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为何要弃长安而迁都于洛阳

Posted 京畿

篇首语: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王莽为何要弃长安而迁都于洛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莽为何要弃长安而迁都于洛阳

王莽画像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但此时的长安地区已然矛盾重重。各种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主要集中在土地上,这种社会现状,使王莽萌生了将国都迁往洛阳的想法。洛阳都城的地位与名号也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此时的洛阳被明确称之为东都。王莽本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初始元年,作为外戚的王莽废掉孺子婴,伺机篡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于始建国元年,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改制,主要是针对汉家的各种制度予以大规模的变革。其托古改制的内容涉及范围相当广泛,覆蓋了包括官职、地名、币制、商业等各方面内容。 其中一项特别重要的措施,就是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并有意将此立为国都。他首先确定了洛阳在全国的经济中也地位,他下达了在长安及其五都设立五均宫的诏令。五都均在关中以外的地区,即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接着,据《汉书.王莽传》载:王莽下诏曰:「 ”昔周二后受命,故有东都、西都之居。予之受命,盖亦如之。其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常安为新室西都。邦畿连体,各有采任。”由此可知,洛阳在地位上获得了与长安相同的待遇,且获得了「 ”东都”的名号。王莽托古改制,欲依照西周时期的制度,在洛阳营建东都,与西都长安形成东西两都之势。那么王莽为何要弃长安而迁都于洛阳呢? 王莽洞:相传为王莽藏金之穴 一、定都形势发生改变 新莽时的定都形势较汉初相比,已发生较大的改变。楚汉战争后,刘邦取得了天下的实际领导权,随即称帝于鄗,后在大臣的力荐下定都于洛阳。但戍卒娄敬却依当时的军事形势,力劝刘邦定都关中。类敬此番力劝刘邦迁都关中,是有其充分的理由的,主要体现在形势上,「 ”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这些史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关中之地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土地肥美、资源丰富,是建立都城所不得不依靠的经济条件;第二方面说明,关中形胜,在地理上有险可据,如果真的发生叛乱,依靠险要的地势是完全可平叛的。 汉初,刘邦的本意是将定都于洛阳,后在娄敬的建议下决定迁都于关中,这在统治集团内部产生了比较大的分歧。因为队伍内部的骨干成员都是早期跟随刘邦起义的关东人。所从汉初定都洛阳也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将都城定在距离自己家乡较近的地方,长久的征战促使兵将思乡情日重,夺取天下后迫切期望回乡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项羽也曾在统治关中后定都于离自己家乡的较近的彭城,《汉书.项籍传》中就记载有项羽「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想法,可见,秦汉之际的地域观念极重。而史料记载,刘邦「 ”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最后,在张良遏关中以治关东的战略决策下,刘邦最终迁都长安。 汉长安城遗址 到武帝时期,经济的巨大发展为对外战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规模的对匈战争使得匈奴来犯的状况逐渐销匿,大大缓解了边疆的威胁。经过昭宣两帝的继续经营,匈奴终于降服,西域数十国也都纷纷前来称臣纳贡。一直到西汉末年,西北的边境地区数十年来都未曾发生过大的战争,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着,牛马布满了山野。这种景象,充分地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对匈战争的胜利对西汉王朝的稳定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一胜利的取得显然与国都长安位于西北,统治者重视经营西北,也便于经营西北有关。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都未曾发生过大的转变。可见,到王莽迁都时期,汉初极为重视的军事地理环境己非主要的考虑因素了。 二、京畿地区人口压力过大 定都长安后,刘邦听取娄敬的建议将关东豪族迁到关中长安附近的陵县定居,这样一来,不仅减小了关东势力对长安的威胁,同时可以有效的抵御匈奴的侵扰,可见,这项政策的实施在当时是非常正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豪族的陆续迁入,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的矛盾就随之日益地凸显出来了。《盐铁论.园池》载,「 ”三辅迫近于山、河,地狭人众,四方并凑,粟米薪菜,不能相赡。”由此可见,人日数量的激增,已经给都城附近的京畿地区造成了巨大压力,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汉魏洛阳故城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粮食的供给问题日益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长安作为国都,人日众多,粮食的需求量大,靠本地自给自足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所以需要漕运关东的粮食来补充长安粮食短缺的问题。但漕运中的损失是非常之大的,造成了许多的浪费。武帝时期,这种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为了改善送种现状,武帝下令在关中修建了许多诸如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等大型的水利灌溉王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大型的水利工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从西汉诸朝来看,只有武帝时期所建立起的强大集权王朝具备这些条件。 到了西汉后期,京畿地区的人口增长并无减弱的趋势,反而朝着更大的规模去发展。据史学家研究,平始二年,在一千余平方公里的京畿地区的总人口就达到了一百多万,可见人口密度是非常大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京畿地区人曰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社会的俗尚奢靡,同时造成了社会上治安的严重混乱。西汉中前期,京畿地区达到了十分富庶的程度,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各色人等形形色色汇聚于长安,对社会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可见,人口过多已成为引发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这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新莽时期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而此时盘踞在东方的诸侯国,其对朝廷形成割据的势为已基本不复存在,在经济上也没有与朝廷抗衡的资本。这在客观上促使王莽做出了迁都的决定。 洛阳的宫殿复原图 三、洛阳在西汉时期的重要地位 洛阳在各朝代,无论其是否作为国都而存在,都为当时的朝廷所重视。因为自西汉以来洛阳一直是国家的武库所在地,故朝廷屡派心腹之人来镇守此地,可见国家对洛阳的重视程度。景帝时期,所爆发的同姓王联合叛乱中,大将军周亚夫就曾接受过赵涉的献策;「 ”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由此可以看出,一旦控制了洛阳武库,就大大提高了在战争中的胜算。同时,掌握武库对东方诸侯国在心理上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战争中,如果兵临城下却久攻不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断其粮道,粮道断了,拿下城池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在这种形势下,与洛阳在地理位置上较近的敖仓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秦末起义中的陈胜吴广起义,对于秦王朝的统治根基是一次非常大的冲击,这次起义使暴秦处在了风雨飘渺之中,此时,对敖仓的争夺就显得特别激烈。《史记.陈涉世家》中亦有相关记载:「 ”陈王使使赐田藏楚令尹印,使为上将。田藏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于敖仓。” 龙首渠(汉武帝下令修建的灌溉工程) 可见,陈胜是非常重视敖仓的,将军中的精锐尽遣于敖仓,以迎战秦军。尽管最终的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敖仓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可知,敖仓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武库和敖仓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洛阳不平凡的政治军事地位,它们的存在也促使王莽萌生了迂都洛阳的打算。 四、王莽对传统经典和谶纬的笃信 在儒家的经典中,洛阳是天下之中,在《尚书》中也有洛阳乃天下之中观念的记载。其中的「 ”中”便是「 ”地势之中”的意思。笃信儒家经典的王莽自然很信奉这种择都的观念,所以在新莽朝时也屡屡提及,目的是为了在形式上得以论证。 白渠(汉武帝下令修建的灌溉工程) 新莽时期,迁都思潮再起,始建国五年,王莽初步产生了从长安迁都洛阳的想法,「 ”是时,长安民闻莽欲都洛阳,不肯缮治室宅,或颇彻之。莽曰:玄龙石文曰:定帝德,国洛阳”可见,王莽以谶纬图说作为理论基础,欲以迁都来应天命。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取得成功,反而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致使经济混乱不堪、人心动荡,王莽不得不以国家政权加以干渉。终新莽一朝,再无迁都之议,迁都计划遂以破产而告终。 刘秀画像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王莽欲迁都洛阳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由于对豪族的大量西迁,使得京畿地区呈现出了生存空间狭小、民生调敝、粮食短缺、治安混乱等种种问题,同时受谶纬和传统经典的影响,促使王莽做出了迁都洛阳的决定。在王莽的迁都计划还未真正付诸于行动之时,由于内外交困、新莽政权也就此灭亡。最终因王莽在位时间短而未能促成,终由刘秀完成了迁都洛阳的伟业。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

