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制度和过所制度

Posted 制度

篇首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驿站制度和过所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驿站制度和过所制度

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在当时人看来,如此大的帝国治理难度一定很大,为了稳定帝国边界,秦始皇多在各地修路以确保秦军可以迅速抵达各地,及时控制帝国。 许多年后,唐王朝建立,唐王朝是一个版图远远大于秦汉的帝国,面对着边境问题以及地方治理问题,唐王朝必须整顿好相应的交通问题,因此就产生了驿站制度和过所制度。然而这两种制度基本上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效力,对于民生没有太大帮助。还因此产生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唐朝在极盛时候版图也是极大的 一、驿站制度 1、驿站数量 唐朝的驿站制度为每三十里设置一个驿站,如果遇到地形限制的话,那就不必遵守三十里一个驿站的规定,择优而选取位置。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驿站的数量已经达到: 「 ”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路相兼。”(按照书中的记载应该是1743所驿站,疑总数有误) 2、驿站人员配置 另外,在每个驿站的人员设置上,主要是有驿长一人,选取富豪之家的人担任。为什么只选富豪人家担任呢?原因说出来颇为有趣,因为: 「 ”驿马、驴,一给以后死,则驿长陪填。” 就是说驿站里的驴马如果死了,是需要驿长去赔偿的,如果家产不够,就赔不起这些驴马。因此选取了相对较为富裕的人担任驿长。 另外就是在驿站中工作的驿夫了。驿夫的多少主要是根据驿站中的车马船只的多少来定的。在《唐六典》中规定: 「 ”凡马三,各给丁一人;船一,给丁三人。” 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在各个驿站中,很少出现克扣驿夫的事情。如都亭驿,有马匹75匹,驿夫25人,正好是3:1的比例;在水驿中,有船4只,配驿夫12人,也是1:3的比例。 驿夫都是由平民轮流担任,工资很少,工作很辛苦,生活十分困难。如当时有《水夫谣》一诗,就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活在水边人民充当水驿驿夫的辛苦场景: 「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驿站图 3、驿站的资产 驿站的资产来源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是朝廷拨款,一部分是靠驿田,一部分是自身的马匹船只。 驿站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朝廷从户税中抽出一部分拨给,天宝年间,朝廷每年可以收到户税二百多万贯,其中一部分就被抽出来供驿站使用。 另外,驿站还有自己的驿田。驿田种的作物不是给人用的,而是用来喂养马匹的,驿田之中都种植苜蓿,供马匹作为饲料。当时规定: 「 ”皆随近给,每马一匹,给田四十亩,其传送马,每匹给田二十亩。” 在驿站之中,马匹也是重要的资产。陆上驿站按照马匹的数量分为七等,繁忙的驿站甚至马匹可以多达七十多匹,较闲的驿站也有八匹马。除了马之外,驴也是驿站中常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有人会说了,既然马匹如此之多,我趁着空闲的时候出去挣点外快总行吧。理论上说是可以的,但是实际中,会很惨。当时规定: 「 ”驿长私借人马、驴者,各减一等,罪至杖一百。” 在水上驿站中分为三等,繁忙的给船四艘,较闲的给船三艘,更闲的给船二艘。另外还有一些水陆都要兼顾的驿站,这种驿站马匹和船只都有配齐。 4、驿站的工作 驿站的工作似乎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基本上就是负责传递文书情报,供来往的官员居住停留,更换马匹等。确实,驿站的实际工作基本上就是这些。 驿站的工作开展需要通过一种人,即驿使。驿使代表着好几种人,有军务需要及时传递情报的叫做驿使,入朝或到某地上任的官员也称为驿使。 驿使的出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乘驿,一种是乘传。何为乘驿?乘驿就是光骑着马,往往是面临是传递公文、军情等大事的时候选择的;乘传就是乘坐马车,往往是官员上任带着大包小包和家属时所选择的。 我们常在电视剧中看到,有驿使到了驿站,驿长马上就出来说:「 ”已经准备好了上房和美食,请驿使稍作歇息。”这时候驿使往往会说:「 ”军情紧急,请大人给我一些干粮就好了。” 驿长说的话不是客套话,在驿站之中,对待驿使往往都是「 ”丰屋高食”。在一些比较大、比较繁忙的驿站之中,往往还有上厅、别厅、西厅、东厅等厅房,还有池沼、游艇、竹林、柳荫、酒库、茶库等。跟我们现在的度假村没有什么两样。毕竟当时往来的人员之中有很多都是官员,因此驿站往往待遇设置得比较高一些。 当然了,给官员驿马数量的时候也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反映了官员的身份、地位高低。当时规定: 「 ”给驿职事官三品以上若王,四匹;四品及国公以上,三匹;五品及爵三品以上,二匹;散官、前官各递减职事官一匹;余官、爵及无品人各一匹。” 驿站的速度怎样呢?就乘驿而言(即骑马),乘驿每天要求驰六驿,也就是一百八十公里;传递大敕令的,应该每天驰五百里以上。乘传(即乘车),每天要求走四驿即一百二十公里。驿使每到一站,为了保证速度以及爱惜马匹,必须换马再走,如果不换马,则杖八十。 就这样,唐王朝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驿站制度。 驿站快递,速度超快 二、过所制度 什么是过所呢?汉人称过所也叫传。按照郑玄的注是这样的: 「 ”传,如今移过所文书。” 另有刘熙《释名》解释: 「 ”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 ”传,转移所在,执以为信也。” 在《唐六典》中如此解释: 「 ”古书帛为繻,刻木为契,二物通谓之传。传如今过所。” 也就是说,过所是类似于通行证一类的东西,古代是不允许随意流动的,因此过关时都需要相应的凭证,这种凭证就是过所。大家还记得《三国演义》中关羽因为没有过关文凭以至于处处被拦,最终发生了「 ”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其中关羽所缺失的东西就是过所。 当时对于过所看守十分严格,如果把自己的过所借给他人或者是发生冒名顶替的事情,借出者和借入者都要受到严惩。如果没有过所而偷渡的话,受到的惩罚更重。《唐律疏议》中记载: 「 ”水陆等关,两处各有门禁,行人来往,皆有公文,谓驿使验符券,传送据递牒,军防丁夫有总历,自余各请过所而度。若无公文,私从关门过,合徒一年。越度者,谓关不由门,津不由济而度者,徒一年半。”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其实就是唐朝贞观年间的玄奘法师,他当时想去天竺取经,因为没有取得过关文凭,因此只得「 ”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也是属于「 ”偷渡客”的一种。 玄奘法师也是「 ”偷渡”过去 当时的过所都是在中央由尚书省发给,在地方由都督府或州发给。当时人们如果想申请过所,需要些两份文书,一份是正本,由官方加盖官印,发给想要过所的本人;一份是副本,形势和正本一模一样,也要经过签字确认,由刑部司门司或都督府州户曹保管,留作档案。根据《公式令》的记载: 「 ”右过所式,并令依式具录二通、申送所司。所司勘问,即依令署一通,留为案件,一通判给。” 另外,在申报过所时,必须由申请人按照规定写一封说明书,这份说明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事项:外出原因、人数、身份、年龄、奴婢来源、牲畜的毛色口齿,如要有买卖奴婢的话,还要出示有关证件。相对应的官员也要一一核实。 为什么要如此严厉呢?因为这是一种控制手段,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走私、逃避国内赋税、拐卖人口等情况。因此当时对于帝国边界的稳定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所 三、总结 因此综上来看,驿站制度和过所制度在唐代对于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驿站制度,各地的情报信息可以迅速传递;通过过所制度,人口被相应地安置在了各个地区,避免频繁的人口流动。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制度似乎与我们现在的某些制度也有着相似,如驿站有些类似于一个个的情报传递点(不过现在社会都用无线通讯),或者说有一些类似于快递中转站的感觉。过所制度就有些像我们现在出国要用的护照签证一类的,用于证明身份、申报随身财产等。 但是驿站制度仅仅只是供官府使用,对于民生的发展作用不大,没有形成一整套便民的工程;而过所制度把人限制得过死,也相应地有所限制社会发展。(如玄奘法师取西经一事) 参考文献:《唐六典》,《唐通典》,《唐律疏议》,《全唐诗》,《新唐史》,《旧唐史》,《唐会要》,《公式令》,《释名》,《隋唐五代史》,《唐代驿站制度研究》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相关参考

