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藩镇割据是瓦桥关(今雄县)成为河北平原南北对峙边境线

Posted 藩镇

篇首语: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代藩镇割据是瓦桥关(今雄县)成为河北平原南北对峙边境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代藩镇割据是瓦桥关(今雄县)成为河北平原南北对峙边境线

紧接上文《从军事地理角度看,保卫邯郸地区,而放弃沧州地区值得的吗?》或者《沧州的军事地理作用为什么让古人说幽燕有事,必须先霸占此地?》 为此,李宝臣和朱滔反目是值得地。 宝臣谓朱滔使曰:"吾闻朱公貌如神,安得而识之?愿因绘事而观,可乎?"滔乃图其形以示之。宝臣悬于射堂,命诸将熟视之,曰:"朱公信神人也!"他日,滔出军,宝臣密选精卒劫之,戒其将曰:"取彼貌如射堂所悬者。"是时,二军不相虞有变,滔与战于瓦桥。滔适衣他服,以不识免。承嗣闻与滔交锋,其衅已成,乃旋军,使告宝臣曰:"河内有警急,不暇从公。石上谶文,吾戏为之耳!"宝臣惭怒而退。(《旧唐书卷142李宝臣传》) 这是李宝臣和朱滔交恶的情形。双方在瓦桥打了一仗。 同卷的似乎是一件事的,具体略有差别。 武俊曰:"朱滔为国屯兵沧州,请擒送承嗣以取信。"许之。立选士二千,皆乘骏马,通夜驰三百里,晨至滔营,掩其不备。滔军出战,大败,擒类滔者,滔故得脱。(《旧唐书卷142王武俊传》) 二者相差的只是图画朱滔的画像。此外就是瓦桥关。王武俊的部分 顾祖禹: 瓦桥关在县南易水上。旧《志》:关在涿州南百二十里,莫州西三十里。唐大历九年,魏博帅田承嗣叛,发诸道兵讨之,卢龙留后朱滔军于瓦桥。成德帅李宝臣叛附承嗣,袭败滔。 文字比较清楚,我就不多说了。特别提下瓦桥。即瓦桥关。瓦桥关故址位于在河北平原中部,今河北省雄县县城西南部,大清河畔。因地属古瓦桥,以地为名。关的东北面又连置益津关和淤口关,合称「 ”三关”。河北民歌《小放牛》,其中有一句歌词是「 ”扬六郎把守三关口”,就是这「 ”三关口”益津关又称草桥关,故址在今河北霸州市北。淤口关故址在今河北霸州市信安镇。 瓦桥关故址地当冀中大湖白洋淀之北,拒马河之南,据古代九河下游,河湖相连,水路交通便利。由瓦桥关向西,可至河北重镇保定,这也就决定了如果占据保定地区,那么势必要囊括这里才会安全。否则保定地区既不保,也不定。而东可循拒马河下游大清河入海,可获得鱼盐之利和交通商贸之利。后代天津地区与这一带联系紧密是必然的。北连冀北军事重镇幽州,直接危及到幽州生死存亡。南通冀中诸重镇,得河间之地,地位重要。由于「 ”三关”一带地势低洼,到处是河湖盐碱地面,居民稀少,易为敌人所乘,在此设险,利于防守。 瓦桥关位置 而当时之保定的望都和定县正是在李宝臣手上。从我们的故事看瓦桥之战似乎是沧州问题解决后李宝臣和朱滔的边境之战了。这样,王武俊的情节就是沧州逼退朱滔之战,而后李宝臣乘胜追击到瓦桥。 地处要塞的边陲的雄州「 ”瓦桥关”——雄县县城始建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距今已经一千零六十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座落在瓦济桥南,现今南关大街中段。门洞横跨街心,南面上方嵌有「 ”雄关”两个大字,可想当时多么雄伟壮观。 今天雄县地图 据历史记载:雄县土筑古城墙,高11.7米,宽5米,全长4525米,共有三个砖砌城门,东门永定门,西门易阳门,南门瓦济门,无北门。明清时县衙在原县委县政府院内,也就是现在颐泓豪庭小区的位置。县城范围大致为:南至龙宫街,东至古城路,北至文昌大街南侧,西至古槐路、城隍庙街西侧。城内有永定、易阳、鸿雁、天宁、瓦济、城隍、学坊、考牧、皇华、城宣、澄清、仓后、兴贤、西后、永通、北店、瓦桥等18条纵横交错、长短不齐的街道。 2006年后重修的瓦桥。图片来于网络,作者郭亚军,特别表示感谢 据自媒体「 ”雄安发布”刊文《雄安有座历史文化名桥,看看你了解多少?》介绍:瓦桥位于雄县县城一铺与二铺之间,大清河上。 瓦桥全图 瓦桥位于雄县中医院南 瓦桥在雄州路桥西侧 旧时,大清河又叫瓦济河,故而这座桥被称作瓦桥或瓦济桥。并引郭亚军先生介绍的话说:先有瓦桥,后有其关,再置雄州。这片文章认为瓦桥的设置是在唐末,说明没有细致深入的调查。在中唐,这里已经成为藩镇的争夺之地了。当然后来成为辽宋分界线。 从本文看唐代藩镇的幽州节度使和恒州节度使辖区的界限就是以瓦桥为势力划分的。 之后到唐末五代时期,东北部契丹日渐强大,丹屡屡南犯,三关便成战场。后唐同光二年,契丹悍然南侵,犯瓦桥关,竟屯兵不归。后来,石敬瑭乞兵于契丹,灭了后唐,建立后晋,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瓦桥等三关便为契丹所有。 后周世宗英武,有平一天下之志,对契丹用兵。显德六年(959),世宗亲自率军伐辽,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和「 ”三关”,柴荣并改瓦桥关为雄州,于是「 ”三关”以南始为国境。直到北宋成为北方边防要地。可见,瓦桥关其实就是雄州。今天的雄县,雄安新区的雄县。 北宋初年,集结重兵驻扎「 ”三关”,以防契丹辽军南侵。可是「 ”三关”四周尽属平原,无大山大河可作为据守的凭借。为了增强边防的御敌能力,宋真宗时驻防瓦桥关的六宅使何承矩,「 ”因陂泽之地,潴水为塞”,壅塞九河中徐、鲍、沙、唐等河流,形成众多水泊,河泊相连,赫然构成一条南北防线。以后水域逐渐增广,终于成为一道沿流曲折800里,宽处达60里的水上长城。这道水上长城为瓦桥关等三关助威不少,对阻遏辽的南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此次李宝臣和朱滔在这里发生战事,说明当时的藩镇已经是以瓦桥作为成德节度使和幽州节度使的分界线。而这个分界线从这里开始延续,发展到了辽宋对立时期的瓦桥关边界线。因此,这个瓦桥关成为边界线是有着一个一百多年的发展史的。根子是从唐代藩镇之乱来的。 从长期看,李宝臣虽然在这瓦桥之战没有得到太大的便宜。但是他得到了沧州。由于瓦桥地区是北京地区天然的防卫界限。 自此之后,李宝臣与田承嗣、李正己更相为援,形成了新的藩镇集团。这个集团的形成,王武俊是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的。当然,田承嗣,李正已都有结盟的思想。只不过由于沧州让李宝臣得到,从而将幽州藩镇给派除在外了。 这是整个大历十年藩镇叛乱的一个没有想到的结果。 这年十一月,突然,田承嗣的瀛洲守将突然投降了朝廷。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之前那个马承倩对李宝臣那么嚣张,说明这里还要心里向着唐王朝的势力。暗中肯定是有所联系。李宝臣得了沧州,田承嗣的的人忽然投降了朝廷。这真是很奇妙的局面。这里隔着李宝臣,朝廷根本没有办法控制。 所以我怀疑是假降。或者是利益交换。 十二月,宰相元载、王缙奏魏州盐贵,请禁盐入其境以困之。上不许,曰:"承嗣负朕,百姓何罪!"从这里就看出来了上面瀛洲守将为什么投降了。我想这一定是田承嗣和朝廷的交易。否则老百姓都没有盐吃,被朝廷收拾,那还不容易?这似乎是说明沧州的海盐可能不够吃。而之前朝廷控制运河北送食盐的战术是肯定使用的,否则盐价何以涨呢?打击敌方藩镇,代宗也是综合手段。 由于在沧州大地区的核心给挖去这么一块,就使得李宝臣也不敢那么嚣张。而李宝臣此时是绝不敢和朝廷抢,因为背后有了朱滔。他如果敢和朝廷动手,那么朱滔就是他的牵掣。 田承嗣老头玩的是真高明: 用沧州拉住李宝臣,隔开了朱滔,让自己北方的压力大为减轻。同时,将瀛洲莫名其妙的送给了朝廷,自己又换来了朝廷的南方的食盐,同时还和朝廷搞好了关系。而和朝廷搞好了关系,就意味着其他的藩镇不敢打自己的算盘了。 待续

