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入手,看西周姬姓诸侯的兴衰史

Posted 孔子

篇首语:你若无书相伴,便没了长相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入手,看西周姬姓诸侯的兴衰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入手,看西周姬姓诸侯的兴衰史

提到春秋时期的鲁国,我们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位比孔子更早的牛人也是鲁国人,他就是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里面的周公,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周公旦。说到武王伐纣,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姜子牙,也就是吕尚。但是不要忘了,在正史记载里,武王身边没有各路神仙,但有肱骨之臣,这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吕尚、周公旦、召公。 有人问为什么周能传国八百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看来,分封姬姓和功臣们做诸侯,以此来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就是一个重要的办法。我注意到晋国是阻碍秦国东进、齐国称霸、楚国问鼎中原的最大障碍,晋国国君姓姬,他们是周天子的亲族,因此,其本身就肩负了维护周天子的使命和责任。武王最信任的三个人中,吕尚是齐国的创始者,周公旦是鲁国的创始者,而召公则是燕国的创始者。其中齐国后来被田氏代齐所取代,吕尚一族彻底没落,而燕国作为姬姓宗族,则坚持到了战国的最后阶段。 周公旦:孔子推崇的圣人。 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也是他的左右手,如果要做一幅画的话来描绘武王伐纣的场景的话,正中间的是武王,冲锋在前的是吕尚,武王左手是周公旦,右手则是召公。今天就让我们重回几千年前,跟随太史公司马迁的笔触,来了解那个时代被称为圣人的周公旦,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周公旦建立的功德大致有四:一是辅助武王得天下,二是代理成王治天下,三是制定周礼,四是劝王向善,功成身退。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史记·鲁周公世家》 一、辅佐武王得天下 大家对武王伐纣的大多数来自封神演义或者电视剧,其实这和正史是有很大差距。除去神仙妖怪的因素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姜子牙的很多功绩其实不过是把一个群体的智慧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而已。牧野之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除了率先冲去敌阵的姜子牙,还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周公旦和召公。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史记·鲁周公世家》 武王伐纣的誓词就是周公旦所做,名为《牧誓》载于《尚书》。誓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纣王的种种作为,包括宠爱妲己,酒池肉林,杀害忠良,不敬鬼神等等,营造了一种「 ”人神共愤”天怒人怨的氛围。第二部分说明了武王伐纣是替天行道,以有道伐无道,同时严明军纪,明确赏罚的原则做到思想上的统一。 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史记·鲁周公世家》 纣王死后,周武王问群臣如何处置纣王的儿子武庚和殷商大奴隶主和贵族,他首先问到了姜子牙,姜子牙说全都杀光就好了,问到召公,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不杀,武王都不太满意。最后武王问到了周公,周公说:「 ”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同时周公主张给受到殷纣迫害的人平反昭雪,从而赢得了殷人的支持,武王得以四海归心,这全是周公的谋略。 不过这里面我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周公旦其实不是武王最信任的人,因为在武王的心里排在第一位的是太公望即姜子牙,第二位是召公,第三才是周公旦,这从武王提问的顺序就可以看出来。其实武王对周公旦这个同母所生的弟弟是有忌惮的,在他的心中最信任的是太公望和召公,周公旦只能排在第三,这和能力无关,因为周公到的见识明显高于前面两位。这既是国家之幸,也是对自己潜在的威胁。 二、代理成王治理天下 武王伐纣胜利之后,突然染上了疾病,尽管用了很多办法都不见好转。这个时候,周公旦向天祷告,表示愿意用自己的寿命来挽回武王的生命。也许是上天怜悯,也许是舞王自己的意志力坚强,亦或是周公旦的祈祷真的起了作用,武王的病情在不久之后果然好转,周公旦却隐瞒了自己以命为武王延寿的做法,让知道内情的人不要把此事张扬出去,他并不想让世人知道自己做过什么,他只想让自己的哥哥武王姬发能继续健康的活下去,这是一个弟弟对于一个哥哥的爱,也是周公旦自己默默的为周王朝肩负起了沉重的责任。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 ”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史记·鲁周公世家》 由于心力交瘁和连年的征伐,武王姬发的身体终于还是撑不下去了,但他的儿子成王还年纪又小,而四海也并没有安定,还有很多反对势力蠢蠢欲动。武王病危时曾把周公旦叫到床榻之畔,说自己的儿子年幼不足以威慑群众,恐周天子不稳,要周公旦继承大统。周公旦为了天下安危,为了大周的基业并没有过多的推辞,毅然决然的肩负起兴周的重任。因此不仅招致了他人的非议,连曾经的战友吕尚和召公也不理解,对周公旦的做法背地里窃窃私语,认为周公旦就是个窃国之贼,他背叛了自己的兄长武王,篡夺了周成王的天下。周公旦的哥哥管叔、蔡叔,他们不满周公旦继位,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 ”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旦先解决内部问题,因为自己继位太公望和召公颇有微词,周公旦坦诚的和吕尚、召公吐露自己的心声,因成王年纪幼小,周朝又立国不久,而反对的势力此消彼长,自己不得不肩负起领国主政的重任,待成王成人后便会还政于成王,得到了太公望和召公的支持。