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力量制衡皇权的最后机会,可惜被浪费,从此皇权极度膨胀

Posted 节度使

篇首语:宁死不背理,宁贫不堕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地方力量制衡皇权的最后机会,可惜被浪费,从此皇权极度膨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方力量制衡皇权的最后机会,可惜被浪费,从此皇权极度膨胀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了公元762年唐肃宗去世唐代宗继位。他为了早日结束战乱,就答应允许以前的叛将担任节度使。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唐朝以「 ”厌苦兵革,敬冀无事”为指导方针,对投降的安史叛将予以册封: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领相、卫、邢、洺、贝五州;张忠志(即李宝臣)被封为成德节度使,领恒、赵、深、定、易、冀六州;李怀仙仍在故地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虽然田承嗣、薛嵩、李宝臣和李怀仙四人表面臣服于唐朝,但实际上与唐廷离心离德,唐廷根本无法直接指挥他们四人。 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分布图(部分)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按说该裁军努力恢复生产,但是田承嗣、薛嵩、李宝臣和李怀仙四人不但不裁军队,还积极地招募平民扩充军队。其中田承嗣力量最强,除了拥兵十万之外,还组织一支一万多人的精锐牙兵部队。 位于唐朝东北部的这些节度使,有地盘有力量,接下来,他们要与唐廷开始博弈了。这个博弈不为别的,只为「 ”封建”,封土建国。 藩镇内部的节度使争夺,以及成德节度使提出世袭的申请 他们也知道,作为叛军投降唐廷,唐廷是不得已才封他们为节度使。他们一死,唐廷必定要进行人事更换,甚至很可能对他们的家族进行清算。 这个问题很重要。 于是,在公元781年,李惟岳以其父李宝臣的名义,向唐德宗请求:希望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功名,让他世袭成德节度使职位。 唐德宗上台后做了不少改革。清理了专权的太监,释放宫女回家,不再豢养大批皇家宠物,任用贤能官员,等等,显现出了一丝明君风度。 但是,在世袭节度使这一点上,唐德宗对李惟岳的回复是:不行。 这在李宝臣李惟岳父子看来很不公平。为什么? 因为两年前,魏博的田承嗣死后,其节度使职位被其侄儿田悦事实继承,朝廷虽然没有明确承认,但是默认了。 节度使出行 成德藩镇的为代际传承问题而苦恼,但其实这比幽州的李怀仙要强多了。 早在768年六月,李怀仙的部下兵马使朱希彩、经略副使朱泚、朱泚之弟朱滔打算杀掉李怀仙。朱泚兄弟杀死门卫进屋,但朱希彩还没来。到天快亮时,朱泚害怕起来,打算逃跑,朱滔说:「 ”计划如果不能成功,只有一死。逃能逃到哪里去?”不一会儿,朱希彩来到,于是他们共同杀了李怀仙及其全家。曾经的叛将李怀仙,得到了报应。 在这种情况下,李宝臣父子认为只能依靠自己了。李惟岳最终联合了存在同样问题的淄青藩镇的李正己和魏博的田悦,一起与唐廷对抗。 唐廷在节度使能不能世袭问题上执行标准不一,藩镇不服;双方终于开战。开战后,接下来会怎样呢? 关于唐朝的事情先按下不表,我们来看看英国的《大宪章》是怎么签订的。 对比:英国《大宪章》的签订背景 英王约翰号称「 ”失地王”,他把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土全丢了。他还因为得位不正(杀了另一个继承人)而受到怀疑。同时,约翰与教皇还发生了剧烈冲突。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去世,教皇任命了新的主教,约翰不同意,禁止其入境。教皇1209年宣布开除约翰王的教籍。后来在法国的武力威胁之下,约翰不得不屈服,接受了教皇任命的人选。 约翰王不甘心失去领地以及法国的威胁,就大力扩军,但是准备了很久的军队还是被法国人打败。约翰王为了复仇和收复失地,继续扩军备战。但这一切都要花钱,于是他对各级贵族和平民的税收越来越重。比如免除兵役税,从1个骑士1马克,1213年涨到了3马克。动产税和继承税都增加了一倍以上。 英国的封建贵族与国王之间历来是有契约的,有约定俗成的权利和义务。当一方要求了约定之外的权利,或者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就会被视为违法行为。这时双方就有权解除契约,直至诉诸武力。 国王既然这么肆无忌惮,不把契约放在眼里,随意加税,那贵族们只能起来反抗了。1215年4月起,贵族们拒绝向国王行效忠礼,拒绝国王征税。于是,贵族们与国王开战了。约翰王自己力量不足,只好雇佣外国军队。这下,英国不仅是贵族了,包括教会人士、城镇居民全都起来反抗国王。 