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哪儿

Posted 王朝

篇首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哪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哪儿

有个著名历史典故——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形容一个人疑神疑鬼到了神经质的程度。那么,为何不在「 ”七公山”、「 ”九公山”上草木皆兵,偏偏在八公山上。八公山为何叫八公山?这和西汉著名的淮南王刘安有关。神话版:刘安喜欢和神仙打交道,有八个白胡子老神仙听说淮南王如此好客,就来蹭饭。听说刘安不喜欢老头,就变成了八个儿童。历史版:刘安手下有八个门客,如朱骄、伍被、雷被、左吴等人,世称八公。 ​八公山在哪?战略地位很重要吗?历代割据江东者,定都多在南京。南宋虽然「 ”定都”杭州,但南京却是杭州的前哨门户。这些江东王朝都有一个相同的防御战略——守(长)江必先守淮(河)。如果北军过了淮河,江东王朝会陷入巨大的战略被动。而要守住淮河,往往要守住淮河中段的重镇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寿春位于淮河南岸,战略地位异常重要。如果江东王朝控制寿春,进可北图中原,退可南守江东。而中原王朝控制寿春的话,则进可南图江东,退可北守中原,是历代南北各王朝争夺的重中之重。比如三国鼎立,曹魏控制着寿春,对东吴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反之,如果孙权控制寿春,就轮到曹魏皇帝睡不着觉了。 ​今安徽合肥、滁州、淮南、蚌埠一带,在曹魏时设淮南郡,但郡治在合肥。西晋时,淮南郡治已迁到了寿春。等到东晋割据江东时,寿春又成了江东王朝保命的战略要塞。八公山,就位于寿春城以北,淮河以南。八公山海拔最高处241米,北可望淮河,南可望寿春,同时还是寿春城外唯一的山,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三国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镇守魏扬州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担心被控制朝政的司马昭除掉,和司马昭翻了脸。司马昭率大军杀向寿春,诸葛诞则向邻近的东吴求救兵。吴军在魏降将文钦的配合下,准备拿下寿春,扩大吴国的北线防御纵深。但魏军开始包围寿春,吴军从哪强进寿春城的呢?正是八公山。可以说,没有八公山的「 ”天险”,吴军根本进不了城。虽然不久后,吴军被魏军杀得大败,但需要说明的是,魏军人数是26万……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百多年过去了,这时已是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寿春(东晋孝武帝时更名寿阳),前秦天王苻坚不顾身边虎狼成群,已下定决心:灭晋统一天下。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淝水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曾有人评价淝水之战,说八十多万秦军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攻寿阳一点,这让东晋不多的军队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反击。实际上,苻坚只攻寿阳一点并没有错,只要拿下寿阳,东晋必然守不住淮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西晋灭吴时,晋已控制寿阳,自然没有必要把大军集中于寿阳攻吴,可以分兵几路。在东晋牢牢控制淮河防线的情况下,秦军兵攻几路攻晋,反而不是上策。 ​苻坚的「 ”诸葛亮”、一代铁血宰相王猛临终前说,降秦的姚苌、慕容垂都是枭雄,他们才是前秦最大的敌人,而不是东晋。苻坚一生都听王猛的,唯独这一次,他把王猛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苻坚并非不知道姚苌、慕容垂这些人有异志,但苻坚实际上是在赌一把国运,赌自己能灭晋,到时就不怕姚苌、慕容垂兴风作浪了。不过,苻坚毕竟心虚,他对能否一战灭晋并无绝对把握。秦军虽然很轻易地攻下寿阳,但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已有几分后悔。 ​而有一个「 ”特写镜头”,最能体现苻坚的这种心虚与焦虑。苻坚登上寿阳城,遥望不远处的八公山,看到山上草木随风晃动,这位五胡十六国版的「 ”齐桓公(苻坚似齐桓公,王猛似管仲)”大惊失色。苻坚抹着额头上的汗,对大将符融说:「 ”晋军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八公山上全是晋军。”苻融仔细看了看,八公山上除了草木,并没有一兵一卒。 ​然后就是军心涣散的秦军被晋军杀得卷甲奔窜,晋降将朱序大呼:「 ”秦军败了!”秦王苻坚中箭,伏马狂奔。王猛帮助苻坚辛苦打下的前秦江山,如同雪崩,苻坚本人最终也被姚苌杀害。淮河南岸的八公山,成了前秦帝国、苻坚本人的巨大墓志铭。 然而,历史总是那么吊诡。一百多年后的公元495年,又一位北方王朝杰出的皇帝——北魏孝文帝元宏大举南下,进攻南齐。魏军主攻的也是寿阳,元宏也登上了八公山,望天地江河与之同在。而苻坚一生的遗憾再也与八公山撇不开关系了。更多历史地理文章,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拼音】bāgōngshānshàng,cǎomùjiēbīng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妄图消除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攻秦军。苻坚登

中国历史 为什么苻坚会觉得“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前秦统一北方之后,成为五胡十六国中疆域范围最广大的国家。此时的苻坚雄心勃勃,踌躇满志,很想一举拿下东南方的东晋,从此天下一统。但这个想法却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被苻坚一直信任和重用的王猛就是其中的代表。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草木皆兵的故事

  解释:  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著名成语历史典故

一、历史故事的成语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

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带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草木皆兵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草木皆兵的典故 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出自哪里

成语典故_草木皆兵的典故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出自哪里?  草木皆兵的典故:草木皆兵出自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草木皆兵 成语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谁

  解释:  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草木皆兵成语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谁

  解释:  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历史人物 被历史忽视的十位汉人名将

 被历史忽视的十位汉人名将  今天的人或许忽略了一个历史细节,胡人皇帝符坚在望八公山草木时,把满身林木都看成了士兵,留下了草木皆兵的千古笑话,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横行北方的大贼首如此胆战心

历史人物 被历史忽视的十位汉人名将

 被历史忽视的十位汉人名将  今天的人或许忽略了一个历史细节,胡人皇帝符坚在望八公山草木时,把满身林木都看成了士兵,留下了草木皆兵的千古笑话,究竟又是什么原因使这位横行北方的大贼首如此胆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