他不在乎其他人的非议和不解,但他希望得到吕尚和召公的支持,为了武王的重托,为了大周的天下,就算被世人所非议,他也在所不惜,但他必须得到自己最信任的战友和盟友的支持,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史记·鲁周公世家》 在内部达成一致后,周公旦举行东征,出征前进行了占卜,发布了《大诰》。看到了吧,周公旦出兵前总是会先在舆论上造势,做到出师有名,占领舆论阵地,让周公旦处于了有利地位。管叔、蔡对外宣称周公旦趁武王去世成王年幼之机,篡夺了周成王的权力,因此,他们和商纣的儿子一起发动了叛乱。这可能就算是最早的清君侧了,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中,提出的「 ”清君侧,诛晁错”口号,不过是吴王刘濞照样画葫芦罢了。周公对反叛是毫不手软的,在讨平了管蔡之乱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五十多个国家,把西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三、主持制定了礼乐 平定了管叔蔡叔之乱后,周公旦继续辅佐成王治理天下,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国家治理的关键在于规矩的制定,也就是这里说的礼乐。礼乐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通过总结夏商在继承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周公旦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完善这套体系。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史记·鲁周公世家》 「 ”礼”强调的是「 ”别”,即所谓「 ”尊尊”;「 ”乐”的作用是「 ”和”,即所谓「 ”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简单点说就是要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同时要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周人内部的团结。周公旦制礼作乐,一方面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另一方面也是周人具体实践的总结。 四、劝人向善,功成身退 随着成王年龄一天一天的增长,这位好叔叔的存在,让他有点不太舒服了。周公旦也发现了这一点,周公旦在平定天下,制定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后,他认为成王亲政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执政的第七个年头正式将权力完全移交给成王。在移交权力后,周公旦还心存社稷,给成王献计献策。指出天子要关心百姓疾苦,要避免奢靡保持勤俭,这样才能了解底层民众的需求,太安逸和贪图享乐会误人误己,最后导致败亡。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史记·鲁周公世家》 对待建议和抱怨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的分析原因,而不是怨恨,贸然行事,滥用刑法,这样会把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集中到自己的身上,影响自己的判断,同时让自己身处险境,对自己和国家都是极为不利的。 周公旦在劝诫自己的儿子时,曾经语重心长的说,自己在吃饭的时候如果恰好有贤能之人来见,他会立即停止吃饭去迎接贤者,教导孩子一定要尊敬人才,只有掌握了人才才能治理好天下。这也是「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话的由来。 卿族的强大和宗室的衰落。 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旦之后的鲁国,其表现乏善可陈,国君更替频繁,弑君夺位的事情时有发生。同时宗室的势力不断的被削弱,卿族的势力不断加强。和晋国的六卿主政类似,鲁国国内也形成了三家势力强大的卿族,他们把持朝政,甚至一度出现了鲁国国君流落在外,长时间不能回国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卿族害怕鲁国国君会对自己不利,从而使用了软硬兼施的办法,阻扰其他诸侯送鲁国君主回国。 孔子的努力:看到了成效,但有始无终。 孔子也曾经登上鲁国的政治舞台,尽管时间不长,但表现足够惊艳。很多人认为孔子是文弱书生,其实持有这种看法的人那是大错特错,孔子不仅是典型的山东大汉,且其具备一定的武力,他的学生中功夫最好的子路就是被孔子打服的。且孔子一次陪同鲁国君主和齐国君主会盟的时候,因为齐国的乐工没有遵守礼乐的规矩,孔子毫不客气的将乐工杀死,可见孔圣人可是个爱憎分明的狠角色。 十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行相事。齐欲袭鲁君,孔子以礼历阶,诛齐淫乐,齐侯惧,乃止,归鲁侵地而谢过。十二年,使仲由毁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城,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去。——《史记·鲁周公世家》 同时,孔子从政期间,还力图扭转鲁国卿族专权,恢复国君和宗室的权威,但这些努力都随着孔子的失势而宣告结束。孔子在政治上失意,才决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上来,这既是鲁国的损失,也是天下读书人的福气,看到这里,我充分理解了什么叫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鲁国的衰落:伴随着周王朝的衰落,以及整个姬姓宗室的全面败落。 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存在感很低的姬姓燕国,鲁国则被楚国所吞并,至此周公旦建立的鲁国正式推出了历史舞台。也许周公旦自己也没有想到过自己一手建立的鲁国,最后会是这样一个解决,但是这就是历史。随着姬姓诸侯的纷纷没落,周王朝也走向了它最后的命运,当西北那个令山东六国瑟瑟发抖的强秦,在商鞅变法之后获得了强势崛起的时候,周王朝值得炫耀的资本也已经荡然无存,新生的势力取代衰败的势力,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周公旦和孔丘,这两个曾经为了鲁国投入了自己毕生心血的人,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鲁国虽然灭亡了,但周公旦主持编制的《周礼》和孔子的《春秋》、《论语》却得以传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不朽诗篇。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参考

