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孝武本纪》入手,用 ”互见法”去了解汉武帝

Posted 汉武帝

篇首语:人凭志气,虎凭威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史记·孝武本纪》入手,用 ”互见法”去了解汉武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史记·孝武本纪》入手,用 ”互见法”去了解汉武帝

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描写帝王的本纪里面的最后一篇是《孝武本纪》,但这一篇的原文已经不可考了,因为据说司马迁原来写的内容让汉武帝不能接受,因此被整篇删除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孝武本纪》的内容,实际上是后人从《封禅书》中抄录的内容。如果单从现存的《孝武本纪》入手来看,汉武帝不仅不能称之为一代雄主,甚至可以称之为利令智昏的国君。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汉武帝刘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好在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因为在《史记》的其他部分,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汉武帝的作为,让我们可以用「 ”互见法”来分析历史上真实的汉武帝,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关于互见法:通过《史记》中其他部分的记载,来更全面的了解当前人物的特征,让他的影响更加真实而丰满。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 ”互见法”的问题?《史记》的体例是纪传体通史,是写人、写故事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从一个人自己的本纪、世家或列传中了解这个人的全部,但是却可以从其他人的传记里找到蛛丝马迹,这也正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 如我们在《孝景本纪》里看到的孝景帝刘启的形象很模糊,完全不知道这位「 ”文景之治”的缔造者之一究竟干了什么事情,和他的父亲孝文帝刘恒相比,似乎刘启的存在感很低。但通过邓通、晁错、周亚夫、袁盎等人的传记记载,让孝景帝刘启这位实际上「 ”有为而治”的君主,形象变得逐步清晰起来,也让我感慨这样一位有为之君一直被人误解和污蔑。 处置邓通不仅仅是个人恩怨,也是孝景帝刘启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手段;腰斩晁错是要明确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治路线,并不仅仅是卸磨杀驴那么简单;夺取周亚夫的权力,是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所谓的「 ”诸吕之乱”,保持国家的稳定,毕竟周亚夫的父亲周勃就是个双手沾满了刘氏鲜血的权臣。 因此,说到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我也想从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说起,他们是主父偃、卫青和刘据。 主父偃:推恩令的颁布,解决了文景之治的遗留问题,就是诸侯王尾大不掉,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问题,另外一个关键词则是大一统。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算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但是在齐鲁大地却不受儒生们的欢迎,处处碰壁遭人白眼,究其原因是主父偃其人持才傲物,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做事情喜欢做绝不留有余地的缘故,这也是主父偃结局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主父偃的才学不是用来炫耀和治学的,而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因此很多人认为主父偃刻薄寡恩,不通人情世故。 主父偃必须见到汉武帝刘彻,自己的平生所学才能有发挥的舞台,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人,他认为这个人一定能帮助自己达成目的,这个人就是大将军卫青,他既是国之栋梁,又是汉武帝刘彻的姐夫,就凭借这两层关系,自己一定可以得到重用。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但是主父偃没有想到的是,卫青多次向汉武帝刘彻推荐自己,但汉武帝都没有召见自己,这让本来信心满满的他有点泄气。很多人要问:卫青不是汉武帝信任和倚重的人吗?为什么卫青的引荐,并没有得到汉武帝足够的重视呢? 在我看来,汉武帝不是不重视,而是相当重视,因为卫青除了是自己的姐夫,大汉的大将军,对抗匈奴人的利剑这几个身份外,还是太子刘据的亲舅舅,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大汉部队的最好统帅,权力滔天的外戚。尽管卫青为人低调、谨守本分,但汉武帝从来没有放松对卫青的警惕,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的干预。作为汉武帝这样的君主,如果问他最喜欢什么的话?那恐怕只能是权力,大将军和丞相这两个重要位置上的人,一定要安排好,不然军队和朝堂都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君主的权威就会受到挑战。因此,汉武帝不是不认同主父偃,而是对于卫青举荐的人才心有忌惮。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是个积极的人,他没有选择继续等待,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他学习了自己的前辈东方朔的做法,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在了具体的治国对策上,形成了治国的九条具体策略,其中八条是关于律法的,另外一条是关于讨伐匈奴的,并呈递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奏章后,立刻召见了他和另外两个人,表示相见恨晚。实际上,主父偃他们的老底,汉武帝早就安排人调查的很清楚了,不然的话就算能够妙笔生花,也是不能够得到提拔和重用的。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 ”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能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连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官位是有原因的,因为主父偃不是世家大族,在朝堂上没有什么根基,可以成为自己最忠心的臣子,其一生荣辱皆取决于天子。 偃说上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彊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彊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推恩令并不是主父偃的创新发明,而是总结了前人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对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略进行了有话,并提出了具体落地执行的办法,利用了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达到了温水煮青蛙的目的。 