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不断翻案的革命

Posted 詹姆斯

篇首语:知识是种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被不断翻案的革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被不断翻案的革命

  光荣革命至今仍然是中外史学家讨论的一个大事件,关于这一场革命的研究其实就是史学家不断的翻案,具体表现为,人们的一些理所当然的意见一再被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所推翻。本文的笔者就为读者梳理了历史上关于这场革命的一些研究问题和书籍,以供实学爱好者参考。   历史上有一场革命,是大家都颂扬、称赞,认为只带来了进步、建设与光明,而没有野蛮、流血和残酷,更没有破坏、混乱和倒退的;是大家都承认,它如此平和、美好、圆满,实在不应该和历史上其他那些充满斗争、杀戮、犹如天崩地裂的政治大转变相提并论的。不用说,这独一无二,简直不算是革命的革命,所指就是光荣革命,近代民主政治的开端。在一般人心目中,它的过程很简单:国王詹姆斯二世(JamesII,一六八五——一六八九年在位)企图以高压手段将罗马天主教强加于英国社会,信奉新教的民众和议员起而反抗,将他驱逐,迎奉荷兰的威廉三世 (WilliamⅢ,一六八九——一七○二年在位)登基,但得到他的承诺,君权必须和国会共同行使,由是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所以,这是一场不流血革命,在短短几个月内政权就和平地转移到新君和国会手中,民权、自由、宽容原则自此确立。它是以最小代价,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进步,是最高效率的政治变革。   一、里应外合的武装政变   但是,为什么英国这一次革命就如此完美和干净利落,就和日后其他革命完全不一样呢?是英国的民众和政治家特别有理性、智慧、远见,是英国的社会结构特别完善,它的政治传统特别优良吗?还是这个国家在文化或者法律上有什么秘密?抑或它是由因缘际会造成?这是个不能不追问的问题,否则在完美光洁的外衣包裹下,它就会从复杂的历史背景中被剥离出来,成为独特事件,从而失去在政治史上的意义。不过,要认真面对这问题,就不能够不探究一些细节,甚至关注英国以外的事情,例如,威廉三世到底是如何被“邀请”入主英国的。

  要了解这个过程并不困难,因为伊斯雷尔(Jonathan lsreal,1946-)的《荷兰共和国史》(The Dutch Republic;Its Rise,Greatness,and Fall 1477—1806Clarendon Press,1995)对此有详细论述。翻开这本逾千页的皇皇巨著就会知道,威廉三世其实是以倾国之力,调集两万大军,四百艘运输船只和五十三艘军舰,来横渡英伦海峡的——以船舶计算,那比百年前企图人侵英国的西班牙无畏舰队,足足有四倍之多!所以,与一般印象相反,威廉的“人主”绝非轻装简从、和气洋溢的“受邀’,而是自六百多年前诺曼人征服英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跨海入侵,是荷兰人以国家命运作为筹码的豪赌——西班牙君主腓力二世的豪赌惨败就是“覆舟之鉴”。既然如此,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荷兰人为何要孤注一掷,冒此奇险?为何实际出兵又并非在英国“七君子”密函要求援助的一六八八年六七月间,而选定于风高浪急的十一月?这是两个再自然不过的问题,而答案则是由英、法、荷三国错综复杂关系决定的:英国是新教国家,基本上亲近荷兰,在十六世纪它们就曾经联合对付西班牙,荷兰由是得以独立;然而,到了十七世纪,英国斯图亚特(Stuart)王朝历代君主则倾向罗马天主教,因此和法国关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荷兰在独立过程中发展成为新兴海上贸易强国,势力、财富于十七世纪中叶达到巅峰,这导致它和英法剧烈冲突,由是发生了一六五O至一六七O年的两场英荷海战,以及一六七二年的英法联合入侵,当时荷兰濒临亡国边缘,最后是靠打开海闸自淹国土,这才得以退敌救亡的。   十六年后即一六八八年,荷兰处境更加不妙:雄才大略的路易十四此时已经羽翼丰满,正在逐步实现主宰全欧洲的大计,法荷战争可谓一触即发;英国的詹姆斯公开信奉天主教,建立了强大海军和常备新式陆军,而且唯路易马首是瞻;至于荷兰各省(它们是高度独立的,全国议会必须得到省议会授权才能够采取行动)则意见分歧,莫衷一是。在此背景下,前面两个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释了。就荷兰全国而言,十六年前兵临城下的惨痛记忆犹新,亡国危机已再度出现,所以趁英国人一致反对詹姆斯的专权和“天主教化”政策,民情汹涌的时机,破釜沉舟,先发制人,以图打个翻身仗,那是果敢决断而非盲目冒险的行动。就威廉三世个人而言,他和英国王室关系极密切:本人是英王詹姆斯的外甥,夫人玛丽 (Mary stuart)则是詹姆斯的女儿,她在法理上有资格继承大统,而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首的“七君子”又致密函予他求助,这代表了教会、贵族和士绅的广泛支持,所以他可以说是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天与人归”时机。但即使如此,当年六七月间法军虎视眈眈于旁,本国各省议论纷纭于内,所以他仍然必须耐心等待。而最后决定大局的,却是路易选择在一六八八年九月加剧对荷兰的贸易战争,这激起了荷兰人的同仇敌忾,使威廉得以说服议会将他的大计付诸实施。同样关键的是,路易决意和德国诸邦开战,于九月底挥军进围莱茵心脏地区,这为荷兰解除了后顾之忧,短短一个月后威廉就断然率军渡海了。所以,威廉是通过处心积虑的部署,然后看准时机,以雷霆一击而成就大业的,他的“黄袍加身”绝非幸事。

