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和赵括有什么不一样?长平之战中他们为何都打不过秦军?
Posted
篇首语:生活就是这样,别人看结果,自己撑过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廉颇和赵括有什么不一样?长平之战中他们为何都打不过秦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廉颇和赵括有什么不一样?长平之战中他们为何都打不过秦军?
“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生。两千余载一词训, 四十万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华始幸有同衡。”这是当代诗人王东满对长平一战的历史评价。这一场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大战,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也决定了赵国注定无法打败秦国的命运。
其实,在这一场战争中,秦国也遭受了巨创。秦国历代君主都致力于发展秦国的政治、军事、经历等方面,就是为了秦国东出,统一天下。可是,总是会有那么一些国家,或是单打独斗,或是勾结几个小伙伴来合纵攻秦,导致秦国统一大业进行得非常缓慢。秦昭王时期,魏国人范雎受难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昭王的重用。范雎为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东出策略,秦昭王也一步步的进行着这一个方针。
赵国是秦国东出最大的障碍,可如果最初就和赵国对上,魏国和韩国一定不会袖手旁观,因为赵、魏、韩三国一体,利益相关。所以,秦国想出了联合魏国来对抗赵国的策略,并且发兵攻打韩国。只要看到了赵国发生了重大事件,秦国必然有所动作。公元前266年,赵国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位,秦昭王趁着赵国国内局势不稳,发兵攻打赵国。赵国不敌,只能将长安君质于齐,求得齐国的援军,最终才打退秦军。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欲夺上党,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献于赵孝成王,秦昭王下令一定要夺回上党,于是发兵攻打赵国。最终,这一场秦国和赵国之间酝酿已久的战争,终于因为“上党之争”而爆发了。
赵孝成王问蔺相如,秦国有白起,赵国怎么打得过秦国呢?蔺相如认为,赵国打不过秦国,但是赵国有廉颇,廉颇经验丰富,虽然打不过秦国,但是守城的实力还是有的。赵孝成王听从了蔺相如的建议,派廉颇出征抵抗秦军。
公元前260年,秦军在王龁的带领下,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赵国廉颇率军抵抗。这几场战争中,赵国和秦国双方都有一定损失,但是总的说来,还是秦国的实力要霸道一些,毕竟秦军的人数要多于赵军。廉颇被王龁打得节节败退,上党没有守住。廉颇依托长平的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拖住秦军。不论秦军怎么挑战赵军,赵军就是不应战,秦军也没有办法。
这样一耗下去就是三年时间,秦国等不起,赵国却拖得起。其他几国都不敢轻易发兵参与这场战争,毕竟这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若是选错了,第二个受伤的就是自己国家。秦国属于士兵远征,也就是说秦国的军队是离开了秦国本土到赵国打仗,而赵国则是在自家守着,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知道,秦军面临十分不利的境地,那就是秦军粮草的运用问题。几十万人的粮草,光是运送就需要一支数量不小的军队。如果粮草没有跟上,前方战争又失利,秦国就会得不偿失,不但打不赢赵国,还会遭受战争的反噬,被各国瓜分殆尽。赵国有充足的粮草供应,但是长久的对峙下去,两国都会耗尽自己的实力,成为其他国家共同瓜分的对象。
廉颇分析了两国的优劣形势以后,立马就判断出对赵军有利的方面,并且加以利用,不应战秦军的挑战。他命令士兵们建起壁垒,更是加强了长平有利地形的堡垒作用。在各关键战略点的位置都安排了猛将守护。
赵括被赵孝成王派来前线,替代了廉颇。军队中有许多人都不服赵括,因为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没有战功,拿什么令手下的将士们屈服。可是,赵孝成王催促着赵括发兵,赵括不得不对廉颇的战略方针做出调整,换掉了很多廉颇安排的将军,令赵军军心不稳。随后,赵括便下令出兵,和秦军交战后败给了秦军,还被秦军围困,失去粮草。
廉颇和赵括都打不过秦国,一方面是因为秦国的实力的确强悍,另一方面则是赵国本身没有准备,仓促应战不说,朝内还有内斗。赵括迫于赵孝成王的压力,不得不出兵,可是出兵就输了。
相关参考
长平之战,赵王因为国力不济,不能用廉颇的固守之计,只好以赵括既代廉颇。而赵括主动出击,不是没有胜机,可惜赵军粮草、兵力都不足,这才无力回天。即使如此,赵括也大量消耗了秦军的有生力量,没让秦军占到大便宜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其规模,还是伤亡的惨烈程度来看,无疑都是空前的。而这场战争中,秦军的将领白起以及赵军的将领廉颇等人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那位最后死于秦军乱箭之下的赵军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是马姓先祖之一,也就是著名的“纸上谈兵”赵括的父亲。赵奢曾经在阙与之战中大破秦军、与田单论兵而胜,曾亡命入燕,得到燕王信任官拜上谷手。赵奢大约60多岁去世
长平之战,先是赵国廉颇抵挡不住秦国大军,一路退守,后有赵括率兵迎击,却惨遭败北。始终都没有看到有除了赵国和秦国以外的国家参与这场战争,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当时的赵国和秦国实力相当,所以他们不应该是因
长平之战,先是赵国廉颇抵挡不住秦国大军,一路退守,后有赵括率兵迎击,却惨遭败北。始终都没有看到有除了赵国和秦国以外的国家参与这场战争,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当时的赵国和秦国实力相当,所以他们不应该是因
...60多岁去世,葬于邯郸市区西北十五公里处的紫山。赵奢和赵括是什么关系,赵奢是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不只是有着出色的军事能力,在政治上也有着不错的表现他早年的时候在赵国收税的时候就有过不畏强...
长平一战,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使得赵国迅速衰弱,这一战,秦将杀神白起杀了赵国降军四十万。秦国先后派出了王和白起,而赵国则先后派出了廉颇和赵括。由于白起截断了赵军的粮草,使得被困赵军孤立无援。秦军
别想为赵括推卸责任!惨败就是惨败!责任应该由赵括的”纸上谈兵”和赵国的最高领导层的错误决策来承担。粮道被截断的作用微乎其微,根本改变不了战争的走向。不论粮道是否被截断,都改变不了赵军全军覆灭的结局。长
纸上谈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的是长平之战时,赵军统帅由廉颇换为赵括。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被动防守的战略,选择主动出击。最终被秦军诱敌深入,在长平大败。因其在战前谈论兵法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5万精锐,可为何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消灭
我们知道,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一次规模巨大的战役,是当时两大强国,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而在长平展开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在战役初期,赵国名将廉颇坐镇长平,秦军久攻不下;但是,因为廉颇的坚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