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为什么安禄山、史思明会发动“安史之乱”?

Posted 节度使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为什么安禄山、史思明会发动“安史之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为什么安禄山、史思明会发动“安史之乱”?

唐代初年经过多年的边疆战争与经营之后,所采取的策略以“羁縻”为主,也就是依然任用各部族原来的首领,让他们实行自治管理。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并不保险稳固,已经被打败的东突厥死灰复燃又成为祸患,其他一些边境民族也多生事端。在这种边疆形势之下,唐朝政府为了守土保境与安民,不得不大量增加边防驻军,由此便形成了若干大军事区域建制,其长官称为“节度使”或“经略使”。到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边防上已经出现这样的十大“军区”:东北方为范阳(今北京地区)、平卢(今辽宁沈阳地区);北方为河东(今山西太原地区)、朔方(今宁夏灵武地区);西北方为安西(今新疆库车地区)、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地区);西方为河西(今甘肃武威地区)、陇右(今青海乐都地区);西南方为剑南(今四川成都地区);南方设岭南经略使(今广州地区)。这十个地区的节度使、经略使,本来只掌管军事事务,但由于当地往往形势复杂,所以后来又兼管财政与民政,这便导致边将权力过重的弊端。

安禄山(703—757)与史思明(703—761)都出生于营州柳城(今辽宁沈阳)地区,其血统为粟特胡人。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巫师,他从小与母亲在突厥部落长大,精通多种民族语言,最早还当过市场交易的中介人,从军之后因军功累积而升迁到平卢节度使,又兼领范阳、河东节度使等。因为其早年的特殊经历,再加上有勇有谋,使得他特别善于对上逢迎(他甚至曾多次故意制造边境事端,然后摆平,为自己邀功),从而得到玄宗的赏识与信任。根据统计数字,天宝元年(742)唐朝全国总兵力约为57万,其中边防兵力就有49万,身为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手上所掌握的便将近20万,而且军中多是骁勇善战、经验丰富的老兵。而当时唐朝中央已经完成兵制改革,造成将领与军队关系疏远,又因承平日久而荒于武备,导致整体战斗力大幅下降。最为严重的是,全国的精锐兵力基本都集中在边疆,内地脏腑空虚,守卫国都的兵力严重不足,业已形成中央难以制衡四方的危局。

此时的安禄山,其实还未决意谋反。按照一般的情理,既然他在地方上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无论是出于论功行赏,还是为了便于控制,都应当让他“出将入相”,进入中央政府担任核心大员。如此既能满足他膨胀的野心,也可以将他与其大本营的势力相隔离。但这时的继任宰相杨国忠却与安禄山极不相投(此前李林甫与安禄山起码还能保持一种政治伙伴的合作关系),他认为不能让粗鄙野蛮的外族将领进入中央政权,而安禄山对才能平庸不堪大用的杨国忠也十分不屑。李林甫刚去世,杨国忠便诬告安禄山谋反,后来又不断向皇帝告状,蓄意排挤他。此时玄宗昏庸、朝政混乱、内地空虚,再加上杨国忠咄咄逼人欲置人死地而后快,这些都成为安禄山谋反的诱因。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伪造诏书,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名义正式起兵,“安史之乱”就此爆发。

安禄山率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迅速渡过了黄河,兵锋直指东都洛阳,一个月内就将之攻克。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进而又欲西进关中长安。这时的形势是,叛军南下受阻,东出遭截,北方作为其大后方,正被平原郡太守颜真卿组织的有效反抗所牵制,李光弼也与之遥相呼应;因此,唐朝只要能够坚守潼关一线,对叛军将形成瓮中捉鳖之态。但是主张此战略的高仙芝先被宦官诬陷杀害,老将哥舒翰继而也遭杨国忠谗言,不得不放弃坚守的战略,被迫出潼关作战,结果20万大军一战即溃,潼关失守。玄宗连夜仓皇向四川方向出逃,安禄山叛军随即攻占长安。在叛乱的过程中,安禄山借助从其母处继承的巫觋传统,把自己打扮成粟特人大首领与祆教大祭司的模样,利用宗教信仰以争取粟特人等胡族的支持,使得这场事变不仅仅是地方对中央的叛乱,另外还蒙上了一层民族主义的色彩。此后,唐人的整体心理受到创伤而开始带有一些排斥外族的倾向,不能不说与安禄山等有关。而唐朝西北边军为了平乱撤回内地,造成边防空虚,又为后来吐蕃人乘虚而入创造了条件。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史思明有几个儿子

  史思明(703年-761年),宁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干。史思明是唐朝安史之乱的首领之一,他和安禄山一起发动了这场叛变。安史之乱使唐朝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一向繁盛的局面也逐渐消失。  史思明是突厥人

史思明有几个儿子?他的妻子是谁?

  史思明(703年-761年),宁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史思明是唐朝安史之乱的首领之一,他和安禄山一起发动了这场叛变。安史之乱使唐朝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一向繁盛的局面也逐渐消失。  史思明是突厥

史思明有几个儿子?他的妻子是谁?

史思明(703年-761年),宁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史思明是唐朝安史之乱的首领之一,他和安禄山一起发动了这场叛变。安史之乱使唐朝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一向繁盛的局面也逐渐消失。史思明是突厥人,会六

史思明有几个儿子?他的妻子是谁?

史思明(703年-761年),宁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史思明是唐朝安史之乱的首领之一,他和安禄山一起发动了这场叛变。安史之乱使唐朝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一向繁盛的局面也逐渐消失。史思明是突厥人,会六

史思明,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祸乱者之一,他有多大的本事

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祸乱者之一,他有多大的本事?史思明,可以说他是一个枭雄,也是一个奸雄。有人觉得安史之乱的头号罪臣是安禄山,但是第一责任人可以说是史思明。他比安禄山更狡猾,更会伪装,手段更毒辣,更残

安史之乱轶事:史思明曾因为一首诗擅杀大臣

史思明和安禄山是同乡,两人关系很好。安禄山反唐,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统领十三郡八万人马,势力强劲。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与大臣严庄、宦官李猪儿谋杀后,史思明一度归降唐朝。但是他反复无常,唐乾元二年(公

安史之乱祸首之一史思明是被儿子谋杀的吗?

...的职位是军阀、叛军的首领,他建立了燕国形成割据,是安史之乱祸首之一。史思明号称大圣燕王、燕帝,年号为应天、顺天。史思明是宁夷州人,原名叫阿史那,名崒干,因为有战功给,所以唐宣宗赐名为“思明”。史思明年...

安史之乱轶事:史思明曾因为一首诗擅杀大臣

史思明和安禄山是同乡,两人关系很好。安禄山反唐,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统领十三郡八万人马,势力强劲。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与大臣严庄、宦官李猪儿谋杀后,史思明一度归降唐朝。但是他反复无常,唐乾元二年(公

洛阳樱桃史思明,14 “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

14“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史思明《樱桃诗》唐代史思明和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死后,史思明自立为大燕皇帝,继续叛乱,并率军西征。攻占洛阳后,恰逢樱

安史之乱祸首之一的史思明称过帝吗?

史思明,703年出生于营州柳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史思明的样貌不扬,但是他懂六蕃语。他与安禄山为同乡人。史思明的职位是军阀、叛军的首领,他建立了燕国形成割据,是安史之乱祸首之一。史思明号称大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