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 战和不定自相残杀的大沽、天津之战
Posted
篇首语: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战争 战和不定自相残杀的大沽、天津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战争 战和不定自相残杀的大沽、天津之战
战和不定自相残杀的大沽、天津之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在中国北方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五月中旬,联军军舰集结于大沽口外,拟夺取大沽炮台,控制天津的出海口。大沽口南北两岸炮台安炮近 180门,驻有清军 2000余人。十九日,联军派陆战队 900余人在塘沽登陆,同时派舰 10艘驶入海河,对大沽炮台形成夹击之势。次日,联军限令清军交出炮台,遭严词拒绝。二十一日,联军水陆发起攻击,经 6小时激战,伤敌舰 7艘,毙伤敌近 300人,清军阵亡七八百人,各炮台相继失守,余部撤往新城。联军占领大沽,迅速增援天津。二十五日,清廷对各国宣战。驻天津清军及义和团议定兵分三路从三面进攻紫竹林租界:提督马玉昆率武卫左军会同义和团曹福田部从北面进攻;罗荣光率淮军、何永盛率练军会同义和团张德成部从西面进攻;聂士成率武卫前军从南面进攻。各路都有进展,北路在东机器局重创联军并一度攻占老龙头火车站;西路一度冲入租界;南路曾攻占跑马场、八里台、大营门等地,后遭联军反击,聂士成不幸牺牲。清军和义和团三面进攻虽使敌处于“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疲惫已极”的狼狈处境,但由于清军未能切断大沽至天津的交通线,联军仍可得到大沽的不断补充,形势对清军和义和团愈来愈不利。这时,清廷由主战转为主和,并下令屠杀义和团,使战局急转直下。在租界内联军已增至 17000余人,遂决定转守为攻。六月十七日,联军 7000余人兵分两路进攻天津城。直隶总督裕禄等率清军 2万多人撤往北仓(今天津西北)、杨村一带设防。十八日,天津失陷。
相关参考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仅用两个小时就攻陷了大沽口炮台,登陆天津,直逼北京,迫使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皇帝对于大沽口炮台如此迅速地沦陷,把握京津咽喉要地却没有发挥作用极为震惊,他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仅用两个小时就攻陷了大沽口炮台,登陆天津,直逼北京,迫使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咸丰皇帝对于大沽口炮台如此迅速地沦陷,把握京津咽喉要地却没有发挥作用极为震惊,他
·在海光寺签订中英《天津条约》自左至右坐者:花沙纳、额尔金、桂良、西马縻各里(英军司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进行了3次大沽口之战。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始于英国借故进攻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最值得纪念的战斗。咸丰八年六月(1858年7月),为了加强天津至海口的战备,清政府派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率师督办海口防务,派礼部尚书瑞麟为直隶总督,协同重修大沽炮
1859年6月25日下午,渤海湾上硝烟弥漫。英法联军为“进京换约”,即到北京互换一年前签订的《天津条约》,第二次进攻大沽口(第一次是在1858年5月20日)。由于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早已做好周密的防御准备
利用地形伏击歼敌的好水川之战 延州之战后,夏景宗元昊乘宋廷攻守不定之机攻宋。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二月,元昊率军10万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英、法公使为换约再度率舰队至大沽口,无理拒不按清政府所安排的路线进京,并悍然向大沽口发起攻击,结
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沙皇俄国为了推行“黄俄罗斯”计划,一面参加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北京,一面征
中国近代史·历史名词·《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美、英、法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进犯天津,扬言进攻北京。29日清政府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始于咸丰九年十月(1859年11月),英法政府为了对第二次进攻大沽口的惨败进行报复,分别再次任命额尔金、葛罗为驻华公使,征调大批舰艇,组成新的英、法联军,由英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