  二、两百年来第一翻案文章   这些细节说明了一件事情:光荣革命不仅仅是英国内部的转变,而且和欧洲国际政治息息相关:没有决心打“翻身仗”的荷兰和威廉三世,没有失算的路易在无形中“配合”,都不会有这样一场革命。不过,国际形势导致了这场革命的形态和进程,它的基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无疑仍然是在国内。威廉有他的动机和实际考虑,那么他的对手詹姆斯又如何?他执意以高压手段推行“天主教化”政策,弄得众叛亲离,心中到底有何图谋、打算,抑或就只是固执、糊涂、一意孤行?他有众多谋臣,有法国的奥援,更建立了强大军队和舰队,怎么会两军尚未交锋就仓皇出奔,将王位拱手让予女儿和外甥?他失败的真正原因到底何在?一六八八至一六八九年这场革命所代表的,到底是宫廷和贵族间的“拨乱反正”,还是由政治、社会、宗教上的整体和深层冲突?   三百年来,这些问题已经有无数学者、史家讨论过了。他们大多数是将之作为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史的一部分来讨论,但以之作为主题来全面和深入研究的也代不乏人,其中十九世纪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四卷本《詹姆斯二世登基以来英国史》(The History of Englandfrom the Accession of James the Send)可谓奠基巨著,至于二十世纪特里维廉(Gee Macaulay Trevelyan)的《英国革命一六八八——一六八九》(English Revolution 1688—1689)和钟斯(J.R.Jones)的《英国的一六八八革命》(The Revolution of 1688 in England)则持相同论调:这几位英国史家基本上就是“光荣革命非革命”和“拨乱反正”说的创立者和宣扬者。特里维廉所谓“驱逐詹姆斯是革命行动,但除此之外这个奇特革命的精神正好和革命相反”,斯特拉卡(GeraldM.Strake)宣称“它(光荣革命)不是‘革命’,因为它带来了加强而并非推翻旧秩序的一套法律。在某种意义上,光荣革命阻止了真正的革命”是此论调的典型——光荣革命的平和、完美印象,就是由他们所塑造的。   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一面倒的和谐形象终于被打破了:在过去短短两年间,就涌现了三本有关光荣革命的专著,包括瓦伦斯(Edward Vallance)的《光荣革命:一六八八——不列颠为自由而战》(Glorious Revolution;1688一Britain’s Fight for Liberty)、哈理斯(Tim Harris)的《革命:不列颠王国的巨大危机,一六八五——一七二○》(Revolution:the Great Crisis of the British Monarchy l685——1720),以及耶鲁大学的平克斯(Steve Pincus)在去年出版的《一六八八:第一场现代革命》(1688:The First Modern Revolu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9),它们基于过去半个世纪的大量档案研究,各自展现了这个巨变更复杂和动态的不同面相。其中平克斯的新书更对两个世纪以来的史家共识树起了鲜明的反叛大纛:他石破天惊地宣称:“一六八八至一六八九年的革命是第—场现代革命,不仅因为它导致了英国国家与社会的蜕变,而且因为它和所有现代革命一样,是群众性的、暴力的、造成分裂的。……一六八八至一六八九年的革命并非像辉格建制派(whig establishment)史学所描述的那样,是贵族阶层间基于共识而没有血性的事件。”毫无疑问,这是激进的、毫无妥协的两百年来第一翻案文章,它至终是否能够为世人接受,接受到何等程度,自然尚在未知之数,但它将在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产生激烈争辩是必然的,它之大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西方近代史特别是现代革命的观念,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平克斯到底提出了些什么新观点,他的反叛又是在何处取得突破的呢?   三、詹姆斯要干什么?   平克斯所提出的众多新观念之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詹姆斯是意志坚决的改革家,而非愚昧自大的昏君。光荣革命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位新君以高压手段改造英国,企图使它成为中央集权的天主教社会,这是大家都承认,不可“翻案”的事实。但他为什么要甘冒英国政治与宗教传统以及民心士气之大不韪,如此之倒行逆施呢?平克斯否定了向来的看法,认为詹姆斯这样做绝非出于宗教狂热,更不是无目的与方针,昧于民心国情;正相反,他是一位有决心、有理想,有坚定意志的改革家,其现代化的典范正就是当时欧洲最强大、最先进、秩序井然的中央集权(乃至极权)国家,即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国,也就是说,他要“以法为师”。   这个“大改革”的观念有许多证据。首先,詹姆斯是有整体计划和实施步骤的,这包括他史无前例地建立常备军队、大事扩充舰队,以及不顾反对,以强力改造英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包括其宗教、大学和司法体制乃至议会,务使它们直接听命于国王。其次,他这“一面倒”政策得到了路易十四全力支持:不但由于得到法国补助(这其实在他的父王查理二世时期就已经开始)他能够绕过国会的掣肘实行整军经武,而且他的核心“执政团队”主要就是和法国关系密切的会士,他们无论在罗马抑或在英国天主教徒当中都不受欢迎。第三,法国和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神圣罗马皇帝乃至罗马教廷都积怨甚深,而詹姆斯则始终站在法国一边;更有甚者,在光荣革命前后,英国天主教徒整体上并不支持詹姆斯,甚至,在革命之后很长时期,英国国内图谋复辟的所谓“詹姆斯派”(Jabites)也大多来自英格兰教徒(Anglicans)中的保守派,而非天主教徒。因此,平克斯再三强调,光荣革命的焦点绝非宗教冲突:詹姆斯的独裁和天主教情结都只不过是效法路易十四(路易在一六八五年废除已经有将近百年历史的“南特诏令”[Edict of Nantes],不再容忍国内新教徒,这是他政策上一个关键性的转变)的方针而已,由此引起宗教冲突是连带性的,而非根本性问题。他更认为,詹姆斯这个“法国一天主教”现代化模式虽然失败,虽然被后来发生的革命所压倒,但并非不切实际,或者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相关参考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是给统治者杀人做辩护

