧中国,毛南族聚居区缺医少药。但在与病魔长期的斗争中,毛南人摸索到部分常见病、疑难杂症的治疗技术,也从兄弟民族医学中吸取了大量知识与经验,涌现了一批中草药医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偏方验方,为本民族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