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人 玛哈维拉简介,玛哈维拉的故事

Posted

篇首语:种子牢记着雨滴献身的叮嘱,增强了冒尖的勇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改变世界的人 玛哈维拉简介,玛哈维拉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改变世界的人 玛哈维拉简介,玛哈维拉的故事

约公元前599~前527

玛哈维拉(意思是“伟大的英雄”)这个称号,耆那教徒通常用来指创立其宗教的主要人物──筏驮摩那。

筏驮摩那于公元前599年出生在印度东北部,与乔达摩·释加牟尼同生在一个地区,但是比后者早三十多年。事实上他俩的生平的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筏驮摩那是一个酋长的次子,与乔达摩一样是在十分奢侈豪华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他30岁时,抛弃了万贯家产、妻室儿女(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女几)和舒适的环境,毅然去寻求精神真理和精神成果。

筏驮摩那当上了地位很低、磨难很深的巴湿伐那陀派修道士。他进行12年沉思反省,在所有这个期间忍受着极度的苦行和贫困。他经常禁食,分文皆无,甚至连一个喝水和乞讨用的小杯和小碟也丢弃了。”虽然他起初还保留一件外衣,但是过一阶段也把它丢掉了,一丝不挂地到处行走。他情愿让昆虫在他裸露的身上爬行,甚至当它们咬他时也不把它们抹去。即使在巡回圣人比在西方更普遍的印度,马哈维拉也因其仪表和举止而常常遭受奚落、污辱和殴打,他毫无反抗地忍受着所有这一切的打击。

玛哈维拉42岁时认为自己终于获得了精神启蒙,在余后的三十年中,他一直在宣讲自己所获得的精神洞察力。他于公元前527年去世,当时已有很多弟子。

从某些方面来看,玛哈维拉的学说与佛教和印度教的学说非常相似。耆那教徒认为当一个人的肉体死去时,他的灵魂并不一同死去,而是重新赐给某个其它生物(不一定是人)。这种死后灵魂转生的学说是耆那教的思想基础之一。耆那教徒也相信羯磨①──一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未来命运的学说。从一个人的灵魂里解除堆积起来的罪过的重负,从而使灵魂得到纯洁,是耆那教的一个主要目标。玛哈维拉教导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解除肉体的快乐来实现,特别是耆那教徒应该实行严厉的苦行。值得注意的是把自己饿死却被认为是值得赞扬的举动。

耆那教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特别强调不害②即非暴力学说。耆那教徒着重指出不害不仅包括对人而且包括对动物的非暴力行为。他们食素就是这种信念所带来的一个结果。但是在对不害原则的贯彻执行上,虔诚的耆那教徒远远地超出了这一范围:毫不夸张地说,一位虔诚的耆那教徒不杀死一个苍蝇,也不在黑暗处吃东西,因为这样会无意中把一个昆虫吞下去,造成它的死亡。事实上,一个十分虔诚而富裕的耆那教徒走路时要雇一个人在他前面扫路,这样他就不会无意中把一个昆虫或蠕虫踩死。

根据这样的信条当然就会推出耆那教徒无论如何也不会去耕田。事实上耆那教徒真的不去务农,就此而论,许多其它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也受到该宗教的禁忌。耆那教十分典型地说明,宗教学说会多么强烈地影响一个全体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耆那教徒虽然生息在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里,但是许多世纪以来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从事贸易和财务工作。耆那教徒的宗教态度还使他们对勤劳进行奖赏,因此无怪乎耆那教徒是一个兴隆的团体,他们当中在印度从事脑力劳动和文艺事业的人按其数目来说占有很高的比例。

