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都有流民,为何元朝时期的流民,导致其政权崩溃

Posted 政权

篇首语:知识投资收益最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朝历代都有流民,为何元朝时期的流民,导致其政权崩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朝历代都有流民,为何元朝时期的流民,导致其政权崩溃

蒙元国祚短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解决好流民问题而连续发生骚乱,最终导致的社稷灭亡。因而可以说流民问题是元代的一大社会问题,并且区别于其他时代,这一问题几乎贯穿了此王朝统治的始终。本文旨在对此问题进行初探,分析其流民源源不断产生,并最后导致国家覆灭的原因,为后世产生借鉴价值。 元朝皇帝 区别于其他时代,严重的流民问题,几乎自始至终伴随着有元一代。流民即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土地外出流浪的农牧民,流民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阶级矛盾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当国家稳定、统治稳固时,流民问题一般较少出现;与之相对,流民的大量出现,往往就意味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甚至王朝崩溃。因而可以说流民问题统治状况的直观体现。 在大蒙古国时期,据乙未籍户、壬子籍户、丁巳籍户及相关记载分析可知,流民常达全体居民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国统一以后,虽然有了短暂的户口增长、生活安定,但流民仍然大量存在;进入十四世纪后,流民现象愈演愈烈。至正十一年爆发的农民战争,之所以能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与此前大量流民的存在有着很大的联系。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拟在对元代流民问题,特别是区别于其他朝代,有元一代的流民源源不断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步的探析。 据赵天麟所言:「 ”夫逃民皆无奈之民也,倘能存生,岂有逃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五九《赋役》)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民,历来忍辱负重,安土重迁,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加之要以土地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般来说,绝不会外出流徙。除非是民不堪命,才会逃亡异乡。而造成农民破产流亡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其一,大蒙古国暴政,战争靡费、赋役繁重 关于流民问题,元代并非没有人意识到,刘秉忠就曾上书忽必烈道:「 ”天下户过百万,自忽都那演断事之后,差徭甚大,加以军马调发,使臣烦扰,官吏乞取,民不能当,是以逃窜。” (《元史》卷一五七《刘秉忠传》)由此可以看出,大蒙古国的种种暴政,诸如差徭、军马调发等都是造成元户口大量流亡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蒙古国对金、对南宋、对北方诸王,乃至对海外的用兵,所产生的大量军费,都要落在百姓头上,使得人民无法承受;另一方面,元代的赋役主要有科差、税粮、杂泛差役和雇和买四项,其复杂与苛酷程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朝代。仅仅是这四项赋役的征收已经会给人民带来很大的负担,甚至可能会导致农户的破产流亡。 元朝皇帝 正如《紫山大全集》中记载:「 ”今日尚矣,明日将如何矣。吾血肉不堪以充赋税……与其闭口而死,曷若苟延岁月以逃。”(《论逃户》,《紫金山大全集》卷二二)但在此基础上,元政府还只关心租赋征收的完成,于是地方官吏竭泽而渔,将逃户的赋税分撒到见在人户头上,于是流民日益增加,可以说与这种极不合理的征税办法有密切关系:逃亡者越多,赋役者越少,「 ”见在户替代逃户差发”的办法虽然短时间内可以应付,但时间一长,越来越重的租赋只会逼得出逃的人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国家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影响,差役、力役也将难以分派。并且这种办法在元一代几乎没有绝迹,产生的恶劣影响也由此可知了。 其二,天灾人祸的影响 一方面,据《元史》诸本纪及《五行志》统计,蒙元国祚仅一百六十三年,但受灾却达五百十三次,可以说是灾害频仍。仅元统治后期,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决口,中下游广大地区皆患水灾,由此开始,又出现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特大灾荒,延续达数年之久。频繁的灾害,使得饿殍遍野,除了缺乏生活资料外,还易产生大规模的疫病,因此人们若想存活下去,必然需要迁徙,离开自己的家乡。 蒙古人 另一方面,或是出于少数民族尚武的习性,终元一代,灾害频发,几乎从未停歇。这其中既包括统治阶级内部因争夺汗位而产生的纷争,如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之间的斗争等;还包括统治者因好大喜功而进行的南下与西征的各种掠夺战争,如对南宋、金的攻击以及对中亚东欧各国的西征等。为了躲避战乱、求得安定的生活,或者战火波及,无以为家,这两种战争无疑都加剧了农民们不断的辗转流徙。在此基础上,若是历经磨练的流民始终无法维持生活的最低需要,甚至会为了争取生存而进行起义。 其三,土地兼并严重、高利盘剥的剧烈 元成宗曾询问台臣:「 ”朕闻江南富户侵占民田,以至贫者流离转徙,卿等尝闻之否?”当一种民间情形引起了「 ”不知民间疾苦”的统治者的注意,其普遍性由此可知了。事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加之元统治者毫无节制赏赐臣下天地,农民失去了其赖以维生的土地,流亡也就在所难免了。与此相关,元地方官吏也往往利用逃户的资产来满足自己的私利,出现逃户后,对于其地产,往往「 ”或典或卖;以充本户合该差发,有余则官分其半,吏分其半”因此,即使有逃民后期回到自己家乡,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很难固定下来,不得不继续出逃。 朱元璋募兵 元政府曾诱招流民回乡复业,但事实上很难达成的原因就在此。另一层面,除了对农民的土地兼并外,对佃户的高利盘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私租太重,以至小民穷困”屡见于政府诏书。佃户为生活所迫,有时需要向地主借贷粮食,但长此以往,过重的利息往往使得佃户们即使倾家荡产也无法脱身,无力再偿还以及缴纳地租,最终只得抛弃家业,流离失所。 由于流民在元一代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而元政府历来也很重视,并采取了诸如赈济、招诱流民复业、强制遣返等一系列措施,但往往由于缺乏长期、详实的计划,脱离社会现实,加之官吏的麻木不仁和徇私舞弊,最终都收效甚微。 综上所述,大蒙古国暴政所产生的战争靡费、赋役繁重,剧烈的土地兼并、高利盘剥加之天灾人祸,除了天灾,这三种原因层层相因,相互联系,并源源不断,最终导致流民的数量越来越多,活动的地区越来越广,社会的危机不断加深。大量编户齐民外逃流徙,超出封建政府控制,动摇了正常的统治秩序。 加之流民长期过着流浪的艰苦生活,很容易产生斗争精神,进行农民起义,这样就转化成了与官府对抗的力量,加剧社会的动乱。因而蒙元国祚短可以说与其持续不断的流民问题、以及缺乏完善的解决措施,使得骚乱频发有着密切联系。研究有元一代流民问题,对于后世的统治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关参考

