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姜维为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Posted 司马

篇首语:人不能只做正确的选择,偶尔也得做一些喜欢的选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蜀汉灭亡,姜维为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蜀汉灭亡,姜维为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姜维,字伯约,天水人,自小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年纪轻轻就官至中郎将,在三国演义中的确是一员文武双全的将领。他一出场就识破了诸葛亮取天水的计谋,并计陷赵云,且与赵云这一三国顶尖高手战数回合毫无败迹,反而越战越勇;诸葛亮在世时,姜维也像关兴、魏延一样都是独当一面的猛将。诸葛亮死后蜀汉在姜维的苦心经营下又苦撑了九年,但处在漩涡中心的他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蜀汉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使皇权受到削弱;黄巾起义后,军阀混战,民生凋敝。曹操有诗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如此无度征伐对人力、物力、财力是严峻的考验。人民厌倦了战争,希望国家统一,得到安定。 其次,蜀汉国力弱小,人才凋零。蜀国国力最直观的数据是蜀汉投降时递交文簿上登记的信息:「 ”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两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九十四万人,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小县人口,却供着十万二千将士和四万官吏,考虑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蜀汉经济怎能承受如此重负。 第三,姜维在蜀多有羁绊,有志难伸。姜维在弃魏投蜀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只是一个依计行事的战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似乎在蜀国一直是主角,其实诸葛亮后的十九年里蜀汉真正的掌权者是蒋琬、费玮,蒋、费主政时强调修明政治,与民休养生息,徐图进取,姜维的处境并非演义中的光鲜。蒋琬、费玮二人去世以后,姜维主政似乎可以倾全国之力北伐了,但政治却不简单。各种政权斗争消耗了国内太多的资源,结果更多时候表现出的是力不从心,空负兴复汉室的大志。 第四,姜维对时局的判断不准确,战略战术上较大失误。姜维一直认为蜀汉粮用足支数年,人强马壮,军器皆整,正是北伐的时机,作出这种判断的前提条件是蜀汉经历蒋琬、费玮的治理,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仔细分析这恐怕只是姜维北伐的托辞;另一误判则是姜维一直希望借魏国内部争斗时起兵,低估了司马家族在魏国的影响力,司马氏由于长期领兵在外,在军队中有其他人无法超越的影响,所以司马家族的统治能力是不容姜维怀疑的。 第五,姜维兴兵二十万二伐中原,司马师派司马昭作大都督,徐质领先锋,姜维计杀徐质,又将司马昭围于铁笼山,司马昭手下有六千余人,仅有一口供百人饮用的山泉,危急关头司马昭拜泉出水,最终魏兵智败羌兵并合兵一处,将姜维大败,司马昭似乎有天助,姜维被上天遗忘。另一次命运悲剧也是姜维悲剧一生的终结,蜀汉灭亡,姜维诈降钟会,挑起邓艾与钟会的矛盾,让钟会计收邓艾,并鼓动钟会杀死魏将,但就在领武士前去杀魏将时,忽然一阵心疼,昏倒于地,半响方苏,而魏将已里应外合杀入,姜维拔剑上殿,不幸又心痛转加,姜维自刎而死。可见英雄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无奈。 「 ”天数”二字解作把一切不可解的事,不能抗御的灾难都归于上天安排的命运。姜维的悲剧命运并不是不可解的,但最终的失败却是无法避免的,或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本身就是悲剧。弃魏投蜀,承武侯遗志兴汉室。虽然蜀汉国力弱小,后主暗弱;虽然无武侯的绝世才学,权倾朝野的影响力;虽然多次伐魏多有掣肘,难有支持;虽然时运不济,命运作祟。但仍坚持复兴汉室,鞠躬尽瘁。 「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说出来了姜维的悲剧人生。

相关参考

西汉几代经营,被此人毁于一旦,皇帝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

汉朝,在一片战火中崛起,秦末的大动乱中,诸侯的大混战,汉朝的建立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然而整个西汉王朝的历史却在不断地衰弱。在公元49年,汉宣帝去世,临死前他哀叹到:「”乱我家者必太子。”这个太子不是别

李成梁为首的关外军阀,对明朝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万历年间,明朝廷就没把努尔哈赤当人看,总觉得就像蒙古那种随便打打就好了,但努尔哈赤是见过世面的(跟着李成梁混了好多年),打建州其实和打蒙古不是一回事,打蒙古是有组织打无组织,打建州是明军打明军,而且还

崇祯一生勤于政事,为何还是守不住大明江山

在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很多个王朝,但它们最终都躲不过灭亡的命运,延续时间最长的大汉王朝,前后也只有400年的时间。尽管每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并不相同,但其亡国之君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多数的亡国皇帝都荒废

李自成:你为何不以死殉国

明朝灭亡的原因比较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作为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必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都城被攻克的那一刻,崇祯没有苟且偷生,做到了祖训要求的“君王死社稷”。按照古代忠君思想,既然皇帝都自杀了,

姜维在蜀国灭亡后为何投降钟会而非邓艾

姜维是三国后期蜀汉的一代名将。他不光勇猛,而且还足智多谋。有关他的勇猛,罗贯中着墨不多,最经典的战例只有两场。一场是天水关与老赵云杀得难解难分;另一场是单人独骑,身逢险境,单手抓住魏国名将郭淮射来的箭

姜维取消魏延的稳定部署,最终导致了蜀汉政权灭亡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政权丧失了掌舵人。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之后就直接是姜维接班,其实姜维的资历还差得远,在诸葛亮之后还有蒋琬和费t两个重要人物。在这两个人在时期,蜀汉政权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蜀汉政权在三国里最早灭亡,其实是因为姜维错用了一个人而导致

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汉政权是最早灭亡的。公元263年,也就是蜀汉蜀汉癸未六年,司马昭气势汹汹,兵分三路,对蜀汉政权发动攻势。后主刘禅在邓艾兵临城下之时,决定投降,蜀汉政权灭亡。而蜀国之所以会

姜维为避祸不在军事重地汉中屯田导致蜀汉迅速灭亡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兵分四路,意欲灭蜀。千钧一发之际,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姜维并不在军事重镇汉中,却身在遥远的甘肃沓中。主将不在,兵分两处,仓促之间,无法救急,终于,汉中被钟会轻轻松松突破了,被逼无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蜀汉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忧外患,并不是因为谯周的劝谏,如果真要说误国的话,个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误国的层次更重一些,笔者不是不尊重诸葛与姜维,毕竟诸葛与姜维忠心为国的事迹世人皆知,然而其六伐九出耗尽蜀汉

蜀汉亡国这口锅,究竟该不该由蜀军统帅姜维来背

三国时期蜀汉消亡,历来不少史家认为总揽蜀汉军事大权的姜维应负首要责任,其来由是姜维九伐华夏,不只没有达到灭魏兴汉的目的,反倒使蜀汉国内加倍兵困民疲,使蜀汉最终走向支离破碎。这显然是极不公允的说法。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