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时期,大唐朝廷为什么频繁在长安和洛阳来回迁移

Posted 朝廷

篇首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高宗时期,大唐朝廷为什么频繁在长安和洛阳来回迁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高宗时期,大唐朝廷为什么频繁在长安和洛阳来回迁移

长安和洛阳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长安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这里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东面有崤山纵列,西面有汧山、陇山相接。从地理位置上看,长安及其所在的关中平原就是一个被天然屏障包裹着的巨型堡垒,拥有极佳的战略优势,古代多个王朝选择定都于此,也都是基于这个原因。 与长安相比,洛阳的战略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不过,洛阳周围遍布着复杂的河渠网络,而且它还处于大运河的枢纽位置,交通条件极为便利。无论是接收南方输送的粮食谷物,还是通过河道向北方运送军队,洛阳都远比长安经济、高效。 由于长安和洛阳都具备各自的优势,所以古代那些王朝经常为了到底是定都在哪座城市而感到纠结。 唐朝建立后,太祖李渊考虑到当时天下尚未统一,出于战略安全考虑,他选择将都城定在长安。到了唐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长安和洛阳都已经发展成为当时的超大型城市了。 显庆二年(657年),在皇后武则天的主张下,洛阳被提升为大唐帝国的东都,朝廷的每个部门都在洛阳设有分支机构。在此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大唐朝廷频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迁移,每次迁移不仅耗资巨大,而且造成了很大的混乱。那么问题来了,唐高宗这样频繁来回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种观点认为,长安是西北贵族集团的政治中心,而皇后武则天的主要支持者都来自东部。当时武则天对朝廷的掌控力已超过了皇帝李治,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武则天势必要进一步削弱西北贵族集团,而加强东部集团的实力。迁都洛阳就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 第二种观点认为,长安虽地处关中平原产粮区,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增,长安城已无力供养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了。如果要从外地向长安输送粮食,又会因交通不便而产生巨额的运输费用。反之,洛阳由于交通便利,解决大规模人口的粮食问题就要容易很多。如果仅从经济利益上考虑,洛阳显然比长安更适合作为首都。 第三种观点认为,武则天极为迷信,她早年为巩固自己的皇后之位,曾用极残忍的手段杀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她就时常认为自己在长安的皇宫中看到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鬼魂。因此她认为在长安生活是一种煎熬,只有将朝廷迁移到洛阳后,她才会感到如释重负。 上述三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才是大唐朝廷频繁迁移的真正目的呢?夜读史书认为应该是三者兼而有之。无论是站在加强自身实力的角度,还是站在经济利益的角度,将朝廷搬迁至洛阳都对武则天的统治更为有利。而武则天对迷信和宗教的极度沉迷也是促成她频繁来回搬迁的主要目的之一,毕竟她在长安沾染了太多的血案,自然害怕冥冥之中遭到报复。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下令将洛阳的名称由「 ”东都”改为「 ”神都”。之后在武则天的执政岁月里,神都洛阳就一直成为了帝国的政治中心。 参考文献:《隋唐史》、《资治通鉴》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被儿子光芒掩盖的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他的功绩可不比李世民低

唐高宗李渊生于566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出生于北周的贵族家庭,是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开国皇帝的后裔,身份十分的显赫,因此从小李渊受到教育的等级也是非常的高,李渊的祖父和父亲当时都在北周的朝廷中身居要职,

历史人物 唐高祖李渊简介 唐朝开国皇帝,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的简介:(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是中国的。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庙号高

唐朝历史 武则天是促大唐皇帝李治死亡的幕后黑手吗

就在高宗日渐病重的时刻,武则天忽然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请求高宗带领文武百官东幸洛阳。理由是:到洛阳附近的嵩山举行封禅大典,祈求上苍保佑大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然最重要的,是保佑皇上龙体康健、长

建安七子

  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的长史。汉献帝迁都长安后,王粲也迁移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对王粲的才华感到惊异,极为赏识。  王粲17岁时,就被司徒所征召,朝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因为

王莽为何要弃长安而迁都于洛阳

王莽画像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但此时的长安地区已然矛盾重重。各种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主要集中在土地上,这种社会现状,使王莽萌生了将国都迁往洛阳的想法。洛阳都城的地位与名号也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此时的洛阳被明

历史秘闻 ”中国进士第一村”,从宋到清出了76位进士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经济中心,有一个自北向南迁移的过程。秦汉时期,中原的长安、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而江南、川蜀虽然地域广袤,但许多地方还是蛮荒之地。到了魏晋时期,五胡乱华,衣

唐朝高骈,一朝名将却没有个完整的结局

公元887年,跟着部将毕师铎等人的兵变,谁人曾经绚烂半生,对大唐有定鼎之功,后半生却因为面临黄巢草军而龟缩不出,让其自在渡江,导致洛阳、长安两京失守,且之后更是对朝廷之命阳奉阴违,有割据东南之重大嫌疑

唐朝高骈,一朝名将却没有个完整的结局

公元887年,跟着部将毕师铎等人的兵变,谁人曾经绚烂半生,对大唐有定鼎之功,后半生却因为面临黄巢草军而龟缩不出,让其自在渡江,导致洛阳、长安两京失守,且之后更是对朝廷之命阳奉阴违,有割据东南之重大嫌疑

宋朝历史 唐朝和宋朝的的都城到底是哪里?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通俗地讲,唐朝初期西安为首都,洛阳为陪都;西安为政治中心,

大唐帝国之殇,安史之乱之后吐蕃三次进攻长安和一次攻陷长安

安史之乱期间(公元755年—763年),唐朝与吐蕃的军事斗争形势风云突变。唐玄宗后期,为了对抗吐蕃、控制西域,唐朝的重兵主要部署在西北地区。安史之乱起于中原,西北唐军全部东调出关,平定叛军。吐蕃乘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