清朝官员出差差旅费怎么计算的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旅中》诗自写旅况,有“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寒依车下草,饥糁鬲中羹”等句,这是古代社会一般人行旅生活艰辛的真实写照。驿站制度始于秦汉毁于明自秦汉时期起

清朝曾规定官员出差吃喝自理 不得接受地方官宴请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旅中》诗自写旅况,有“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寒依车下草,饥糁鬲中羹”等句,这是古代社会一般人行旅生活艰辛的真实写照。驿站制度始于秦汉毁于明自秦汉时期起

古代驿站是免费的吗

“驿站”,在现代人心目中是个颇有几分浪漫气质的词语,比如“人生驿站”“心情驿站”之类,仿佛驿站成了一个充满温馨气息的心灵港湾。但在古代,驿站却是个实用性极强的国家机构,自秦朝创立以来,一直绵延不绝应用

”从前车马慢,没有车站,只有驿站”——细说古代驿站的千年风尘

引言「”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知道木心的人不多,但知道这首《从前慢》的人却不少。是的,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车、马、邮件最快的地方大概就是驿站了。「”驿站”在很

英国文官制度的本质 英国文官制度西方各国的影响

  英国文官制度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制度,根本上是一种人事组织制度,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至今已经130多年了,是一套实践证明的、体系较为完善的制度系统,对西方各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英

养廉银制度,养廉银制度

养廉银制度?更多图片(1张)养廉银,为清朝特有的官员之薪给制度。创建自1723年的该薪给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养廉银的来源来自地方火耗

清朝满族八旗制度,满族文化的八旗制度

满族文化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满语为gusa(汉音固山)。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

清朝货币制度

>  [关键词]货币制度;银;铜钱;比价>  清朝的货币制度>  清朝因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各项制度上可以借鉴、继承以前各朝代的各种制度,如货币制度。清朝的货币制度与明朝的币制非常相像,一些名

清朝的八旗等级制度,清朝的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其实就是分封制。皇太极征战多年,身兼两黄旗的主子。直到1644年后,多尔衮带着八旗入关争

八旗制度的历史作用,八旗制度的历史评说

八旗制度的历史评说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其实就是分封制。皇太极征战多年,身兼两黄旗的主子。直到1644年后,多尔衮带着八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