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何都认为身后名不如眼前酒呢
Posted 身后
篇首语: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何都认为身后名不如眼前酒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何都认为身后名不如眼前酒呢
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张季鹰即张翰,吴郡即今苏州人,出自江东大族,为人放旷不羁,纵情使性。加之张翰还特别能喝酒,时人比之为步兵校尉阮籍,称"江东步兵"。既有此大名,有人便问了:"张季鹰呀,你这样放旷,纵情使性,也许现在挺舒服的,但你就不想想死后的名声吗?"张翰回答:"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现在一杯酒。"
不能不说,回答得太洒脱了。面对这样的回答,问者还能说什么呢?当然,爱酒的张翰说的并不仅仅是一杯酒的问题,而是彻底颠覆了儒家的价值观。讲求身后名,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为了拥有身后名,儒家要求人生在世,需立言、立功、立德,即"三不朽"原则,孔子以其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的价值体系。在魏晋时期,这样的价值观是被名士所不屑的。死后虚名和眼前的真实生活,哪一个更重要?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是为了身后的名声而憋屈和压抑个人,还是活出真我,追求生命的自足与完美?魏晋名士选择了后者。实际上,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个人的价值和选择的自由。只为眼前的生活,你就不求身后之名?但问题在于,只为眼前的生活,难道不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而热爱生活是没错的,享受生活属于热爱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张翰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现在一杯酒。"后来,到了唐朝,李白在《行路难》中这些写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张翰之语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彻悟。还好,现在时代进步了,"享受生活"已被社会肯定了。张翰要是还活着,一定很高兴。
相关参考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刘义庆组织人编著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的上流人士们的生活,有言行举止,有趣闻轶事。书中所写对象以魏晋的风流名士为主,而其中又以谢安为最。有人粗略作了一个统计,
魏晋名士喜好模仿驴鸣齐学驴叫送亡友 魏晋名士们,多喜模仿驴鸣,认为有音乐感,竞相延习,并不以为粗俗聒耳。如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载曹魏时著名大文士王粲喜闻驴鸣之声,在他死
卓文君是西汉时期的大才女,她不仅有着一副迷人的外表,而且有着过人的才华。历史上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这对情侣的爱情故事让很多人艳羡。那么一个豪门才女卓文君为何沦落到当垆卖酒的生活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卓文君是西汉时期的大才女,她不仅有着一副迷人的外表,而且有着过人的才华。历史上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这对情侣的爱情故事让很多人艳羡。那么一个豪门才女卓文君为何沦落到当垆卖酒的生活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魏晋风度:名士和药、酒名士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许多人往往浮现出放浪形骸的印象,但除了众所周知的“竹林七贤”以外,更多的人则是以注重人为修饰为特征,以阴柔美为风尚的。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男人的形象,
魏晋名士多谈玄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玄学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经典,主要探讨有无、本末、动静、言意以及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玄学的创始人是何晏、王弼。何晏(190——249),
魏晋时期,在江南门阀大族中,有一支居住在义兴郡阳羨县(今江苏宜兴市)的周氏家族,在当时政坛上,曾一度引人瞩目。这支家族中,曾出过担任孙吴鄱阳郡(今江西鄱阳)太守,以割发明誓的方式,引诱曹魏大将曹休中计
魏晋名士个性浅析 魏晋名士,风采各异,却人人无愧于风流二字。正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他们的率性而为在常人看来俨然就是癫狂。他们可以一时兴起,深夜出行,也可以饮酒啖肉,不避女色,无视男女授受
魏晋名士个性浅析 魏晋名士,风采各异,却人人无愧于风流二字。正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他们的率性而为在常人看来俨然就是癫狂。他们可以一时兴起,深夜出行,也可以饮酒啖肉,不避女色,无视男女授受
魏晋名士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消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正统的儒家训导成了他们的耳边风,礼教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