相关参考

唐末藩镇割据势力是怎么演变成五代十国的

朱温在唐末战乱时期曾投入黄巢起义军,转战南北。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朱温眼看起义军形式转衰,举同州投降唐朝。朝廷认命朱温为同华节度使、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朱全忠。唐僖宗中和三年(

藩镇割据期间大唐最后救火队员 唐末名将李愬

凉武公李愬(sù)(773年—821年),字符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代中期名将,太尉、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有谋略,善骑射。因家族背景任协律郎、卫尉少卿等职。从小慈孝过人,李晟死后,与兄李宪坚持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与南朝衰落

南朝刘宋初创时,北方黄河流域存在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的拓跋鲜卑北魏、都于龙城(今辽宁朝阳市)的北燕、都于统万(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南)的匈奴族夏、都于罕(今甘肃临夏东北)的鲜卑乞伏部西秦及都于姑臧(今

藩镇强大让唐朝变弱,为什么后来藩镇变弱,唐朝却灭亡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藩镇割据”是造成唐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其实,如果没有藩镇存在,唐王朝其实很难延续那么长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藩镇割据)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有一个矛盾,就是南北矛盾。

李茂贞

  李茂贞(汉语拼音:lǐmàozhēn),(856~924),中国唐末割据凤翔(今属陕西)的藩镇。本名宋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唐乾符年间,因败黄巢将领尚让,以功擢神策军指挥使。光启元年(8

袁绍公孙瓒易京之战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易京之战>中国东汉末年,割据冀州等地的率军于汉献帝建安二年至四年(197—199)攻灭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公孙瓒军的作战。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绍率兵攻公孙瓒。公孙瓒只守不攻,袁绍遂设下伏

唐朝的藩镇割据是怎么回事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

如何看待古代王朝“藩镇割据”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如何看待古代王朝“藩镇割据”?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表面上看,始于大唐王朝“安史之乱”终结后的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在“黄巢起义”后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然而,假如能够秉

削藩之战的历史意义 解析唐宪宗削藩之战

...使用一系列藩镇(释义: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最终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一种割据状态,在唐

“你身旁的两个男孩,都将成为皇帝”,几十年后应验

唐朝末年,各地将领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之局面,也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之后,由于藩镇割据的影响,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直至北宋王朝的建立,才重新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