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定远号和镇远号为什么连一艘日舰都没有击沉

Posted 北洋

篇首语: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甲午海战中,定远号和镇远号为什么连一艘日舰都没有击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甲午海战中,定远号和镇远号为什么连一艘日舰都没有击沉

李三万 摘要: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两艘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排水量大,装甲防护厚实,主炮口径大射程远,战斗力是所有参战舰艇中最强的,为什么连一艘日军舰艇都没有击沉? 【头条号首发】 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战爆发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几年日,特发本文以为纪念。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两艘主力舰定远号和镇远号,排水量大,装甲防护厚实,主炮口径大射程远,战斗力是所有参战舰艇中最强的,为什么连一艘日军舰艇都没有击沉? 后世有一个说法,北洋水师是拿着狙击枪,和拿着机枪的联合舰队群殴,准确性还是有的,奈何被对方的速射火力压制,损失惨重,却没能给对方造成致命打击。国内还有个给北洋水师找借口的潮流,就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从来没有输过,战败都是因为帝国主义卖给我们的破烂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影片《甲午风云》,更是将战败的责任推给了装了黄沙的炮弹上。九十年代拍摄的《北洋水师》,则是认为北洋水师输在炮弹口径要比炮管粗——当年看着电视上一堆人,一边打炮,一边拿手锉锉炮弹,真是欲哭无泪啊。 其实北洋水师从上到下,就是输在不尊重科学,不相信科学上。当时中日两国在世界上都是属于落后国家,在学习这方面,日本从来都是个努力学习,赶超先进的好学生形象,有着优良的学习传统,反正从来都是小弟,跟谁学不是学?虽然家里贫穷,基础很差,但是他肯低头服小,按牌理打牌啊,学习别人长处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到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其实不算强,强的是对世界观的认知,已经向列强看齐,海军依然很弱,但理论学习已经赶上了,甚至海军技术上开始有自己的发挥,比方已经发明了苦味酸炸药,威力巨大,但是装在炮弹里,容易跟金属起反应,酿成严重事故,对此西方列强也没什么好办法,但是日本人已经借助他们特有的小聪明,开始实验在炮弹壁上涂上厚厚一层蜡,然后装填苦味酸炸药,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 大清这边就不同了,有钱!老子花大钱买的东西,还要听你讲怎么使换?!说起来,北洋水师本身已经是落后挨打之后,师夷之长的产物,但对于「 ”师夷之长”这件事,别说外部反对势力很强,从来反对洋务的保守顽固派,就是在北洋水师内部,真正要落实师夷之长,先就要面对一个否认三连套;第一,自古有之;我们老祖宗玩这个的时候,他们的祖宗还在山洞里撒尿和泥巴玩呢,干吗要学他们?第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洋人干嘛要教我们这东西?肯定没好事啊!他又不是你爹,肯好心教你,不知道埋着什么雷呢!再者说了,就算这东西真没问题,你就不怕他教的时候带点别的私货,把人都教坏喽?第三,可有可无;洋人的东西,有啥了不起啊?咱没有不是一样过了五千年,不挺好的?等好容易过了这关,真要学了,还有呢;跟你强调这里是大清,有不同的特殊情况,你这东西必需先阉割一下,以便适应……这种情况一个导致北洋发生了撤旗事件,一个导致定镇二舰回来后,一直就没建成可以对二舰提供维护保养的深水船坞,出了问题,就要到日本长崎去修。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能赢才是一件怪事。 在海战中,定远号和镇远号一共被击中300发,因为德国制造的装甲质量很好,没有一处被击穿。不过,海战整整进行了好几个小时之久,定远号和镇远号为什么没有击沉任何一艘日军军舰,包括弱小的赤城号、比睿号甚至商船改装的西京丸号呢? 原因很复杂,简单来说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没有速射炮。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舰,机动力强、攻击力强,缺点是防御力较弱。主力舰基本都是穹甲舰,也就是装甲只保护动力舱的军舰。之前丰岛海战,济远舰使用150毫米尾炮,曾经一炮就击穿了吉野号的穹甲,弹头射入动力舱。但这枚炮弹是实心弹,不能在穿透之后爆炸,这才没有将吉野号击沉。要是这枚炮弹在动力舱爆炸,吉野号不沉也得重创。由此可见,对付吉野号这种军舰,150毫米中口径火炮就足够了。济远舰的210毫米火炮,定远号305毫米火炮,威力都属于过剩了。况且,150毫米火炮即便不是速射炮,射速相对也较高,精度也高,短时间内可以进行连续炮击。相反,更大口径火炮射速很慢,往往几分钟才能开一炮,命中率低。所以,如果北洋水师装备大量150毫米速射炮,是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联合舰队的较大损失,双方就火力上会相对均衡,不至于有十多倍的差距。而日军的军舰不足以对付中口径速射炮,肯定会有军舰被击沉的。可惜,北洋水师没有中口径速射炮。 第二,北洋水师的攻击力不足。整个北洋水师只有3门速射炮,其余都是普通火炮,150毫米火炮数量还很少,更多是射速很慢的大口径火炮。海战中,双方发射大中口径炮弹数字相差有十多倍之多。北洋水师开一炮,日军能开十多炮,这就必败无疑了。至于大口径火炮,事实证明在实战中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命中率很低,即便击中了一二发,也难以构成致命伤。比如日军的比睿号,被被定远、镇远、广甲、济远等舰围攻。受到四面猛烈轰击,以至舰体、帆樯、索具几无完肤,连悬挂在樯头的军旗也被击碎。但比睿号并没有沉没,甚至被定远号305毫米就跑击中右舷。炮弹在后樯中爆炸,下甲板受损,引起大火,也没有沉没。这充分说明,北洋水师火炮的攻击力不足。 还有平远号发射260毫米炮弹一发,命中松岛左舷军官舱,并贯穿鱼雷用具室,打死左舷鱼雷发射员四名。3时10分又击中一炮,炮弹打穿左舷中央鱼雷室上部,在大樯下部爆炸。打死左舷鱼雷发射员二名。3时15分,严岛又被平远击中两炮。同样没有被击沉。 日军这两艘军舰都没有沉没,反而平远号遭到日军一顿速射炮猛攻,被击中起火,被迫退出战场。 第三,北洋水师的装备过时了。当时联合舰队已经放弃了大口径舰炮,转而采用中口径速射炮,采用大量的爆破弹而不是实心弹。同时,联合舰队具有激动性的优势,其实是立于不败之地,打不过也可以逃走,还可以多次变阵。事实证明,联合舰队的武器和战法都是正确的。 北洋水师在敌人饱和炮火攻击下,除了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以外,其余军舰统统架不住攻击,连装甲巡洋舰经远号都被击沉。经远号的防御力是比日军要强得多。至于定远号和镇远号分别被击中一二百发炮弹,虽没有沉没但也燃起大火,导致军舰失去大部分战斗力。可见,日军战术没有问题,而北洋水师的战术已经过时。 铁甲舰很厉害,但主炮口径大且笨重,其实只适合对付重装甲防护的铁甲舰,而不适合对付联合舰队的快速巡洋舰。 其实,这并非是末日。定远号上面空间还是很大的。只要满清愿意,完全可以在定远号、镇远号上加装150毫米速射炮。7000多吨的排水量,可以加装很多速射炮。这样一来,最低程度北洋水师可以击沉几艘日舰,拉平双方差距。事实是什么都没有,任凭丁汝昌、刘步蟾焦急万分,连连上折,朝廷就是不拨款。没钱自然不会有先进装备。 所以,定远号镇远号在甲午海战中毫无建树,原因是多方面的。 谨以本文纪念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英勇牺牲的官兵。