英国《大宪章》签订场景 约翰王打不过,就于6月15日与贵族方开始谈判;6月19日,国王和25名男爵代表签订了《大宪章》。 大宪章的核心其实在于明确了君主与臣民的权利和义务。 大宪章除了约定了具体的各种税收外,在我们今天看来,其精髓是如下两方面: 除了义务约定的税负之外,国王不能征收其他税费,除非得到国民一致的同意。 不经合法裁决和法律审判,国王不能逮捕囚禁杀害任何自由人。 国王若违反规定,则臣民随时可以武力反抗。 朝廷与藩镇之间,理不清权力和义务关系才是致乱之源。 回到唐朝与藩镇的历史。 中国古代一直缺乏明确的君臣权利义务界定。对君而言,只需要考虑权利,不用考虑义务。君主有权利对臣民进行各种额外的索取,直至把臣民逼到饿死。 臣民对君主的权利呢?和平环境下,君主还讲点理。到了臣民遇到困难的时候(天灾人祸等),君主为了维持秩序反而要增加臣民的义务。这样只能迫使臣民最终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君主,最终还要把君主和他的官僚杀掉,换一个新君主。 我们看到,一方只有权利,另一方只有义务,这不是一个可持续可长久的平衡。 当时的藩镇和唐廷,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封建领主与君主的关系。此时双方如果能界定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契约的形式达成政治平衡,那么唐朝乃至中国历史有可能走上另一条道路。 而实际上,唐朝的中央与地方各自的行为都是没有边界的,一切只能看君主或节度使的个人意志。这种不可靠的做法,其随机性太大,不能让人形成稳定期待。皇帝高兴了,可以把好几个军区的司令、地方行政首长、地方财政首长、监察官等职位全都交给一个人。皇帝不高兴了,就可以随意处死臣民。节度使也一样,愿意听唐廷的就听,不愿意就置之不理,直至最后引发战争。 理不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划不出双方的行为边界,这让朝廷与地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都不好掌握范围。该不该做、该谁来做,总会引起混乱和猜疑。因此,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失败的一方归零。 古代中国只有成王败寇的逻辑 我们看到英国历史上贵族与国王对抗和战争的情况经常发生,但这是他们在努力维护双方的契约,确保双方履行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 这就是古代中国和英国的差别,《大宪章》成了后来英国历史运行中的基本要素,而成王败寇却是古代中国政治的逻辑。 结语:缺乏权利和义务概念,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治架构,是古代中国的一大缺憾 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缺乏一个稳定的政治架构,也就是让权力运作制度化的体制。这让历史只能在一乱一治中循环。 中国大一统的王朝的统治基础,主要是两方面,首先依靠儒家解释自己的合法性,然后用道家和法家的方法进行控制。 儒家论证完合法性之后,却拿不出政治架构,儒家有的只是依靠道德治理。道家是王朝初始时期的无为治理方法。在王朝有了一定实力,开始想有所作为时,法家就登场了。法家出手就是法术势,直接讲权谋控制的各种套路,没有国家政治蓝图这一说。 各种变法也好,各朝的改革也好,全都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治理之「 ”术”,而缺乏这些术所依托的政治基本架构。 如果有稳定的政治架构,那么唐廷与藩镇的斗争,将会在一个有限范围内进行。只要斗争重新确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就不需要进行你死我活的决斗。这样才是形成平衡稳定的政治架构。 中晚唐藩镇力量与唐廷博弈了150年,但是始终没能形成某种稳定的政治体制。 藩镇力量其实是地方力量制衡中央皇权的最后机会了。后来的农民起义和战乱,彻底把封建领主这个群体消灭了,中国从此进入了皇权极度膨胀的时代。 从宋朝开始,古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就像是山与沙。中央皇权是高山,很难撼动。地方没有了封建领主,全是自耕农和地主,整个是一盘散沙。偶尔风大一点,地方能形成一个个小沙丘,但是永远无法与高大的山相比。直到发生大地震,山塌了,沙子里耸起了新的山,才能完成一次新的平衡。 高山与沙漠 以至于中国后来到了明清这样的皇权专制的极致时期,皇权为所欲为,臣民恐惧匍匐,后果是中国落后挨打,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除了成王败寇,其实还存在限定边界的有限斗争,可惜中国历史没有摸索出这条路。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相关参考

