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舰为何伤而不沉? 北洋水师战败内幕
Posted
篇首语: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主力舰为何伤而不沉? 北洋水师战败内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力舰为何伤而不沉? 北洋水师战败内幕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这种战舰结构的弊端暴露无遗:由于火力有限,“定远”、“镇远”两舰集中轰击的日本各舰虽受重伤,但均未沉没,就连由货船改装的“西京丸”号最终都幸免于难。
在饱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之后,清朝统治者决定痛下血本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他们通过出洋考察,斥巨资从英、德两国采购了一批战舰。但由于对不同国家战舰性能巨大差异的失察,这批高性能的战舰并没能被整合为一支高效的海上力量。
其时,英国建设海军的目的是要掌控全球制海权,因此非常重视军舰的速度和火力,属于进攻型的设计。其主力舰的火炮口径大、数量多,航速也快,就是为了进攻而建的。而德国作为一个大陆国家,其国防主要依托陆军,海军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是防御性的。德国海军的主力舰装甲厚、防护好,但速度和火力较差,这样设计的最大好处是舰船在海战中的存活率较高。
清政府在组建北洋水师的时候,并没有清楚地看到英国和德国海军设计军舰时的这种战略差异,其采购的作为主要进攻者的战列舰“镇远”、“定远”以及鱼雷艇均来自德国,火力不足,而负责护卫和支援的巡洋舰和所有的炮舰则来自英国,火力猛烈,防护能力却薄弱。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这种战舰结构的弊端暴露无遗:由于火力有限,“定远”、“镇远”两舰集中轰击的日本各舰虽受重伤,但均未沉没,就连由货船改装的“西京丸”号最终都幸免于难。主力舰连一艘敌舰都没能击沉,势必给协同作战的巡洋舰带去巨大的压力,使后者随即因为强大的火力而成为众矢之的。北洋水师中的“致远”、“超勇”“扬威”三艘英国造驱逐舰由于火力猛烈、装甲薄弱,因此在战斗开始后不久,便在日舰的集中攻击下覆没。
不仅如此,北洋舰队战列舰和巡洋舰在航速上的明显差异,还大大地增加了两者在战斗中协调一致的难度,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率先发现日舰,但却由于航速的制约,巡洋舰不得不等待较慢的战列舰进入战斗阵型,从而丧失了其速度的优势和攻击的先机。而日舰正是利用了北洋水师的这一弱点,利用航速优势快速绕过“定远”、“镇远”,攻击中国舰队主要由英式巡洋舰组成的右翼,迅速击沉试图保持队形的“超勇”、“扬威”等舰。
可见,北洋水师不合理的舰只搭配不但没能实现 “兼取其长”的功效,反倒使得性能不同的战舰相互掣肘,发挥不出各自的优势,进而在海战中处处被动挨打。
相关参考
北洋水师战败内幕主力舰为何伤而不沉?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这种战舰结构的弊端暴露无遗:由于火力有限,“定远”、“镇远”两舰集中轰击的日本各舰虽受重伤
定远舰模型关于甲午战争的中日海军,有很多的话题值得讨论。对于北洋水师为何战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因素。但是,从北洋水师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例,我们却能发现某些特殊现象,对战败结局确实存在
...八门30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的威力津津乐道,诚然,这种主力舰级别的舰炮放到巨炮如林的列强海军里面并不算出挑,但是放在远东地区却绝对是巨无霸式的无敌存在。颇有"宝刀屠龙,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气概。而北洋海军...
二战期间,苏军北方舰队水下战队司令员办公室里放着一只灯泡,玻璃罩和灯头都已断开,灯丝也断成了几截。灯泡上贴着一张标签:“M-172号潜艇,1942年5月16日,遭受324颗深水炸弹袭击。”这只灯泡是M
说到平一指到底是怎么死的,可能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有的人觉得平一指死的不值得,有的人认为他为自己不能医好令狐冲的伤而自杀令人钦佩,那么平一指又为什么要以死来表达自己的愧疚呢?其实关于平一指到底怎么死的这
说到平一指到底是怎么死的,可能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有的人觉得平一指死的不值得,有的人认为他为自己不能医好令狐冲的伤而自杀令人钦佩,那么平一指又为什么要以死来表达自己的愧疚呢?其实关于平一指到底怎么死的这
为解决二战后日本领土及国际地位问题,1951年9月8日,包括日本在内的4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并于第二年正式生效。越南在叙述其对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主权主张的所谓历史依据中,
导读:为解决二战后日本领土及国际地位问题,1951年9月8日,包括日本在内的4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并于第二年正式生效。越南在叙述其对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主权主张的所谓历史依
汉武帝十万水师平定南越内幕 云南昆明大观楼诗联下联开头讲:“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把酒临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汉武帝十万水师平定南越内幕 云南昆明大观楼诗联下联开头讲:“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把酒临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