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读书人若不参加科举考试,会有哪些人生选择呢

Posted 科举

篇首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的读书人若不参加科举考试,会有哪些人生选择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的读书人若不参加科举考试,会有哪些人生选择呢

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这使得无数的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读书,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社会上也形成了尊重读书人的文化氛围。 为了改变自己、改变家族的命运,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读书,希望取得功名。但是,对于一些读书人,如果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们的人生还会有哪些选择呢? 一、郁郁寡欢。 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叫做李贺,特别有才华,据说在七岁的时候,就文名远播,这使得当时的文坛盟主韩愈,还亲自去拜访他。也许他太过耀眼,引起了别人的妒忌,于是这些人便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李贺踏入仕途。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因为「 ”晋肃”和「 ”进士”谐音,有些人便说李贺应该遵从避讳,不应该参加科举考试。无奈的李贺,只能把满腔的抱负和不满写进诗文里,最后呕心沥血,郁郁寡欢,二十七岁就早早的去世了。 二、当幕僚。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读书人参加科举,有一方面是希望以后可以实现心中抱负。可是,如果和皇帝无缘,那么成为地方大员的幕僚也是很不错的。幕僚,一般属于文官,负责出谋划策。众所周知,唐伯虎特别有才华,可是自己却稀里糊涂的卷入了一场科举舞弊案,最后处理的结果是永远不准参加科举考试。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打击几乎是致命的。没有了仕途,那么一辈子很难翻身。所以,回到苏州后的唐伯虎受尽白眼,他自己也整天借酒浇愁。后来,他收到了宁王的邀请,出任幕僚,想想这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唐伯虎欣然赴约。 明朝还有一位特别著名的幕僚,叫做徐渭。徐渭也特别的有才华,诗、书、画、兵法等样样精通。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参加科举却屡屡碰壁。后来,直浙总督胡宗宪仰慕徐渭的才华,便邀请他入幕府做书记。而徐渭也果然不负众望,在抗倭战争中屡屡献计,为明朝的抗倭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上,还有一位特别著名的幕僚,便是李白。李白,一生是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凭借自身过硬的才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但是,很快又「 ”赐金放还”了。后来,爆发了「 ”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唐肃宗登基,而永王粼在南方拥兵自重。此时的李白,正不得志。后来,受永王邀请,出为幕僚。但是,很不幸永王粼在当时被看做谋反,而李白也受到了牵连。 三、卖字画为生 读书人是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而为了谋生,他们不得不发挥自己的特长,那就是卖字画为生。像明朝的唐伯虎,虽然被宁王邀请为幕僚,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宁王想造反的秘密。为了活命,他很快的就离开了宁王。后来他就在苏州街头卖字画为生。其实不仅唐伯虎,清朝的扬州八怪也大多靠卖字画为生。 除了卖字画,也有些读书人会给别人写写墓志铭、写信或者写春联赚点钱。毕竟,古时候的文盲特别多,和文化沾边的事情,很多都需要找读书人代劳。像武则天时期的李邕,就通过给别人写墓志铭挣了不少钱。但是,也会有一些自命清高的文人,不屑于从事此工作。因为出的起钱的多是富翁,但是文化水平一般都不怎么样,所以有的文人宁愿穷点,也不愿意卑躬屈膝。 四、教书先生。 一般比较富裕的家庭,都会让孩子读书学习。他们会把孩子送进私塾,或者直接把老师请到自己家里,给自家孩子或者同宗族的孩子上课。这些教书先生多是由放弃科举或者还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来担当。像《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在还没有考上进士之前就在林府,教林黛玉读书。 虽然,教师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但是很多读书人是不屑于此的。因为在有些人眼里,读书先生可能就是「 ”孩子王”,会被看不起的。郑板桥在其《教馆诗》中写道:「 ”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 五、做医生。 宋朝的范仲淹有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很多都是希望济世救人的。而成为医生,就可以救死扶伤。中国医药类的书籍又种类繁多,读书人有一定的文化红底,看起来并不是很困难。事实上,有很多读书人,在考科举读书的时候,把医药类的一些书籍当做闲书来看。而放弃科举立志做一名医生最著名的还是明朝的李时珍了吧。 六、著书立说。 孔子讲:立德、立言、立功。这甚至是读书人一生的追求。而参加科举求取功名,是实现建功立业的第一步。可是,也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很难考上。于是,他们退而求其次,会把自己一生的才学、抱负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流传下来。像吴承恩著《西游记》,蒲松龄著《聊斋志异》等等。像元朝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开科举,很多读书人无奈只好生活在勾栏附近,为演出提供剧本。 七、商人。 明朝的时候,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这时候,商业逐渐兴盛起来,也会有一些读书人,放弃科举,而去做商人。像著名的徽商,就经营文房四宝等产品,他们「 ”贾服而儒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儒商”。 学而优则仕,对于读书人来说,参加科举是最优选择。如果因为一些原因不能继续参加科举,那么,之前所学习的儒家经典也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文:墨羽翩翩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参考

蒲松龄屡考屡败之谜,参加科举考试44年,为何连个举人也没考中

古代科举考试是王朝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使到了清朝,虽然有世袭或者捐官之说,但科举考试依旧是天下读书人成就自己的唯一出路。清朝的科举制度延用明朝,而明朝的科举制度是在宋朝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此时科举

你不要再来参加考试了

​在封建社会,从隋唐开始,统治者实行科举取士。何为科举取士呢?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1,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2,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3,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4

为保障科举公平而设的制度,为何会取消

不管在什么时候,读书都是最好的一种出路,特别是在古代的时候,学子要想出人头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之久,为各朝各代挑选出了数不尽的人才。而随着时代的迁移,科举制度也越来

秦桧后人参加科举考试,仅用“七个字”就打动了皇帝,被钦点为状元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对出身和家庭背景非常的看重,如果祖上有造反者或奸臣,就会直接被pass掉,更不可能有机会蟾宫折桂,成为当科长元。但有一位奇才,他是南宋奸臣秦桧的后代,在会试的过程中,因先祖秦桧的影

左宗棠参加秀才考试与读书生涯

道光六年,左宗棠十五岁,起头列入孺子试。孺子试是清代科举测验的第一步,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此处只讲左宗棠,不睁开来说)。县试清代一样在二月份举办。左宗棠当于此年列入完县试并顺利

古代科举考试时,作弊方法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现代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都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而有考试,就有人想作弊。为了让现代考试变得公平公正,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法律法规,也完善了监考制度,防止作弊。而古代的科举,对许多读书人来说,都是改变命

真乃千古绝对

对于古人来说,如果想要成功,实现光宗耀祖的愿望,除了努力读书之外,几乎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古代的读书人,不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科举考试的书籍,平时还要研究一下诗词歌赋,对联也要

古代考试如何防止考生作弊?这一作弊法曾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古代宋朝以后,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改变家族命运基本上都会选择科举这条路。不过当时科举的录取率非常低,只在3%~10%之间,也就是说最少会有90%的人无功而返。而且科举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如果三次都

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古代读书人的科举之路要一步步来

原标题: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古代读书人的科举之路要一步步来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