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是不得已而为之
Posted 安史之乱
篇首语: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是不得已而为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是不得已而为之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带给历史最大祸害,世人都知道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结果,算是给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让世人都知道了安禄山这个人是不忠不义之人,但是仔细看看安禄山的生存环境下,就知道安禄山的造反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其一:忌惮小人。要知道安禄山虽然位高权重,但除了会巴结皇帝贵妃之外和群臣的关系并不好,特别和宰相杨国忠的关系更是差的要命。杨国忠因为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成为了宰相,全是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根本就不讲仁义道德和政治。所以安禄山就没有把杨国忠放在眼里,而杨国忠又整天和厮混,就觉得会在唐玄宗那说自己的小话,对自己下手。
其二:皇帝的想法。要知道唐玄宗并不是一个窝囊的皇帝,在当时的混乱政局中一举拿下皇位后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能有多差。而当时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将近拥兵20万,那实力算是比较大的。唐玄宗不可能对安禄山很放心,只要是手握重兵的将军,皇帝就不可能没有防范和戒备,所以唐玄宗一定对安禄山采取了一定的制衡措施! 其三:安禄山本身的逆反心理。要知道宰相杨国忠整天都说安禄山要造反,在宰相的带领下,其他的节度使都向皇帝上奏说安禄山不老实,要造反,想让唐玄宗亲自把安禄山打压下去。官场就是这样,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事,能为大唐社稷考虑的人大概没有几个。
所以安禄山就被这些为了自己利益的官员们频频上奏。安禄山身体里流着的是胡人骁勇的血液,加上又有将近20万的大军,安禄山怎么可能任由这些小人随意揉搓。 这样来看,安禄山的叛乱,一开始说不定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在众大臣的劝说下,唐玄宗难免会猜忌自己,可能就会落到和一样的下场。与其等到受尽猜忌被弄死还不如放手搏一搏,指不定江山就换了个人做了呢?再看看唐玄宗,之前他算是收拾了不少的节度使,安禄山也只是早晚而已,只是他还没来得及部署,安禄山自己就反了,算是给自己省了不少事,可也打得自己措手不及。
相关参考
安禄山本是营州地方的混血胡人,原名阿荦山。他的母亲是一个女巫,丈夫死后,她带着阿荦山嫁给了突厥人安延偃。适逢突厥部落衰败溃散,阿荦山就与安延偃哥哥的儿子安思顺逃到幽州,冒姓安氏,名叫禄山。还有一个混血
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安史之乱,这次战争的命名并不是用年号或者是地点,而是用叛乱者的姓氏。安史之乱发起的叛乱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用了安禄山的“安”和史思明的“史”来组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路线
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等人背叛唐朝以后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唐朝从此没落的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乱一直持续了八年左右的时间,唐朝衰落就是因为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太长,规模太大,不可避免的衰败下去,但是发动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
唐朝人物中文名:安禄山别名:阿荦山、轧荦山国籍:中国民族:粟特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出生地: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出生日期:703年(长安三年)正月初一逝世日期:757年(至德二载)正月初五职业:军阀、叛
唐代初年经过多年的边疆战争与经营之后,所采取的策略以“羁縻”为主,也就是依然任用各部族原来的首领,让他们实行自治管理。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并不保险稳固,已经被打败的东突厥死灰复燃又成为祸患,其他一些边境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唐朝取胜,但盛唐风光一去不回,社会民不聊生,经济遭到重大破坏。关于安禄山为什么发动安史之乱,有人讲矛头直指杨贵妃。 安史之乱伤亡人数 以前对于安史之乱的认识仅仅知道
导读: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作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能赢得的极大信任有他自身的性格和能力原因>也有当时他的处境比较巧妙满足玄宗要求的原因。>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
安禄山 安禄山这人也是可悲,权倾一时,有发动了安史之乱致使唐朝由盛转衰,但是最终却死在儿子手下。 安禄山之死,似乎没有什么疑团。多部正史记载:他当皇帝后眼瞎患疽,性情暴躁,经常打人,亲信严庄和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