又说上曰:「 ”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对于割据一方,不服从中央约束的豪强,主父偃建议把他们迁徙但茂陵一带居住,这样做第一可以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和约束,二来可以充实京城的人口,按照主父偃的说法就是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主父偃的两个建议:推恩令和迁豪强于茂陵,都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因为这两条建议都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正是汉武帝刘彻所希望的。 至于主父偃的死,表面上看是他逼死了齐王和公孙弘的落井下石,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本来就是汉武帝的决策,主父偃只是具体献策和执行的人,只不过就算采用推恩令的办法,还是会招致利益受到损害的人的反击,到了这个时候,汉武帝在继续推行推恩令和保住主父偃上,选择了前者。这和秦惠文王处死了商鞅,但是并不废黜秦法是一个道理,牺牲一个人不算什么,这后面是帝王的一颗冰冷残酷之心。 卫青:汉武帝对待卫青的态度,体现了汉武帝对于军权的掌控和对于外戚掌控权柄的高度警惕。 卫青出身寒微,还是个私生子,如果不是姐姐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估计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日。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卫青的童年是悲惨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对待,而是在卫青回到自己身边后,让他去牧羊。卫青的兄弟也不把卫青当做兄弟,在他们眼里,卫青不过是个野种而已,只配做被自己呼来唤去的奴隶。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卫青的仕途之路,是和姐姐卫子夫的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姐姐卫子夫日益得到汉武帝刘彻的宠爱,卫青的地位也在一步步的向上攀升。 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及同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孺为太仆公孙贺妻。少儿故与陈掌通,上召贵掌。公孙敖由此益贵。子夫为夫人。青为大中大夫。——《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卫氏一族是依靠扳倒了长公主刘嫖和陈阿娇才走上权力舞台的,当然这些要感谢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汉武帝刘彻。对于陈阿娇和长公主刘嫖,不能简单的用刘彻的「 ”喜新厌旧”来解释。从本质上讲,刘彻是在扶植以卫青为代表的新势力,用他们来取代长公主刘嫖和陈阿娇。尽管没有长公主刘嫖和陈阿娇的话,可能自己这个胶东王不一定成为皇帝,但是在成为皇帝以后,这些人就成为了自己走上权力巅峰的障碍。 有人疑惑卫青一个放羊的,是如何成为大将军的,他难道是个被埋没的军事天才吗?我看未必,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己的天资和努力之外,还需要有一个环境。汉武帝为卫青提供了环境,与其说卫青天赋高,不如说是汉武帝对于卫青的悉心栽培。 卫青为人低调,但是卫青其人结交甚广,三教九流无所不交,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游侠郭解就和他交情非浅。在汉武帝把豪强迁徙到茂陵的时候,郭解被人加到了名单里,卫青曾经上书汉武帝,说郭解是个穷人,不符合迁徙到茂陵的标准。但是汉武帝没有采纳卫青的建议,还是坚持把郭解迁徙到了茂陵地界居住。 卫将军为言:「 ”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 ”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史记·游侠列传》 汉武帝的回答很经典,郭解如果是个一般的人,怎么能让你大将军卫青替他出头说话呢?这就说明他不仅不是个穷人,还很有影响力,这样的人一定要迁徙到茂陵才行,汉武帝的言下之意是卫青结交豪强。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卫青的建议,也不是偏听偏信,卫青推荐主父偃,汉武帝不用,卫青替郭解求情,汉武帝也不允许。 这一切似乎都说明汉武帝和卫青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君臣之间十分默契。对于卫青这样有能力,且在军队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外戚,汉武帝的态度是且用且防。 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资治通鉴》 汉武帝为了安抚太子和皇后,便对大将军卫青说出了上面的一段话,目的是安抚卫氏一族和太子刘据。但是卫青时候,卫氏一族很快便被汉武帝打压,到了「 ”巫蛊之祸”发生之后,卫太子一派的势力,除了尚在襁褓之中的刘病己之外,几乎被消灭的干干净净,为了更换继承人可谓不遗余力。 刘据:隐藏在江充这个酷吏背后的,是帝王的一颗冰冷之心。 提到刘据和刘彻之间的关系,我就想到了刘邦和刘盈,只不过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和刘盈的母亲吕雉无法相比。大臣们当时都站在吕雉一方,支持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只有刘邦自己一个孤家寡人。到了刘据的时候,情况就反转了,汉武帝手下的大臣们,大多数站在了反对太子刘据的一方,因为他们摸透了汉武帝的心思,江充这个酷吏不过是表象,背后支持他对付太子的人正是汉武帝本人。 刘据也绝不是什么懦弱之人,至少他比扶苏和刘盈要强得多,面对赵高伪造的诏书,公子扶苏选择了自杀;面对刘邦废长立幼的想法,刘盈只能依靠母亲吕雉为之周旋;而刘据在这个时候一反常态,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守成之君变成了舍我其谁的实权太子,他发动了政变,不甘心接受父亲为自己安排的命运,他要自己掌控自己的未来,只不过他失败了,和父亲汉武帝相比,刘据还是显得太稚嫩了点。 对于刘据的反抗,汉武帝刘彻是始料未及的,因此他十分愤怒,李夫人一派的刘屈牦和李广利则利用这个机会,彻底清除了卫氏一族的势力,不过他们也没有笑到最后。 最后继位的是年幼的刘弗陵,很多人说这是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用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胜利,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汉武帝自己安排。 汉武雄风这出大戏的编剧和总导演正是汉武帝刘彻本人,其他人不过是「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演员罢了,最后的结局,只有刘彻这个编剧和总导演说了算。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参考