田氏代齐后,为什么没有诸侯国讨伐齐国田氏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

从 ”烽火戏诸侯”看东周初年的势力演变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周朝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儿子宜臼被尊为周平王,这场历史事件也被作为西周和东周的分界线。关于这段历史,太史公《史记》记载如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

“益阳县人作田二顷,皆异亩同颖。”

什么是“异亩同颖”?异亩同颖,又为异母同颖,见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异亩同颖到底如何理解?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

苏秦的一生充满起伏,从史料入手看他从成功到失败经历了什么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东周洛阳人《战国策》里说"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苏秦决定改变,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称他"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说明他曾经拜鬼谷子为师

从《史记·孝武本纪》入手,用 ”互见法”去了解汉武帝

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描写帝王的本纪里面的最后一篇是《孝武本纪》,但这一篇的原文已经不可考了,因为据说司马迁原来写的内容让汉武帝不能接受,因此被整篇删除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孝武本纪》的内容,实际

周朝第二位君主在位时间怎么定的

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D公元前1021年),姬姓,名诵,周武王之子,西周第二位君主,谥号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

史记选读孔子世家翻译,苏教版语文 史记选读 孔子世家翻译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孔子世家翻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面有喜色,门人说:“听说君子祸患降临不恐惧,福运到来不喜悦。”孔子说:“是有这样的话。但不是还有‘身居高位礼贤下士而自得

西周初年建国潮,姜子牙5个月唐叔虞1年,周公之子却用了3年

武王伐纣灭掉了殷商,为了控制东方的广大领土,分封了第一波地方诸侯。这中间就有姜子牙的齐国,周公旦的鲁国。到后来西周又陆续增加了晋国,卫国,宋国等诸侯国。可以说西周初年,中原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建国的风潮。

春秋时期这个诸侯国不是西周分封的,却是正统华夏人后裔?

春秋时期这个诸侯国不是西周分封的,却是正统华夏人后裔?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对于春秋时期的五霸,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史书上也有很多说法,目前学术界采用的两种说法是《史记》和《荀子》两本书中的

晋国的封立,都是周公的运筹,只是他算中了开头,却没算中结局

摘要春秋时期多国并立,各国之间争斗不断,各国内部矛盾重重。传奇一时的春秋五霸,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史事密档?风光一时的晋世家,究竟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平淡无奇到如日中天,最终走向没落的?本篇文章,从《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