相关参考

因为害怕三国名将孙坚

关东联军逼近洛阳,董卓做出了一个让天下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迁都!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董卓为什么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其实,长安虽然是西汉的都城,可是经历了王莽之乱,早就残破,于是,东汉初年,

董卓迁都长安的原因是什么

洛阳实际上就处于豫西山区最东端被四面包围的一个谷地里面,洛阳和豫东平原的通路上有著名的虎牢关,也是万夫莫开之势。但是和关中不同,洛阳的补给要依赖于豫东平原,所以历史上一旦形成持久战,而且敌人兵力强己方

更始赤眉西入长安,两雄相继败亡,刘秀平定关中

更始元年九月,王莽败亡,长安城出现权力真空。更始帝刘玄与手下人商议,决定自洛阳迁都长安。长安是形盛之地,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王莽在位十年间,关中平原未遭遇兵祸,相比山东各地兵荒马乱,这里成了一处天堂。更

赵匡胤曾拟迁都洛阳长安 遭群臣反对埋下隐患

北宋疆域图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极力反对,迁都计划搁浅。自古统治

为什么说长安才能代表古代中国文明而不是洛阳

这个题目我修改一下,应该是为什么说谁迁都洛阳谁就自取灭亡?​平王东迁,导致周朝沦为春秋战国,刘秀定都洛阳,东汉难有西汉锋芒,西晋定都洛阳,只存四十一年,隋炀帝东巡洛阳,激起全国造反,武曌行乐洛阳,差点

赵匡胤曾提出迁都到洛阳或长安,如果成功会对北宋有什么影响

历史上的北宋是一个被阉割过的朝代,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相比起汉、唐、明等大一统王朝,北宋缺了个燕云十六州。终北宋一朝,即便"澶渊之盟"后和辽国有一百多年没打仗的历史,可占据着燕云十六州的辽国依旧是北宋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

太和九年颁布「均田令」,太和十年订定三长制和新租调制,只花了四、五年时间,均田制基本上就确立了。此时,孝文帝有了余裕可以进行下一步作为,而这项重大决策就是迁都。北魏原来的国都在平城,也就是代京,是远从

北魏孝文帝迁都,为何要从大同迁至洛阳

公元493年,统治北方的北魏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帝不顾很多大臣反对,执意要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无疑是孝文帝短暂而轰轰烈烈的一生中,最为精彩的

北宋为何放弃长安洛阳,而定都无险可守的开封

西安、洛阳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所以历史上都有十数个王朝先后定都与此,和它们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二者皆为天下形胜之地,易守难攻。相比之下,和西安、洛阳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的开封却在一马平川的大平原

北宋为何放弃长安洛阳,而定都无险可守的开封

西安、洛阳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所以历史上都有十数个王朝先后定都与此,和它们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二者皆为天下形胜之地,易守难攻。相比之下,和西安、洛阳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的开封却在一马平川的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