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最有招 古代大臣怎么向皇帝打小报告

Posted 雍正 打小报告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雍正皇帝最有招 古代大臣怎么向皇帝打小报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雍正皇帝最有招 古代大臣怎么向皇帝打小报告

小报告就是不能公开报告,需要秘密约见。皇帝当然想掌控所有的事情,但也不能不顾及大臣们的实际情况。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制度,既可以满足皇帝的需求,又能够避免大臣们因公开奏报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明代,承袭前代的制度,官员可以采用题本和奏本两种方式上书皇帝。其中,弹劾、兵马、钱粮、司法等公事用题本,陈述私事用奏本。清代前期,也沿袭了这种制度。但是,题本的拟写和行文程序复杂,必须用仿宋体书写,加黄,折面要求摘要,还需要誊写副本,制作完毕后递交通政使司转内阁,经内阁学士审核、草拟批答后呈送皇帝,皇帝批阅后再经人用满、汉文字誊清,然后发还,太过复杂。

此外,题本很容易泄密,题本经过拟写人、通政使司、内阁、皇帝、抄写人等,环节多,过手者众,难免泄露。而奏本虽然比题本简单,但是要经历与题本相同的环节,同样存在着易泄密的缺陷。

顺治年间,为了避免这些不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书形式——奏折。奏折不拘格式,书写自由,不必加贴黄,拟写快捷,而且无须送通政使司转内阁,可以直接呈递,由皇帝亲自启阅批示、保密性很强。乾隆年间,为了便于臣下上书,上谕旨:“同一入告,何必分别名色。”从此,奏折成为了国家正式文书。

国家的事务何其复杂,有些事情只需皇上知会,不能公开言传,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只能由皇帝知晓的奏折,称为密奏或密折。

秘密奏折最早出现在顺治朝。康熙继位后,密折的作用越发重要,康熙认为使用密奏能使“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故予以推行,并命令亲信文武大臣须经常向他“附陈密奏,故各省之事不能欺隐”。现存有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系由百余人所呈,说明密奏的运用比顺治时更广泛。

雍正登位后,为了直接了解下情,整肃吏治,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大力推行密奏,并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制度,尚书、侍郎等官,每日一人轮班奏事,密折封进。同时,雍正朝有具折权的官僚队伍较康熙朝大幅度扩大。据统计,康熙朝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仅100多人,而雍正朝短短13年便发展到1200多人。大学士、总兵官及各省督、抚、提、镇、藩、臬皆可就有关政治、军事、经济、吏治、民情风俗等情况,具折密奏。

此外,雍正朝密折制度已经程序化,自缮折、装匣传递,到批阅、发还和收缴,都有条不紊运行。密折须具折人亲笔写好后,装入折匣,然后递送。为了及时收发、批阅、处理密折,雍正帝设立了专门转呈、接受密折的机构——奏事处,由专门的奏事官接收、转呈密折。凡拥有折奏事权的官员都是雍正帝安插在官僚中的“耳目”,而奏事人自己又受其他一个或几个奏事人的秘密监督,形成互相监视的局面。这样,人人都处于受监视的境地。

密奏制度使皇帝直接处理庶务,加强了皇权。此外,密奏不经通政使司、内阁等机构,因此,事情往往可以很快确定,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此外,还使地方大员彼此制约、不敢违法擅权,有利于整肃吏治。

相关参考

古代大臣们怎么向皇帝打“小报告”的?

古代告密大行其道明清正式成为统治工具。在帝制中国时期权力运作过程中,告密政治与帝国文化传统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联性。由于帝国"儒表法里"或者"外儒内法"的统治样态,告密很多时候被统治者当作统治权术而大

古代大臣们怎么向皇帝打“小报告”的?

古代告密大行其道明清正式成为统治工具。在帝制中国时期权力运作过程中,告密政治与帝国文化传统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联性。由于帝国"儒表法里"或者"外儒内法"的统治样态,告密很多时候被统治者当作统治权术而大

史上最有个性的大臣,只因皇帝不答应他辞官,直接把皇帝给炒了

现在的上班族,如果看老板不爽,就会直接辞职走人,最多也就是损失点工资。但在我国的古代,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大臣敢不经过皇帝的允许,就直接罢官回家,那可是抗旨的死罪,甚至有可能会被诛三族,几乎

历史秘闻 史上最有个性的大臣,只因皇帝不答应他辞官,直接把皇帝给炒了

现在的上班族,如果看老板不爽,就会直接辞职走人,最多也就是损失点工资。但在我国的古代,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果大臣敢不经过皇帝的允许,就直接罢官回家,那可是抗旨的死罪,甚至有可能会被诛三族,几乎

清朝的公文制度大不同使用奏折向皇帝报告竟需要特权

臣下与皇帝间的对话工具清代不论是皇帝对臣下的命令、公文,或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往来,乃至一般民间公文,都有一定的格式跟规定。如臣下对皇帝的公文为奏折、题本,皇帝对臣下的为诏书、上谕等,各有其不同称谓,十

请问清朝时满汉大臣对皇帝自称为何不同?

按清朝规矩,奏折有奏事折、密折、请安折、谢恩折等分别。办公归办公,公事奏折称臣;拍马屁归马屁、小报告归小报告,私事奏折称奴才。这一分际,做主子的,要求至严。在清圣祖康熙的朱批中,就有"知道了

唯一一个向大臣行贿的皇帝,行贿的真正原因,竟让世人指责1000多年?

唯一一个向大臣行贿的皇帝,行贿的真正原因,竟让世人指责1000多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说的正是古代对皇权至高无上的描述。

五、空前绝后的密奏制度

  中国古代一向的惯例与规定是,臣下向君主言事的报告,称为“奏”、“疏”、“章”、“奏章”、“封事”等等。后来逐渐形成制度,凡地方官员向皇帝报告公事的,像民、刑、兵、马一类,用“题本”,官员必须在报告

历史秘闻 苏轼对出的下联让大臣跪服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官,不久后他按照朝廷的规定,给皇帝写了一份述职报告。毕竟此次属于贬官,苏轼的心情难免有些不爽,顺便向皇帝发了一下牢骚,可能用词有些不当,有些与他不合的大臣,借此机会

古代大臣们上朝想上厕所咋办?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国家大事都是大臣们在朝堂上向皇帝启奏,与皇帝商讨后做出决定,也就是说,古代朝堂是很严肃的场合。然而人有三急,大臣们在朝廷开朝会的时候,如果想上厕所要怎么解决呢?在电视剧《雍正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