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的衰落

Posted 白衣

篇首语: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耆那教的衰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耆那教的衰落

印度耆那教之三:耆那教的衰落
耆那教與佛教都興起於公元前6 世紀。" 耆那" 意為勝利者,亦為該教24代祖的共同稱號。自古印度開始直到孔雀王朝,耆那教因一直受到歷代國王的支持和庇護,而不斷擴大和發展。到公元前1 世紀,耆那教已先後從東印度傳播到孟加拉、比哈爾、奧里薩;在南印度傳播到卡納塔克、泰米爾納德和安德拉;在西北印度傳播到北方邦和哈里亞那;在中印度的秣菟羅和南印度的鄔闍衍那也建有強大的僧團。到了笈多王朝時代(公元320-600 年),耆那教勢力在印度中部和西部比在其發源地摩揭陀更為強大,而統治摩揭陀的笈多王朝各代皇帝都對耆那教採取支持態度。 耆那教認為動植物和非生物體內均有靈魂,不能任意傷害;認為一切有生命的物類其本性是清凈、圓滿的,但是非生命是物質卻常常形成一種障礙,掩蓋有生命物類靈魂原有的光輝,使靈魂受到束縛;這種障礙被稱為" 業" ;人們要想擺脫業的束縛必須修持五戒(不殺生、不欺狂、不偷盜、不姦淫、不蓄私財)三寶(正智、正信、正行);特別是要實行各種苦行,認為只有苦行才能排除舊業、使新業不生,達到寂靜解脫。 雖然耆那教在婆羅門教一度受挫之時,曾與佛教比肩而立,但較之佛教弘揚於印度居民之中的情況相比就遠為遜色了。這不能不歸之於它在教義方面的局限性。同時,耆那教在印度宗教史上被看作非正統的宗教,儘管在它的教義和學說中也吸收了某些來自《奧義書》和婆羅門教的正統思想,如業報輪迴、個人解脫等,但是耆那教要求種姓平等、反對祭祀殺生、否認吠陀天啟、不承認梵天創造宇宙的觀點,又在根本上與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相對立,因而在印度教盛行的地區和印度教占統治地位的朝代,耆那教屢遭迫害。 由於耆那教主要傳佈於商人和市民之中,所以在公元前後,隨著一些新的城市和貿易中心的出現,耆那教徒逐漸遷移分散,現難以窺其在這段歷史中的全貌。又由於戒規相對鬆弛,教徒們對教祖的遺訓解釋不同,在其創建者耆那教的第24代祖筏馱摩那(大雄,約公元前599-前527 年)在世時,其女婿摩梨就發動過一次分裂活動。公元前80年前後,濕婆菩提發動第七次分裂,使耆那教分裂為白衣派和空衣派。 白衣派穿象徵廉潔的白衣,主張男女平等,宗教儀式限定在耆那教寺廟舉行;後在該派中又形成穆爾底布札,斯特那迦瓦西和特羅般提三派。空衣派又稱天衣派或裸體派,主要分布於北印度,該派主張教徒不應蓄私財、連衣物等也不能有,只能以天為衣,信徒多生活在寺廟或遠離世人的住所,以乞食為生,並鄙視婦女;後在該派中也分裂為三派(毗娑般提、達羅那般提、鳩摩那般提)。
宮靜先生在《世界十大宗教》中將白衣派與空衣派的主要分歧概括為11個方面,白衣派所堅持的原則有:
(1)一位覺者(成道者)需要進食和排泄;
(2)婦女和男子一樣能獲得拯救;
(3)低種姓的首陀羅也和高種姓一樣能得到拯救;
(4)不拋棄衣服一個人也能得到拯救;
(5)世俗家庭的主人同樣能獲得拯救;
(6)允許崇拜穿衣和修飾的祖師偶像;
(7)出家人允許佔有14種生活必需品;
(8)第19祖摩利那陀是一位婦女;
(9)原始聖典"12 支" 中的"11 支" 一直存在,為真傳;
(10)允許出家人向首陀羅乞食;
(11)大雄出家前已經結婚並生有一女。
對這些白衣派的看法,空衣派均持反對意見,二派遂分裂。 耆那教白衣派的正典有45部,其中《應伽經》12卷,一卷已失傳;《優婆應伽經》12卷;《根本經》4 卷;《契陀經》6 卷;《珠利加經》2 卷;《雜集經》10卷。空衣派則以《業論》和《袈裟論》這2 部普拉克里特文著作為正典。 公元前後的印度次大陸是一個不安定的地區,一個宗教能否擴大發展取決於它本身對環境的適應,特別是對民眾的適應性。作為沙門思潮之一,耆那教反對祭祀殺生,反對吠陀權威和偶像崇拜。他們與佛教一樣要求種姓平等,這些宗教思想在當時確有一定的社會影響,然而耆那教的七諦說(命、非命、漏入、系縛、制御、寂靜、解脫)所具有的明顯的局限性,卻未能在這一時期予以打破,耆那教認為" 業" 可以決定人的過去和未來,並將禁慾和苦行視為解脫的最佳途徑。耆那教的苦行戒律相當嚴格,對教徒的食、宿、衣、行都有著苛刻的規定,認為只有苦行才能滌除細微的物質(業)對靈魂的沾染。況且,在大雄之後,耆那教儘管有興衰起伏,多次分裂,派別層出,但除邏輯學有所發展外,基本教義並無大的分歧。這一特點與同時代的佛教發展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消極的因素,使得耆那教最終沒有能夠獲得與佛教和印度教一樣的地位。

