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形容疾病危重,可是膏肓在何处

Posted 膏肓

篇首语: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病入膏肓形容疾病危重,可是膏肓在何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病入膏肓形容疾病危重,可是膏肓在何处

中国有许多成语典故,每一个成语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这些成语有的以本义出现,有的表达了引申义,有的意思与原来完全不搭边。这些成语中有不少关于中医的故事,由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医疗活动的丰富,其中耳熟能详的便有许多,妙手回春、杏林春满、起死回生……其中有一个成语十分的有意思,那就是「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形容疾病危重,难以治愈。可「 ”膏肓”究竟是什么,又在哪里? 「 ”病入膏肓”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出现,故事的起源是这样的,东周时期,战火纷飞,诸侯争雄称霸,由于战争的影响,导致了许多疾病的产生,因此也出现许多良医,最有名的当属医缓、医和、扁鹊这些十分出名的中医,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医缓。故事来源于《左传》。 晋国是春秋时期十分强大的国家,自晋文公重耳开始,晋国蒸蒸日上,国力强盛,成为”春秋五霸「 ”之一。晋文公的后辈中出了晋景公,也是励精图治,继承先君遗志,将晋国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古代君主死后,后人为总结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于是定谥号,「 ”景”是一个褒义,「 ”布义行刚曰景”,由此可见景公是一个明君,对晋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有一次晋景公生病,在自己的国家没有找到合适的医生,秦国于是推荐自己国家的名医医缓去给外国元首治病。为什么秦国会推荐医生去晋国呢?因为秦国和晋国是世交,历代通婚,关系十分要好。因此后世流传一个成语「 ”秦晋之好”,用来形容两家联姻。 在医缓到来之前,晋景公梦到疾病分成了两个小人,这个场景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见到,没想到中国古人早就已经描述过。两个人开始了他们的对话,其中一个说:「 ”医缓的医术高明,我害怕他用药伤到自己,要套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 ”我们在肓之上,膏之下,他也无可奈何!” 医缓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诊过疾病以后,对景公说:「 ”疾病恐怕难以治愈,也没有办法治疗。因为它在肓之上,膏之下,用药难以达到疾病所在的地方。”晋景公听到医缓如此说,又联想到自己的梦,几乎相同,于是赞扬医缓说:「 ”先生医术果然高明”,虽然没有给自己治疗疾病,仍然重赏了医缓,送他回到了秦国。当年六月份丙午日,晋景公吃了饭以后,腹胀,如厕后「 ”陷而卒”。 这就是病入膏肓的来历。那么膏肓究竟是什么?又在什么地方呢?「 ”膏”在《说文解字》中意为「 ”肥也”,肥肉为膏;「 ”肓”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 ”心上鬲下也”。膏肓似乎就是胸腔的部位。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1.穴位名称 学习针灸的朋友都知道人体有一个穴位,名字就叫做膏肓。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之上,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膏肓与厥阴俞位置齐平,厥阴俞位于肺俞与心俞之间,可见膏肓亦在心肺之间。与「 ”心上鬲下也”的记载相类似。 《千金方》记载「 ”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由此可见膏肓穴多用于虚损性疾病的治疗。如果膏肓是一个穴位的话,不至于用药不及,即使药不能到膏肓穴,还有针灸可以至膏肓,不至于到不治的地步。 2.人体部位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经注节解》解释道:「 ”膏粱者,肥甘物也。”《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 「 ”白如豕膏者生。”由此可见,「 ”膏”在《黄帝内经》指滋腻肥脂之食物或人体组织。这些记载与《说文解字》所解释的相同。 《灵枢·营卫生会》云: 「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中,分肉之间,薰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腹中论》云: 「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 ”肓膜”与胸腹对应,位置等齐,与大肠等都是实质性的脏器,并且肓可以认为是人体的一层膜。 膏肓并称意为人体的一层油膜,心包腔、大网膜、小网膜等都是油膜,与《灵枢》所论的「 ”熏于肓膜”、「 ”溢于大肠而着于肓”相同。这层油脂膜不属于脏腑,但附着于脏腑之上。邪气可以附着在这些油膜之上,因此吴又可在其著作中有「 ”邪入膜原”之说。 3.疾病名称 晋代太医令王叔和以「 ”膏肓”来形容严重的疾病。《脉经》 云: 「 ”致微病成 膏育之变”,说明疾病一步步由轻浅向危重发展。葛洪赋予 「 ”膏育”具体的部位, 《肘后备急方》云:「 ” 隔中之病,名曰膏肓”,将胸膈中的疾病用膏肓来替代,因此膏肓就是膈中疾病的简称。并有五膈丸一方,治疗这些「 ”膈中之病”,即膏肓。《外台秘要》中记载: 「 ”又疗肺劳热 损,生肺虫 ……皆从劳之所生,名曰膏肓。”以肺劳为「 ”膏肓之疾”。此外尚有许多危重病症:伏梁、肺劳、噎膈、反胃等等,都曾被称为「 ”膏肓之疾”。 膏肓在此处便不是一个部位,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古人有以区域代称某些人物或其他事物的习惯,比如燕赵之风,常用来形容人的侠肝义胆,而「 ”燕赵”就是现在河北一带。 中医的许多名称不如现代医学规范,有时候甚至很杂乱,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中医的治疗。中国古人重视功能,而不重视物质本身。重神而不重形,「 ”形而上学”是古代研究的重要门类,我们重点在于掌握规律,而对于规律的名字都是「 ”草草了之”。《老子》中有「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这个东西我们也不知道叫什么,就「 ”顺便”起了个名字。「 ”膏肓”的来历也是如此。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谁

