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对待儒生(读书人)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很大
Posted 刘邦
篇首语:人生遇到的每个人,出场顺序很重要,很多人如果换个时间认识,就会有不同的结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邦对待儒生(读书人)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很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邦对待儒生(读书人)的态度为什么前后变化很大
首先,刘邦是读过书的。年少的时候,曾与自己的发小卢绾,拜马维为师、在马公书院读书。
第二,刘邦读书应该不是特别差。因为他曾千里赴大梁、要投到信陵君门下做门客。但是,信陵君早死了。所以,刘邦只能跟着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混了一段时间。
刘邦哪来的自信要投信陵君门下当门客?又凭啥本事能够结交名士张耳?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信陵君礼贤下士、广招门客;另一个就是刘邦认为自己还是有才识的。凭这份自信,他才敢去找信陵君。
刘邦的《大风歌》,写得气势雄浑、英雄豪迈,也足以证明:要读书,刘邦是可以读好的,他有这个资质。
那么,刘邦为什么对读书人会有偏见?尤其是还把儒生的帽子抢过来、往里面撒尿,这是出于何种动机。
1.读书无用于秦世,腹有诗书仅是一亭长耳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公元前221年,刘邦35岁,大秦统一。刘邦本在张耳门下当门客,但大秦统一后,张耳成了逃犯,刘邦也就当不成门客了。
大秦统一后,对百家游学的士子而言,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
以前是战国征伐,七大战国都在招揽人才。而现在是一家统一,人才只有一个出口。大秦帝国的朝堂用不了那么多学屠龙术的人才,所以人才多而市场小,读书也就无用了。
接着,李斯焚书坑儒、大秦以吏为师,于是,读书人就成了国家公敌,因为儒以文乱法。所以,读书的刘邦就真得没啥出头之日了。而刘邦就是在这种统治模式下生活了十五年,即便有满腹经纶,他也无用武之地。
千万不要把刘邦当成一个市井无赖,如果这样的话,就解释不了他为何敢投信陵君,更解释不了他为何能与名士张耳交游。
2.乱世征伐以武力论雄长,读书也没啥用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邦和项羽是读书的,而陈胜、吴广才是不读书的。但是,乱世扛旗闹事的,就是那些不读书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那么多教条,关键时刻真得该干。所以,最先称王的是陈胜这个甿隶之人。
然后,就是刘邦在沛丰起义。刘邦起义的时候,靠什么生存下来、又靠什么发展壮大?
负心多是读书人,仗义多是屠狗辈。
靠得就是沛丰乡党,也就是萧何、曹参和樊哙这些人,团结和能打,就够了。
刘邦的沛丰集团,起初的最高目标就是吃饱饭、能活着,然后才是得富贵、泽子孙,最后才是什么成就不世出的大功业。在小目标的情况下,读书没啥用。
抢下的城池、夺下的财富,咱们大块分金、大口吃肉,刘邦集团就是一伙土匪游军。他们想得不会那么长远。既然想得不够长远,所以也不会重视那些读过书的儒生。因为这些人在刘邦集团没啥用。
3.目标升级、任务复杂,读书就变得有用了
张良是五世相韩的贵族后裔,读书、格局和眼界,不知道要秒杀刘邦多少层境界。但是,刘邦起义能拉出一支队伍。张良在母国韩地,折腾到死也折腾不出一支军队。原因就是在起初的简单格局中,读书没啥用。敢干、能干、有一帮江湖铁兄弟,才是关键。
但是,秦末乱世继续发展,目标就不同了,刘邦要在楚国集团混出身,就要涉及到立功和争权的问题。而战争的规模,也不在局限于沛丰一带,任务也就复杂了,刘邦要从沛丰打到中原、打遍天下。
所以,张良以太公兵法教刘邦,刘邦虚心求教。到这个时候,读书是有用的,张良才有了用武之地,而刘邦再不重视读书人就不行了。
再后,就是刘邦扣关攻秦,在路上见到了郦食其。郦食其让刘邦彻底领教到了读书人的厉害。纵有上万大军,刘邦也打不开扣关的通道;而郦食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拿下了陈留。刘邦从此就更不敢小瞧读书人了。
在之后,楚汉争霸,随何率二十人出使九江国,鼓动英布叛楚;郦食其单车赴齐,下千里齐地。辩士集团,也就是读书人集团,他们的作用,已经可与沛丰将军一较高下了。
而大汉立国之后呢?陆贾万里赴南越,一通言辞咄咄,就让南越王称臣;上新书十二,确定大汉治国之策。还有,娄敬建言定都关中、谏阻征伐匈奴,都让刘邦领教到了读书人的厉害。这时候的刘邦,只能折服了。
所以,刘邦在后期,越来越重视读书人。甚至商山四皓一出,就是读书读到名扬天下的四个老头儿来了,刘邦都不敢改立太子了。这个时候,读书人已经取代武将集团,成为刘邦最重视的一股力量。
