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输了为什么叫败北?败北出处介绍
Posted 项羽
篇首语: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却可以为你赢得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打仗输了为什么叫败北?败北出处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打仗输了为什么叫败北?败北出处介绍
古代打仗输了的一方叫败北,而败北这个词也一直沿用至今。不过不少小伙伴都好奇,为什么失败的一方要称之为败北呢?实际上古时候,“北”的原意是“背”,甲骨文中“北”的意义就是两个人背对背,输的一方肯定是背对敌人,所以也就称之为败北了。可能有人会觉得败北的含义是失败者向北逃跑,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哪还顾得上往哪边跑。下面就来介绍下败北的出处,一起来了解下吧。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史记·项羽本纪》
我们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败北”这个词,一般人也都明白“败北”是即是“打败仗”、“失败”的意思。那么,失败为什么又称“败北”呢?
原来“北”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它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北”字即为两个人一个向左、另一个向右背向而坐之形,生动形象地指明该字的意思是“背对背”。
北既为背,“败北”就可以理解了。当两军相接时,是正面相向的,激战之后,败方撤退,转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敌方,这就是“败北”了。
胜方朝着败军背后衔尾穷追,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北即背,“败北”就是背敌而逃,逃的方向不管是东、是南、是西,都叫“败北”。
在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的《军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佯北勿从。”
在这里,“北”即是“败”或“败逃”,这句话的意思为“敌人假装败逃,不要盲目追赶”。
秦汉以后,“败北”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双音节词。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再后来,“败北”不仅指军事失败,而且引申为办各种事情的失利。而在现代汉语中,“败北”还被用来泛指在各种竞争、竞赛(如体育比赛、竞标、竞选等)中失败。
两军打仗,输了的一方是“败北”;运动场上作赛,负方也是“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
当然不是了。看中国历史上的大战役,逃跑的方向都是向南的多。
负方为“败北”,胜方是否就“胜南”了呢。也不见得。从来未闻有“胜南”的说法。在古代,南为至尊,北则象征失败、臣服,所以,也可以从这方面理解。
来源:CCTV4国宝档案
相关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在很多所谓约定俗成的说法其实是有着很深的文化根源,只有努力学习好传统文化,才能够做到正本清源。现在通常把一场比赛失败称为「”败北”,而不是败南、败东、败西,这是为什么
公元1642年,明思宗朱由检调动大军去河南镇压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明将孙传庭初战得手,接着惨败,狼狈逃回汉中。 孙传庭回去后,
东线奥军初战败北——加里西亚战役当俄军在西北路的东普鲁士战役遭到惨败的时候,在西南路却赢得了多次胜利,从而多少冲淡了坦能堡之围笼罩在俄国人心头的阴影。在波兰突出部的南侧直到罗马尼亚边境,沿200英里长
他53岁时,依然在乡试中败北,却因书法名流千古!幼年的文征明,身体孱弱,略显迟钝,「”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在父亲文林的安排下,文征明师从吴宽学习古文。吴宽是成化八年(即公元1472年)会试、廷试的
四野的荣耀林彪是1948年11月30日离开沈阳的。车轮滚滚,载着“黑土地之狐”驰奔华北的黄土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24日林彪从延安启程,目的地是山东,去接替他的老搭档罗荣桓。罗荣桓身体
1939年5月11日日军在诺门坎冲突中败北因边境纠纷问题,日苏两军在哈勒欣河沿岸诺门坎地区发生冲突事件。又称“哈勒欣河战役”。诺门坎地区位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伪“满洲国”接壤处。由于诺门坎附近的国界线尚
1938年7月11日日军在张鼓峰冲突中败北指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与苏联的边界争端引起的日苏两军边境冲突事件。又称“哈桑湖”事件。张鼓峰位于苏“满”边界未划定地区。日本军部希图利用张鼓峰地区归属未定
1942年5月7日—8日日军在珊瑚海海战中败北该海战为日本特混舰队同美国海、空军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的珊瑚海海面进行的一次海战。1942年5月3日,日军攻占所罗门群岛首府图拉基后,准备于5月10日奇
伊拉克 伊拉克·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败北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败北1991年1月17日巴格达时间2时40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大批战斗机和轰炸机向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美国首先使用发射机以
他九岁语犹不甚了了,53岁依然在乡试中败北,却因书法名流千古
幼年的文征明,身体孱弱,略显迟钝,「”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在父亲文林的安排下,文征明师从吴宽学习古文。吴宽是成化八年(即公元1472年)会试、廷试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作为同科进士的父亲文林,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