  病入膏肓的意思是: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病入膏肓的典故和故事  晋成公八年时,晋景公杀了赵同、赵括。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谁

  病入膏肓的意思是: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病入膏肓的典故和故事  晋成公八年时,晋景公杀了赵同、赵括。  

历史军事 美國已病入膏肓,特朗普卻要拿這位開刀,美國民眾當即憤怒了

曾經以為戰爭是最為可怕的,一枚從天而降的導彈就可以在頃刻間奪取無數人的生命,之後認為疾病是最為痛苦的,不僅要接受毫無希望的痛苦治療,高額無止境的醫療費或許還會拖垮一個家庭,就像如今的這場疫情,國外的累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注释:晋景公得了重病。秦恒公知道了,就派最有名的医生缓去给晋景公治病。缓到来之前,晋景公梦见两个小矮人在他身边谈话。一个说:"秦国派来的医生就要到了,我担心他会伤害咱们呢!"另一个小人就说:

历史典故 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  《左传。成公十年》  鲁成公八年,晋景公诛杀了赵氏的族人。  两年后景公生病,梦见一个大恶鬼,披头散发、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是不义,我报仇的请求已经得到天帝的允许了!」然后毁掉

其实崇祯是个好皇帝 可惜大明王朝已病入膏肓!

崇祯十七年,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平心而论,崇祯不是个坏皇帝。甚至可以说,崇祯是个好皇帝。无奈,形势大过人。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了,纵然崇祯再能干,也无济于事,只能徒增痛苦。这也正是崇祯皇帝后来自杀的

连李自成都怕他 卢象升是明末第一猛将

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晚年已经是病入膏肓,各地反贼四起,关外还有后金的铁骑不怀好意的虎视眈眈,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历来乱世就会涌现名将,和平年代也没有他们这些人的用武之地。但是明末的这位名将可是中国历史上难

连李自成都怕他 卢象升是明末第一猛将

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晚年已经是病入膏肓,各地反贼四起,关外还有后金的铁骑不怀好意的虎视眈眈,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历来乱世就会涌现名将,和平年代也没有他们这些人的用武之地。但是明末的这位名将可是中国历史上难

就连起义军李自成都怕他 明末的第一猛将卢象升

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晚年已经是病入膏肓,各地反贼四起,关外还有后金的铁骑不怀好意的虎视眈眈,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历来乱世就会涌现名将,和平年代也没有他们这些人的用武之地。但是明末的这位名将可是中国历史上难

历史军事 卢象升是明末第一猛将 连李自成都怕他

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晚年已经是病入膏肓,各地反贼四起,关外还有后金的铁骑不怀好意的虎视眈眈,日子过得极为艰难。历来乱世就会涌现名将,和平年代也没有他们这些人的用武之地。但是明末的这位名将可是中国历史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