最初耆那教没有世袭制度。但是由于不断地与印度教相互影响,耆那教内部也发展了一种世袭制──虽然远不如印度教那样偏激。同样虽然玛哈维拉从未亲自谈过神,但是通过与印度教的接触,还是表现了对神的某种崇拜。由于玛哈维拉没有著作,因此耆那教可能就不可避免地从印度教中吸收了某些成份,但是耆那教对印度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耆那教在道德上反对用动物作祭品,反对吃肉食,这似乎对印度教的习惯也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耆那教的非暴力学说还不断地影响着印度的思想,甚至直到近代还是如此。例如,甘地就强烈地受到耆那教哲学家世利玛维·拉伽强德拉(1867—1900)学说的影响,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一代宗师,即一位精神导师。

耆那教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数非常众多的团体,今天在整个印度也只有二百六十万个教徒。这听起来并未占世界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如果把2500多年间耆那教徒加起来计算,其数目是相当大的。在评价玛哈维拉的影响时,耆那教对其教徒一生所产生巨大的、连续性的影响,甚至也许会比大多数别的宗教对其教徒的影响还要大。

注:

①羯磨;梵文karma的音译,意译为“业”或“办事”。佛教名词。指僧团按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侣个人或僧团事物的各种活动。如受戒羯磨、忏悔羯磨等。在律藏里有专门的“比丘羯磨”、“比丘尼羯磨”,并有各种“羯磨”、“羯磨法”,以作为僧团活动的准则。《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一:“《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谓施造遂法,必有成济之功焉。”

②不害:梵文ahimsā意译。佛教名词。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谓以慈悲为怀,不害众生。《大乘广五蕴论》“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害群生。是无瞋分,不损恼为业。”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走出自身、改变世界的知识分子

 哈维尔:走出自身、改变世界的知识分子  哈维尔敏感于当代世界的分崩离析。在这个世界中,一个人很容易有各种脱节、分裂、剧变却不以为意。而哈维尔的珍贵在于,他是一个有勇气的践行者。他以行动贯彻

历史人物 走出自身、改变世界的知识分子

 哈维尔:走出自身、改变世界的知识分子  哈维尔敏感于当代世界的分崩离析。在这个世界中,一个人很容易有各种脱节、分裂、剧变却不以为意。而哈维尔的珍贵在于,他是一个有勇气的践行者。他以行动贯彻

世界历史 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偷走爱因斯坦大脑 却一无所获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在美国普林斯顿医院逝世。应召而来的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ThomasHarvey)灵机一动,未经爱因斯坦家人许可,悄悄取走了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的脑组织。

世界历史 Montezuma(又名Moctezuma)蒙特祖玛简介

Montezuma(又名Moctezuma)蒙特祖玛简介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全榜网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

改变世界的人 拉瓦泽简介,拉瓦泽的故事

公元1743~公元1794伟大的法国科学家安多旺·洛朗·拉瓦泽是化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1743年他在巴黎诞生时,化学遥遥落在物理、数学之后。化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孤立的事实,然而没有一种系统的科学学说

哈维和血液循环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康惠淑妃巴特玛璪的生平简介 巴特玛璪是怎么嫁给皇太极的?

  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一共娶过十五位妻子,其中有一位叫做巴特玛璪的,按照皇太极的说法,来历很是不同呢。  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是蒙古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巴特玛璪的第一任丈夫是

历史人物 阿丽玛个人资料,阿丽玛个人资料

  1个人简介  阿丽玛,蒙古族歌手。  呼延莉·阿丽玛,出生在内蒙古大草原,毕业于内蒙古自治区职业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鄂尔多斯歌舞团担任声乐、舞蹈演员,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艺术节荣获声乐一等奖

世界历史 玛加丽达·科涅库娃:爱因斯坦心中女神,也是帮苏联打破美国核垄断的功勋女谍

众所周知,二战是随着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而结束的。但除了战场上的英雄之外,敌后工作者更为可敬。玛加丽达·科涅库娃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苏联来说,她帮助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她就是苏联的民族英雄。玛加丽达

历史人物 玛拉特·松筠简介 松筠的儿子

松筠松筠出身蒙古正蓝旗,是清朝时期官员,颇受乾隆帝赏识,一步步当上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要职。松筠于公元1835年去世,享年82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