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入手,看西周姬姓诸侯的兴衰史

提到春秋时期的鲁国,我们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位比孔子更早的牛人也是鲁国人,他就是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周公吐脯,天下归心”里面的周公,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周公

苏秦的一生充满起伏,从史料入手看他从成功到失败经历了什么

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东周洛阳人《战国策》里说"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苏秦决定改变,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称他"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说明他曾经拜鬼谷子为师

两块甲骨断片被学者缀合起来,《史记·殷本纪》一处大错公诸于世

(本文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14)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甲骨文的一些常识,那么,甲骨文到底提供了哪些信息?我们先说说甲骨文是如何被研究的。这要从甲骨文的发现说起了。1899年,当时古董商范维卿从河南

第6节 汉武帝对司马迁的严刑

  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正义云:“左阳,故记动。右阴,故记言。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案:春秋时置左右史,故云史记也。>  ——《史记·五帝本纪》>>  汉武帝重用人才时不拘一格,对于

秦始皇日览三十万字公文 汉武帝日阅读量不足七千

秦始皇忙于公务日览三十万字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文字:“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说秦始皇专权独断,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甚至用“

从清代的司法制度入手,来看看清代刑事案严密的逐级审转复核程序

随着时间流逝,封建社会距离今天是越来越遥远,无疑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了解古代的历史,除了那一叠叠厚重的史书,对于大众最有影响就是那些古装剧。在很多古装剧中,诸如就地正法或者直接判决死刑的画面可谓

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

 秦朝海外的探索: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   徐福东渡一事,最早出现于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

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入手,来看他为什么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皇帝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张居正和争国本。张居正这一位可是他前半生的挥之不去的噩梦,年幼的万历继位,张居正掌握真正的大权,万历在当时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

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历史

1.怎样多了解历史知识,该从什么方面入手我可以为您总结三点:一,掌握历史图画。历史图画能够直观反映历史。对历史遗迹类插图,如《商朝甲骨文》、《越王勾践铜剑》、《赵州桥》等的了解.—是可以借此获得相关历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的生平

年轻时的黄帝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四处征战,取代神农氏轩辕时代,神农氏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