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理财能臣桑弘羊之死 探索
篇首语: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武帝的理财能臣桑弘羊之死 探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汉武帝的理财能臣桑弘羊之死 探索
在写过几篇关于汉武帝时代颁行的与民争利的经济政策的文章后,不断有网友问:你读过《盐铁论》吗?你知道桑弘羊之问吗?没有这些与民争利的经济政策,我们拿什么来“爱国”?于是,我不得不写作这篇《桑弘羊之死》。在帝制时代的中国,没有国家的概念,或者说:朕即国家,天下即朕。所谓“爱国”,爱的即是皇帝和朝廷。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满足皇帝和朝廷一切欲望所需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今天的我们早已经明白,国家不等同于皇帝,不等同于某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如果我们把“朕即国家,天下即朕”中的“朕”换作“人民”,那么“人民即国家,天下即人民”;如果我们对个体生命本身抱有最基本的尊重和怜悯,再来看困扰中国两千多年的“桑弘羊之问”,会发现,这原本是个伪命题。
公元前81年,即汉昭帝始元六年2月,汉王朝召开了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会议——盐铁会议。《汉书.昭帝纪》这样记录:“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议罢盐铁榷酤。”
中国历史上的盐铁专营始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这一年,汉武帝下令将全国各地的煮盐、冶铁全部收归政府管理,收入用以补充赋税。到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又在全国推行均输、平准法。所谓均输,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统购统销;平准,则相当于物价管制。均输和平准法的实行,在汉王朝建立起了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营商业网络。
汉武帝为政的54年,是一个对外战争异常频繁的时代,史载有用兵的年份就有三十多年。规模浩大的对外战争将汉初七十年所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消耗一空。为了继续打仗,汉武帝必须想方设法将民间的财富收归己有。于是,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聚敛之臣”,桑弘羊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
在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时,桑弘羊即参与了政策的制定;颁布平准均输法时,桑弘羊已是大农丞(财政部长助理);到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被汉武帝擢升为治粟都尉,并代理大农令(财政部长),从此,掌管汉王朝的财政长达23年。
昭帝时期,霍光辅政,召开盐铁会议。这是一次关于国计民生的大辩论,就应不应该继续施行汉武帝时代的盐铁专营,桑弘羊可谓舌战群儒。
面对儒生们的咄咄逼人,桑弘羊最后抛出了一个困扰中国的千古难题,即所谓桑弘羊之问——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来?国家的财政收入又从哪里得?
所以,汉武帝执政后半段的汉王朝,是一个除了权贵阶层之外,整个社会共同贫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极其孱弱,完全无法抵御任何自然灾害的出现。从公元前115年开始,到汉武帝去世,由于水灾、旱灾、蝗灾的轮番袭击,《汉书》中人民因为各种灾害而大量死亡,甚至“人相食”的记录,不绝如缕。
再回到桑弘羊困扰中国的千古之问上。其实,我们不妨先问另一个问题:汉武帝执政后半段,导致这一系列与民争利的经济政策出台的前提——北击匈奴的连年战争,是否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否都是有必要的?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领5万精骑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使得匈奴十余年再无南下之力。这一年,汉武帝38岁。以后,直到70岁去世,他从未停止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但这些战争,汉军不是无功而返,就是大败而归,从未尝胜迹。导致匈奴单于在公元前89年甚至给汉武帝写了一封极其傲慢的信,开列了一份昂贵的清单,以承诺恢复和汉王朝的和亲关系。
如果是共赴国难,以举国之力支持国家抵御外敌固然无可厚非。但公元前119年之后的汉王朝显然不是这样,它更像是一部将全体国民、整个国家强行捆绑,却毫无制动机制的战车。
盐铁会议之后的第二年,桑弘羊便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霍光以谋反的罪名诛杀。
桑弘羊虽然死了,但他的经济政策却顽强地活了下去。盐铁会议之后,盐铁官营并未取消,仅仅废黜了酒的官营。汉元帝时,曾罢盐铁官,但仅仅三年就恢复。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其实比桑弘羊之问更需要我们解答的问题,也许是:在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之后,我们拿什么来约束这台机器的驾驭者——皇帝,让他所作所为真正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而非出于一己之欲而为所欲为?
