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东林之败,在于党争,更在于思想的狭隘

Posted 东林党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晚明东林之败,在于党争,更在于思想的狭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晚明东林之败,在于党争,更在于思想的狭隘

每每提到魏忠贤九千岁,都有网友在下面大骂,魏公公再不好,也比只啰嗦不办实事的东林党强一千倍。 这大约是中国士大夫集团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东林党没有出过魏忠贤这般腌臜人物,口口声声也是忠君爱国,即便有部分投降满清,但以身死谏、殉国者众多。 他们到底是做了什么事儿,让后来人这般不待见他们? 东林党,本身就是蔑称 明末党争之中,很明显,一方面是天子、宦官、内阁组成的具有权力的一派,另一方便是东林党以及他们的继承者复社成员。而东林党,刚开始并不是个有组织的政治团体,也不是什么党派,说白了,就是敌对者轻蔑的称呼,将他们列为"朋党之列"。 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但凡和他政见不同、利益相悖的一群人,都容易打成"朋党"。而东林党的出现,本身就是宦官专政之后的连锁反应。朱元璋时,为了防止宦官专政颁布了一系列措施,而到了英宗时期,宦官势力逐渐膨胀,打击士人官僚,典型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东林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集结的志同道合的文人。 东林浮沉,从笼络阉党到赶尽杀绝 东林党这个称呼,从无锡东林书院开始。东林书院之中,以顾宪成和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八君子",在当时社会矛盾日渐激化的背景之下,开课讲学,针砭时弊,讽刺朝政,评论官吏……其目的并非是要造反,而是想要朝廷听入耳内,整顿吏治,广开言路。 因为得到了当时社会文人的极大支持,他们也成了当时把持朝政的阉党们的眼中钉,并施行手段镇压。在这个时期之内,但凡朝中同情东林书院或者试图与阉党划清界限的朝野人士,都被划分入东林党之内,遭受无端攻击。 天启年间,因为明熹宗上位得到东林党的扶持,他们的命运逐渐开始出现转机,首辅刘一景、叶向高等朝中高官,都是东林党的支持者。《明史》之中记载,东林党此时"众正盈朝",可见他们已经从在野的清流成为了主掌朝政的重要力量。 然熹宗并非明君,他偏爱木工,不理朝政,让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迅猛成长,直到控制朝中大权。杨涟上书熹宗陈述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不幸被罢官。此后四年,而东林党并未意识到危机感,而是向魏忠贤抛出了橄榄枝,想要笼络阉党。得到的结果却是朝中东林党被赶尽杀绝,东林书院被拆。 明崇祯帝即位后,杀魏忠贤,为东林党翻案,重建东林书院。不久后,东林党因袁崇焕被捕,被迫退出内阁。 东林之败,在于党争,更在于文人的狭隘 东林党在历史上正气凛然地登场,悲壮散场,然即便知道他们最后的结局,他们在最初选择之时,依然会坚定不移地站在阉党的对立面。 宦官专政,一个小小的书院可以听之任之。但是这些知识分子,代代相传的本来就不是奴性,而是反抗性。他们深知,如果在宦官面前没人站出来和他们拼命,就对不起太祖朱元璋,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所受的这么多年的教育。东林从寥寥几个人发展到当时一切所谓"正直之士"的代号,在万历年间,因为东林官员被排斥,甚至引发了地方性的民变。所以这些知识分子,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工商业者和市民阶层的心声。 东林党人即便不得志,依旧控制了相当一部分的舆论力量。他们之中大多是具有操守的文人,和宦官之争的本心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东林党的本质问题,并非是他们丢了文人气节,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针对宦官造成内耗。而是他们狭隘的思想之下,将朝中部分官员连结在一起,但凡是他们认为背景不好的官员,即便是明确表示支持东林官员,也会被他们排挤,并不在乎他们拥有多大的能力。在大部分和宦官或者武官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这个团体的利益,早已失了为国为民的初心。 纵观万历年间到天启年间的旧案,"妖书"、"梃击"、"移宫"等等,都和东林党有关。国之大事,文人学子想到的第一个字就是"骂",站在道德批判的制高点,引经据典,将敌对者骂得毫不还口就是他们的骄傲之处,哪怕丢了性命,也要骂得痛快,以为这就可以在历史上留下清正之名。 而相对于阉党,他们并没有更加出众的能力,不足以挽救时局。至今我们翻阅史料,很难看到东林党提出的政见,对国家的财政、军事甚至民生问题有本质性的改变,大多数的决策是无效的。这便又回到这个问题:一个私德有亏能力强大的人,和一个毫无能力的正人君子,你作为皇帝,会用谁? 难道清廉之人,就不会误国吗? 南明最有才志的隆武皇帝,对于东林党有着这样的评价: "帝王量大,则必识高,识高,则必用舍公明,又何有乎东林,门户,魏党,马党之纷纷哉!" "历代之患,莫过群臣朋党之最大。去寇易,去党难,然党不去,寇不驱也,审矣。" 东林党最终还是从一身正气的文人学子,到让皇帝谈起来牙痒痒的"朋党"。 结语: 东林的崛起,不免让人感慨中国文人的民族气节尚存。在和宦官集团对抗的过程之中,他们牺牲者众多,却不能救国,实在令人惋惜。 他们正义,他们也迂腐,除了几位治世良才,他们大部分没有什么实质的业绩,却一直自封为治世的良臣。在短时期内,他们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而在历史进程之中,他们却起到了长期而负面的影响。 东林党的过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明朝的灭亡,他们有过错。但后人直言指责东林官员,将他们的过错和阉党划上等号,甚至于说他们不如阉党的,将党争之祸全部推到他们身上,是不公平的。 东林党和宦官之争,本就是当时历史背景之下必然出现的矛盾。说白了,当时明朝的颓势,不是有高尚品格的清流就能挽救的,也不是几个有能力的宦官可以挽救的,将历史大潮归结在一两个原因之上本就是幼稚的思想。 参考资料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张永刚——《东林党的实学思想及政治理念》 葛睿——《东林学派儒学经世思想研究》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