4.总结:关键是看有没有用、啥时候有用
刘邦前期不重视读书人,是因为读书没啥用。他自己读书,但读书读得连个门客都做不了,只能做个亭长、混吃等死,他吃了读书的亏。他起义造反,靠得屠狗乡党的所向披靡,读书人除了分利益、啥也干不了,他也就看不上读书人了。
但是,随着乱世进入均衡态,诸侯们不仅武力征战,还要捭阖纵横。而到这个时候,读书人才真得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刘邦也就要重视读书人。
大汉立国之后,马上打天下但不能再在马上治天下,因为复杂的程度不是一个量级。于是,以武立国的大汉,必须要以文治国。此时刘邦只能倚仗读书人,帮着他治理大汉天下。
所以,一句话:时异势异,刘邦的态度必须发生变化,不变化就得被乱世丛林淘汰。
刘邦(109)读书人(8)门客(3)相关参考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民,小时候尽管可能上过学,但是学得并没有很精,所以,他最开始对待前来投奔他的知识分子,都是礼遇有加,因为他们懂得的要更多。可是后来,却将很多官员斩首,甚至家人也不放过,最后
刘邦,尤其是早年的刘邦,不喜欢儒生是很出名的。有人戴着儒生的帽子来拜访刘邦,刘邦却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跟儒生谈话,经常破口大骂。这段评价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是在读书人郦食其想去拜访刘邦的时候
刘邦,尤其是早年的刘邦,不喜欢儒生是很出名的。有人戴着儒生的帽子来拜访刘邦,刘邦却把人家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跟儒生谈话,经常破口大骂。这段评价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是在读书人郦食其想去拜访刘邦的时候
巴蜀之地,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时期一直都是一个近乎独立的存在,虽然受惠于都江堰,还算是富足,但即便是在唐朝想要前往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数百年前的秦汉。然而对待这一个地方,同时刘家的刘邦和刘备却是两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和蒋介石有很大的关系,蒋介石作为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后来更是影响到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所以他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态度变化非常值得研究的。根据相关资料,蒋介石对第一
历史秘闻 蒋介石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态度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和蒋介石有很大的关系,蒋介石作为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后来更是影响到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所以他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态度变化非常值得研究的。根据相关资料,蒋介石对第一
地节年间,汉宣帝曾经与太子刘奭有过一段对话: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
历史秘闻 中兴之主汉宣帝,怒斥太子纯用儒生乱天下,他是如何对待儒生的
地节年间,汉宣帝曾经与太子刘奭有过一段对话: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
刘邦死后吕后是怎么对待刘邦的姬妾的?薄姬为何逃过吕后的迫害?
汉初,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并存”的治国方略,封一部分功臣为诸侯王,赐予他们封国,另一部分则是加官进爵。可是诸侯王们很大一部分是异姓的诸侯王,他们和刘邦一样拥有管理国家的权力
编者按:近日,《红岩春秋》发表文章《杨天石谈》。文中记述从蒋介石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在重庆谈判前后对毛泽东态度的变化,摘编如下。蒋介石打了3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他对毛泽东来渝的态度,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