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诸侯国不救赵的原因 赵括为何要主动出击?

Posted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长平之战中诸侯国不救赵的原因 赵括为何要主动出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长平之战中诸侯国不救赵的原因 赵括为何要主动出击?

  长平之战,先是赵国廉颇抵挡不住秦国大军,一路退守,后有赵括率兵迎击,却惨遭败北。始终都没有看到有除了赵国和秦国以外的国家参与这场战争,这是为什么呢?据说当时的赵国和秦国实力相当,所以他们不应该是因为惧怕秦国而不出兵,那他们是为了什么?

  我们先来分析分析赵国的盟友齐国,齐国在这场战争中没有援助赵国,眼睁睁的看着赵国被秦国追着打,全国的年轻人几乎都被秦军杀光。齐国怎么就能这么狠心呢?原来,不是人家齐国狠心,是赵国先不仁,所以齐国才这样无义的。齐湣王时期,齐国达到最强盛的阶段,在诸侯国中名列第一。可是齐湣王天生就是贪婪的性子,他东征西战,扩张了齐国的领土,增加了齐国的人口,齐国变得十分强大。他自恃国力强大,就随意欺辱小国和弱国,燕国就是他齐国曾经欺负过的一员。燕昭王一直对齐国曾经欺辱燕国的事情记恨在心,还派出了间者苏秦离间齐国和赵国的关系。

  齐湣王做的坏事多了,报应不爽,齐国遭到秦国、燕国、韩国、魏国以及赵国的五国合纵攻打,差点亡了国。幸好有齐将田单的火牛阵,才挽回了齐国灭亡的命运。可是尽管如此,齐国的国力也再也回不到当初,成为了二等国家。五国合纵中就有赵国,也就是说,是赵国先背弃了和齐国的盟约,和其他国家勾结在一起攻打齐国。这叫什么,这叫背后捅刀子啊!齐国没在秦军将赵军打得团团转的时候也插上一刀就算好的了,哪里还要去管赵国的闲事。

  再来说楚国吧,楚国可是一个富饶的大国,但是老楚王时期经历了丹阳蓝田之战和垂沙之战后,楚国的实力也大大下降,沦为二等国家。这几年秦国也一直在攻打楚国,将楚国的大半重要城镇都攻占了。秦国和赵国发生长平之战的时候,楚国正在收复部分南郡。楚国可不是为了帮助赵国,你傻啊,在秦国火头正旺的时候去添把柴火,直接援救赵国,可不就是往火坑里跳吗?那还不如直接对秦昭王说,我已经自己挖了个坑,马上就把自己埋好了,你快来拿走楚国吧!

  接着就是魏国和韩国,这魏韩两国的交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虽然两国都有些小摩擦,但是大国邦交,小打小闹不介意,正常情况。加上魏国和韩国是两个邻国,两个国家又都和赵国接壤,因此和赵国一起被称为“三晋”。和各诸侯国比起来,似乎魏国才是被欺负得最惨的那一个。秦国为了东出,为了统一天下,对各个国家都发起了进攻,可是魏国却是其中承受伤害的主力军。为啥呢?因为魏国在战国初期是强国中的强国,领土面积广阔,可如今已经被秦国蚕食了三分之二。可见,秦国有多么凶猛,多么可怕。魏国尽失河东,退守大梁,剩余的国土在黄河中游两侧的冲击平原,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是无险可守。无险可守就是,打起仗来了,什么保护层都没有,人家可直接把刀子插到你的心口上。这可把魏国吓坏了,但是还有人比他更害怕,那就是韩国。魏国倒是安逸了,退守大梁,但是却把小小韩国给推到了强大的秦国面前。

  魏国不敢帮助赵国,害怕把秦国惹毛了,直接派个军队过来灭了魏国。那韩国呢?韩国被魏国推到了前面,可是韩国的实力还不如魏国呢,丢了宜阳之后,又被秦国打通了三川路,整个韩国就这样被分成了两半。秦国攻打韩国,韩国还没怎么招架就投降了,还亲自将上党奉上,弱得简直了。

  最后是燕国,燕国和秦国是烟亲之国,一直在秦国的庇护下生存,唯秦国老大马首是瞻,是最不可能救赵的国家。

  赵孝成王无奈之下派赵括上场,赵括熟读兵书,有奇计,差点让长平之战成为白起的滑铁卢。他知道若是赵军一直像廉颇那样固守,最终拖死的是赵国而不是秦国,秦国运送粮草的效率实在太高了,远远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相关参考

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并非“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赵王因为国力不济,不能用廉颇的固守之计,只好以赵括既代廉颇。而赵括主动出击,不是没有胜机,可惜赵军粮草、兵力都不足,这才无力回天。即使如此,赵括也大量消耗了秦军的有生力量,没让秦军占到大便宜

春秋战国 赵括真的应对长平之战负全责吗

纸上谈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的是长平之战时,赵军统帅由廉颇换为赵括。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被动防守的战略,选择主动出击。最终被秦军诱敌深入,在长平大败。因其在战前谈论兵法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败,他的父亲赵奢其实早就有所断言

说到战国的赵括,大家都知道他是纸上谈兵的代名词。赵括作为反面教材的典型已经被人们谈论了两千多年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的失败,致使赵国四十多万人被秦将白起坑杀。赵国的有生力量被全部歼灭

廉颇和赵括有什么不一样?长平之战中他们为何都打不过秦军?

  “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生。两千余载一词训,四十万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华始幸有同衡。”这是当代诗人王东满对长平一战的历史评价。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发生的原因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的悲剧发生的原因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

历史人物 长平之战中,赵括为什么输给白起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西北一带)一带

大将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是因为缺乏经验吗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其规模,还是伤亡的惨烈程度来看,无疑都是空前的。而这场战争中,秦军的将领白起以及赵军的将领廉颇等人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那位最后死于秦军乱箭之下的赵军

赵括的军队被困在长平快两个月的时间,赵王和其他国家为何不救

说到打仗,秦国的白起可是一把好手。不过他在朝中的地位特别尴尬,可能因为他的功劳太高,而且性格过于耿直,秦昭襄王嬴稷并不喜欢他。王龁就好多了,他心里非常明白,自己如何才能在有了功劳后,不让秦王怀疑自己的

兵法谋略 毛遂自荐——把握机遇,主动出击

毛遂自荐——把握机遇,主动出击战国末期,秦国大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虽然赵国竭力抵抗秦军的进攻,但由于长平之战遭到惨败之后,赵国的兵力明显不足。因此局势越来越危急。于是,赵孝成王便要平原君赵胜想办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