这个问题,儒家给不出答案,两千年的帝制中国也终究没能找出答案。
完成了一场经济改革 汉帝国首席理财专家桑弘羊
中国数千年历史,辉煌灿烂、气势如虹的时代当属汉唐两朝,作为雄踞东方的农业帝国,即使国君有天纵之才,没有一个好的经国济世之才做助手也总是事倍功半。一代雄主汉武帝,开疆拓土逐匈奴于漠北,青史留名的功绩,没有强大国力的支撑是绝对办不到的。
当时汉帝国的国力,除了文景两帝苦心经营之外,最关键的是还有一位理财能手,他就是桑弘羊,一个尚未被深度挖掘的伟大历史人物。
汉武帝治下的汉帝国,早已没有了汉初捉襟见肘的尴尬,它强大富裕,军队连续击溃匈奴,取得一场又一场的军事胜利,帝国疆域也在不断的西扩,延伸至西域,一个恢宏大帝国在冉冉升起。就是这么一个时代,光鲜背后也有隐忧,国库随着战事的持续,逐渐亏空。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帝国的经营奇才桑弘羊的机遇来了,他出身于商业氛围浓厚的洛阳,自小因“精于心算”而蜚声乡里,加上长期陪武帝伴读,于是他就成了一位既有能力又有关系的人物。
由这种人物来完成一场空前的经济改革可谓是选对人了。桑弘羊也不负武帝的新任与期望,他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经济财政的措施,主要有,征收财产税,即算缗告缗;扩大公田数量,出租给农民并收税,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屯边移民,将民众前往汉帝国新占领的土地上耕种,这个措施极有助于安置流民、稳定边疆、降低军费;推行五铢钱,打击私铸行为;盐铁收归官营等。汉帝国通过这些改革,国力进一步提升,中央政府财力增强,对外有了打击匈奴的实力,对内则削弱诸侯国实力,使其不能再与中央对抗
这些措施中的一些,很有启发意义。比如,改革货币,力推五铢钱,打击私铸行为,从汉武帝开始五铢钱历经魏晋南北朝战乱一直沿用到隋朝初期,其信用可见一斑。盐铁收归官营,实行标准化生产,降低了成本,但是由于官营,也出现了质量下降的现象。创立平准机构,通过政府买入或卖出农作物,来影响其市场价格,从而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这些现象或手法,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仍能够切身体会到。
除了这些大的改革,桑弘羊作为农业时代的人,却提出了“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的工商富国思想,这不得不说极具眼光与胆识。
不过,如此有才的一位能臣,最终仍逃不过悲剧的结局。武帝之后,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的桑弘羊与另一位托孤重臣霍光在一些问题上意见不一,最终因“燕王之变”被霍光所杀。
纵观桑弘羊一生,其从政逾六十载,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采取的经济措施,对后世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关参考
中国数千年历史,辉煌灿烂、气势如虹的时代当属汉唐两朝,作为雄踞东方的农业帝国,即使国君有天纵之才,没有一个好的经国济世之才做助手也总是事倍功半。一代雄主汉武帝,开疆拓土逐匈奴于漠北,青史留名的功绩,没
中国数千年历史,辉煌灿烂、气势如虹的时代当属汉唐两朝,作为雄踞东方的农业帝国,即使国君有天纵之才,没有一个好的经国济世之才做助手也总是事倍功半。一代雄主汉武帝,开疆拓土逐匈奴于漠北,青史留名的功绩,没
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是大不如前,汉武帝把他爸爸和爷爷积攒下来的国库都搬空了,就是为了打仗。因为国库空虚,他不得不重视财政收入这一块,所以理财达人桑弘羊就进入了汉武帝的视野,受到重用。 桑弘羊到
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是大不如前,汉武帝把他爸爸和爷爷积攒下来的国库都搬空了,就是为了打仗。因为国库空虚,他不得不重视财政收入这一块,所以理财达人桑弘羊就进入了汉武帝的视野,受到重用。 桑弘羊到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代宗得了重病,下诏让太子适处理政事。下诏的当晚,代宗就去世了,留下遗诏让皇太子灵前即位,又让郭子仪负责自己的治丧事宜。代宗在位总共十七年,改年号三次,享年五十三岁。太子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代宗得了重病,下诏让太子适处理政事。下诏的当晚,代宗就去世了,留下遗诏让皇太子灵前即位,又让郭子仪负责自己的治丧事宜。代宗在位总共十七年,改年号三次,享年五十三岁。太子
阎敬铭是晚清政坛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为官清廉且善于理财,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其名气可以于西汉时期的桑弘羊并称,时人还称他是“救时宰相”。>>尽管阎敬铭官做的很大,可人却长得很丑。他未中进士
简介:(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出生于洛阳,父亲为当地商人。时期的政治人物,专长为财政。桑弘羊13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
汉武帝时的「桑弘羊」是一个什么人物?他对武帝有什么贡献?他的出身背景又是如何呢?桑弘羊生卒年:西元前152年~前80年出生地:洛阳 职务:大农丞特长:经济、商业 历史评价:为汉武帝
汉武帝时的「桑弘羊」是一个什么人物?他对武帝有什么贡献?他的出身背景又是如何呢?桑弘羊生卒年:西元前152年~前80年出生地:洛阳 职务:大农丞特长:经济、商业 历史评价:为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