郗鉴为何能从流民帅变成内辅之臣

郗鉴是东晋初年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东晋门阀政治”的特点是「”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其中「”流民出力”的典型例子,就是晋明帝为了平定王敦之乱,引入了以郗鉴为代表的流民军势力,之后郗鉴在京口

一场突如其来的鼠疫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流民、老鼠、天灾、人祸,所有的因素凑在一起,终于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第一例鼠疫爆发在了大明对抗游牧民族的前线——大同。瘟疫爆发以后,再加上当时大同处于战争的前线,所以当地百姓纷纷逃难,流民数

114 李特的流民大营

西晋的腐朽统治和混战,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

流民的行贿买逃难权失败

西晋惠帝初年,关中饥馑,瘟疫流行。同时,陕甘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中央派大军讨伐,于是战乱又起,当地老百姓苦不堪言。处境危险之下,当地六个郡的老百姓开始携妻挈子,向有粮食的地区逃亡。数万家百姓进入汉川,

东晋政府如何解决大量的南下流民问题

西晋自元康之后,朝政昏暗,弊病百出,又遭遇北方的戎狄连年入侵,致使民怨沸腾。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动荡,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内乱刚刚平息,北方的五胡又崛起,进而逐鹿中原。西晋在内乱和外患的双重冲击下

流民李特为什么要起义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浙江海洋大学本科生金玲芝西晋在经历太康之治后,政治腐败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土地越来越集中,水利失修,政府加重对百姓剥削。尤其是八王之乱持续时间之久,涉及范围之广,又进一步给人民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流民問題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它從農民起義中誕生,又在農民起義中滅亡,不禁讓人唏噓。歷朝歷代都會總結前朝政治的得失,以此來規避自己以後施政的錯誤,可是僅僅過了兩百多年,興於農民起義的明朝,為什麼

徐美潔︱墮淚碑的反諷

流民,往往與饑荒與瘟疫相伴為伍,流民中發生瘟疫也不足為奇。但明成化六年辛卯至七年壬辰間(1470-1471),湖廣荊襄地帶為遷移流民而人為造成的瘟疫流行,卻是一起十足的人禍。流民與明代的戶籍制度相始終

五胡十六国“成汉”政权奠基人

...政权的奠基人。李特性格雄武沉毅,与兄弟李庠、李流率流民徙居巴蜀。301年因益州刺史罗尚的压迫起义,罗尚率兵三万偷袭义军绵竹大营,被李特将计就计杀的大败。攻克广汉后,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心。罗尚表面上派使者...

五胡十六国“成汉”政权奠基人

...政权的奠基人。李特性格雄武沉毅,与兄弟李庠、李流率流民徙居巴蜀。301年因益州刺史罗尚的压迫起义,罗尚率兵三万偷袭义军绵竹大营,被李特将计就计杀的大败。攻克广汉后,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心。罗尚表面上派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