相关参考

甲午战争海战后胜利的日舰为何多数遭遇噩运?

甲午战争:120年前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影片《甲午风云》让无数人记住了邓世昌下达的最后口令——“撞沉吉野”!虽然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未击沉一艘日本军舰,但“吉野”“高千穗”“松岛”这些甲午海

历史军事 揭秘;甲午海战中的日舰为什么都死于非命

影片《甲午风云》让无数人记住了邓世昌下达的最后口令——“撞沉吉野”!但事实是,在1894年(甲午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中,中国北洋水师竟未击沉一艘日本军舰。然而,“吉野”“高千穗”“松岛”这些甲午海

历史人物 林永升简介 怎么评价林永升

林永升林永生字钟卿,出生于福建福州,曾入学福州船政后学堂,曾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深造,之后成为经远舰的管带。甲午海战中,经远舰被日舰击沉,林永升中弹破脑而亡,清政府追赠他为太子少保。林永升简介>林永

中国历史 甲午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首次大规模的陆战,对战争全局影响很大。平壤之战前,7月25日,日本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上,击沉运送中国士兵的商船一艘,死难850余人。同时,又在牙山附近的成欢驿击败清军聂士成所

历史军事 主力舰为何伤而不沉?

北洋水师战败内幕主力舰为何伤而不沉?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这种战舰结构的弊端暴露无遗:由于火力有限,“定远”、“镇远”两舰集中轰击的日本各舰虽受重伤

历史军事 中国军队再击日舰

甲午之后四十三年:中国军队再击日舰  来自空中的首次打击  1894年至1895年初的甲午战争中,在丰岛、大东沟、威海卫,中国海军以及部分守卫炮台的陆军与入侵的日本海军展开了多轮激战,虽最后作战失利,

历史军事 中国军队再击日舰

甲午之后四十三年:中国军队再击日舰  来自空中的首次打击  1894年至1895年初的甲午战争中,在丰岛、大东沟、威海卫,中国海军以及部分守卫炮台的陆军与入侵的日本海军展开了多轮激战,虽最后作战失利,

历史军事 北洋水师战败内幕 主力舰为何伤而不沉?

北洋水师战败内幕主力舰为何伤而不沉?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这种战舰结构的弊端暴露无遗:由于火力有限,“定远”、“镇远”两舰集中轰击的日本各舰虽受重伤

主力舰为何伤而不沉? 北洋水师战败内幕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这种战舰结构的弊端暴露无遗:由于火力有限,“定远”、“镇远”两舰集中轰击的日本各舰虽受重伤,但均未沉没,就连由货船改装的“西京丸”号最终都幸免于难。在饱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之

3天打不到北京就不用管

1894年岁末,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连、旅顺相继陷落,北洋舰队退守威海。日军大举进攻,在荣成登陆,摆开海、陆夹击威海清军之势。本来,北洋海军主力舰“定远”、“镇远”雄风犹存,如果海陆配合运用得当,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