本文摘自《历史:何以至此》,雷颐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年初,史学界、文学界突然掀起了一股沸沸扬扬的为“曹操翻案”之风,在历经“思想改造”、“反右”、“拔白旗”、“史学革命”、“批判帝王将相”等

毛泽东毛主席为何要替曹操翻案

曹操是本人打小就喜爱的历史人物,对刘备向来嗤之以鼻,不为别的,刘备伪君子也!曹操才是真男儿,说起三国另外还有个吕布不得不提,此人也是个热血男儿,也是个率性之人,可惜被伪君子刘备害了,这个话题扯远了不能

历史革命电视剧

1.红色革命题材的电视剧有哪些近几年都是人们缅怀历史的纪念,电视剧的拍摄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制作的效果也在不断变好,内容也在不断的靠近历史,红色题材电影层出不穷,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恰同学少年》《

乾隆帝为多尔衮翻案,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导语: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帝做出一惊人举动——为多尔衮翻案。乾隆帝下令,追复多尔衮为睿亲王,为其修复坟墓,将其补入《玉牒》,纳入宗籍。乾隆帝这一系列行动使得朝野上下为之震惊,为何他要为多尔衮翻案呢?

为385年前的“女巫”翻案

凯瑟琳娜・赫纳特在今年6月终于等来了无罪的判决。尽管这个结果未免来得太晚,距离她被以“施黑魔法的女巫”的罪名处以死刑,已经过去了整整385年。  赫纳特是德国科隆的一名贵族女性。她继承了父亲“邮政局长

为385年前的女巫翻案

凯瑟琳娜・赫纳特在今年6月终于等来了无罪的判决。尽管这个结果未免来得太晚,距离她被以“施黑魔法的女巫”的罪名处以死刑,已经过去了整整385年。赫纳特是德国科隆的一名贵族女性。她继承了父亲“邮政局长”的

胡耀邦顶住压力为习仲勋、彭德怀翻案

习仲勋、齐心夫妇和儿女们在一起(资料图)本文摘自《历史的见证:“文革”的终结》,薛庆超著,九州出版社,2011.4彭德怀在“软禁”中写下了一批回忆资料,交给侄女彭梅魁保存。他坚信:“历史是最无情的,也

杜牧的又一首 ”翻案诗”,这一次,主人公不是周瑜,不是项羽

今天接着读杜牧的诗。杜牧的诗,除了满满的风流韵致之外,总也还夹着铮铮的剑气,所以我们说他是「”剑胆琴心”,是书剑风流的真名士。一、弟弟的眼病我们知道,杜牧有一个从小相依为命的弟弟叫杜顗,很可能是小时候

朱见深为何要给朱祁钰、于谦翻案,其实朱祁镇早就布了一个局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获得皇位以后,对朱祁钰和于谦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他下诏指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废了朱祁钰的帝号,又给了他一个「”郕戾王”的恶谥,还不准

明代的成化帝朱见深为什么要肯定朱祁钰和于谦,为了他们翻案了

让明朝陷入动荡并几近于倾覆的“土木堡之变”一直没人买单,一直到了“夺门之变”之后才由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买单。土木堡之变是谁之过呢?毋庸置疑是明英宗朱祁镇的过错。虽说王振有所谓的“欺君之罪”,明英宗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