一个路过的文官为何就将其击败了

明代可以说是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巅峰,在这一时期,皇权得到了空前加强,没有什么势力能和皇权对抗。明朝统治者不断集权,原本制衡皇权的一些势力,在明朝遭受到多方的打压,尤其是宗室。自古以来宗室的势力常常会威胁

清朝怎么防止王权僭越皇权

自古以来,有几个力量是封建王朝内部统治者最忌惮的:外戚,王爵。所谓外戚,来自于皇后和嫔妃的家庭,或父或兄,倚仗权力,笼络势力,久而久之可以左右政治决策。若此时恰逢皇帝软弱,则有可能外戚凌驾于皇权;所谓

暗藏在笔墨背后的政治斗争,李唐王朝的遮羞布

权力的高度集中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中国的政治土壤向来算不上是清平,对明君的依赖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民众最终的期盼。制衡皇权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就是舆论,不光是当时的舆论,还有后世的舆论,所以史官就成

何谓 ”皇权不下县”

对于中国这种大一统的国家,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基层)的关系,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意思是古代皇帝的权力最多延伸到县一级,再往下就很难了。秦代开始实行郡县制,在此之

皇权集中的巅峰——封建政治体制中的斗争

一、政权机构的大手术——废除丞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诩「”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而称自己为皇帝,从此中国进入了封建时代。秦之前溯至夏启时期,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

夺了小舅子的皇权,他最后下场如何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从珂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最混乱的一段时期。不仅中原小国林立,甚至一夜之间就会诞生一些小国。这些小国大多是一些消失的古代小民族所建立。这段混乱年代

汉室本来有几次自救的机会甚至能走向中兴 无奈却被两个人浪费了

还不知道:汉室是怎么错失自救的机会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自中后期开始长期陷入外戚和宦官的争斗之中,这两大集团的对峙是东汉走向没落的根源之一,汉灵帝时期更是江河日下,1

从制度的角度浅析明代皇权的曲折发展

东南亚地区的古代史,若是从某些角度看,也可以看做是王权或者说皇权逐步强化的历史,这样的历史轨迹在中国古代更为明显,自秦朝建立郡县制以来,「”家天下”思想逐渐形成和迭代,并在皇权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和发

一代明君千挑万选,选了他做皇帝,结果皇权被老婆抢走了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第三任皇帝,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千古名君,母亲长孙皇后也被称为千古第一贤后,但是在这一帝一后倾尽心血的教育下,李治却依旧成为了一个弱者,实在让人不禁唏嘘。大唐的皇位更替一直都

维护皇权的忠义之人 曾在多尔衮刀下脱身

提到鳌拜,很多人都会先想到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相比于后来被称为圣主的康熙,鳌拜自然被人放在了对立面,成了权臣和跋扈的象征。但是,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却是一位忠义之臣。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