相关参考

”周幽王之败”并不在于他改立了太子,而在于周王室的实力不足

西周王室的灭亡,史家一向都认为起因来自于「”废嫡立庶”,也就是周幽王废了申后之子宜臼,改立了宠妃褒姒的儿子伯服。这样的作法,引起了申侯的不满,他进而联合了戎狄杀掉了周幽王。综合文献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将

历史秘闻 ”周幽王之败”并不在于他改立了太子,而在于周王室的实力不足

西周王室的灭亡,史家一向都认为起因来自于「”废嫡立庶”,也就是周幽王废了申后之子宜臼,改立了宠妃褒姒的儿子伯服。这样的作法,引起了申侯的不满,他进而联合了戎狄杀掉了周幽王。综合文献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将

魏忠贤如何清洗反对自己的东林党? 明朝党争

魏忠贤是历史上著名的太监,因明熹宗朱由检当政时酷爱做木工,魏忠贤曾一度把持朝政。当时的东林党人一直在跟魏忠贤作斗争,这种颇具“党争”性质的斗争对明朝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东林党人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

魏忠贤如何清洗反对自己的东林党? 明朝党争

魏忠贤是历史上著名的太监,因明熹宗朱由检当政时酷爱做木工,魏忠贤曾一度把持朝政。当时的东林党人一直在跟魏忠贤作斗争,这种颇具“党争”性质的斗争对明朝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东林党人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

宋朝历史 熙宁变法藏私利,新旧党争再升级

王安石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名列“唐宋八大家”,其文学造诣获得当世与后世的诸多好评,在这方面,王安石受到的争议并不大。对于王安石的身后评价之所以会充满争议,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办的另一件大事:熙宁变法。每

明朝历史 看东林党是怎么搞死明朝的

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我们从人的角度来分析。晚明的皇帝权力很小,文官集团权力很大,皇帝基本上要依靠太监才能压得住文官集团。当掌权的文官集团不干正事时,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而晚明最大的文官团体是东林党

郡县制有什么历史意义

一、郡县制有什么历史意义郡县制的主要意义在于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但其意义不主要在于它的本身,更在于它实行后相对之带来的其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在政治方面,它确立了

两派争斗皇帝得渔翁之利 南北党争的结果

南北党争是在清朝的时候,发生的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其实,在清朝是叫做南北党争,但南北党争过程的伏笔,在明朝的时候便已经埋下了。那个时候,党派还是叫做东林党人的。后来的清兵入关,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于是就

东林党人分权运动与明朝灭亡 宋石男

晚明党社之风甚盛,举凡东林党、浙党、复社、几社、山左大社、望社、武林读书社、南园诗社等,大小数十家,延绵数十年。本文单取东林党及有小东林党之称的复社,二者均为当时影响力最巨之“士人共同体”,其成员也有

东林党人分权运动与明朝灭亡 宋石男

晚明党社之风甚盛,举凡东林党、浙党、复社、几社、山左大社、望社、武林读书社、南园诗社等,大小数十家,延绵数十年。本文单取东林党及有小东林党之称的复社,二者均为当时影响力最巨之“士人共同体”,其成员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