相关参考

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

印度耆那教之二: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1)教義與學說耆那教的世界觀是自然神論與萬物有靈論,他們認為神並非宇宙的主宰,亦非創世者,原始物質與個體靈魂均自生不滅,唯有抑制情慾,過苦行生活始能得到解脫。同時又

绝食获得重生 可怕的耆那教宗教信仰

...们会在生命快要到心头时进行绝食,寻求新的“重生”!耆那教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

乾隆之后为何大清迅速衰落

乾隆之后为何大清迅速衰落?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对于近代清王朝衰落缘由的探讨,可以说是社会大众最为热心的近代史话题之一。然而,无论是封建制度的衰落,还是传统社会形态的桎梏,亦或是思想文化上

南朝为何从此衰落不振而灭亡 侯景之乱

南朝后期,门阀士族统治开始走向衰落。士族已经变为一个失掉统治能力的腐朽、寄生阶层,对于任何政治风浪的冲击,士族往往都缺乏起码的应变能力。而侯景之乱的发生,是对梁朝后期腐统治的沉重一击,南朝从此衰落不振

清朝为什么没落,清朝为何走衰落

清朝为何走衰落?文/小说大历史清朝为何走衰落,原来是错过了这八次机会,史学家都说太遗憾了!我们常说机会来了就不要犹豫,机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转瞬即逝,有时候错过就不再来由此造成遗憾。其

雍己即位后,商朝为何会开始衰落

商元王(雍己)子密前1487年—前1476年在位12年雍己,姓子名疲前任国王小甲之弟,定都于亳。商王小甲死后即位,荒废政事,商朝开始衰落。雍己在位时商朝逐渐衰落,诸侯不来朝。雍己死后,弟太戊继任。《太

南朝史上南朝为何从此衰落不振而灭亡

南朝后期,门阀士族统治开始走向衰落。士族已经变为一个失掉统治能力的腐朽、寄生阶层,对于任何政治风浪的冲击,士族往往都缺乏起码的应变能力。而侯景之乱的发生,是对梁朝后期腐统治的沉重一击,南朝从此衰落不振

引狼入室,南朝从此衰落不振--侯景之乱

引狼入室,南朝从此衰落不振--侯景之乱南朝后期,门阀士族统治开始走向衰落。士族已经变为一个失掉统治能力的腐朽、寄生阶层,对于任何政治风浪的冲击,士族往往都缺乏起码的应变能力。而侯景之乱的发生,是对梁朝

汉赵衰落,刘耀称帝

汉赵衰落史书里面要我说,至少有50%都不太真。八王之乱那会儿还好点,故事基本成一条线的形式往下发展,并且让人不好理解的事情总的来说出现的不多。可到了西晋后期,随着政权和出现人物的增多,故事是越来越乱,

汉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初元元年(前48年)3月,立王政君为皇后。是年,初置戊己校尉,使屯田车师故地。初元二年(前47年)1月,车骑将军史高、中书令弘恭、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