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和公孙鞅有什么关系?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有什么共同点?
Posted
篇首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吴起和公孙鞅有什么关系?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有什么共同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起和公孙鞅有什么关系?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有什么共同点?
在公孙鞅进行变法以前,公孙鞅曾和吴起在一个国家任职,这个国家便是魏国。当然他们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同事,还来自同一个国家卫国。
吴起是卫国人,家里面很富裕,至少也是当地的小土豪,吴起就是妥妥的富二代。但是吴起不喜欢经商,钱财对他来说反倒没有权力和地位来得有诱惑力。吴起很喜欢钻研各种学说,他曾经拜师在儒家曾申门下学习儒术,由于曾申讨厌吴起不孝的行为,和吴起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又来到鲁国,拜师于鲁,学习兵法。到魏国的时候,吴起和当时法家思想的先行者李俚有过交集,他亲身体验到了法家学术的精髓,也醉心于研究法学。儒家、法家、兵家的学术思想,吴起都很精通,于是就成就了吴起这个文武双全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最后,吴起到了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进行了著名的吴起变法。虽然这次变法没有完全成功,被中途终止了,但是它仿若一支兴奋剂,注入楚国体内,还是小小的刺激了楚国这个大老虎一把。
公孙鞅也是一个卫国人,不过他的身份要比吴起高很多,因为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后代,相当于是王室子弟,身份地位自然高于吴起这个商人之子。公孙鞅在卫国也得不到重用,发挥不了自己的实力,于是离开了卫国。后来,公孙鞅在公叔痤的门下担任中庶子,一做就是很多年。公叔痤知道公孙鞅的才能,却不向魏王举荐,公孙鞅在魏国就一直是被雪藏的对象,日子过得很不如意。秦国的秦孝公发出了招贤令,希望招揽一些变法图强的人才。公孙鞅喜好刑法之学,精通此道,在魏国的时候体验到了李俚变法的效果和各种措施,于是青年公孙鞅怀揣着梦想来到了秦国,并在秦国进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战国最强的国家。
在卫国的时候,吴起和公孙鞅都属于不被重用的一类失意之人,到了魏国,吴起最初受到魏文侯的重用,建立了很多功劳,有军功,也有政治上的功劳。在魏国,吴起还是西河郡的第一个郡守,守卫西河不被秦军骚扰。魏国上下都知道吴起的名字,吴起在魏国很有威望。但是公孙鞅就不一样了,魏国上下,除了公叔痤,再没有人知道公孙鞅的才能,他就像一颗被黑布遮掩起来的夜明珠,被公叔痤藏了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庶子。虽然他们在魏国的经历不同,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是一样的,那便是不受君主重用,离开了魏国。
离开魏国的两人选择了不同的国家,也迎来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吴起来到了地大物博的南方楚国,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楚悼王是一个精明的君主,他一直想要找一个精通法学的人才,才好在楚国进行一场大清洗运动。楚国是一个老牌的强国,占据了整个东南地区的土地,人口众多,政治体系和西周差不多,贵族势力庞大。吴起深受楚悼王的器重,在楚国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变法运动,史上将之称为“吴起变法”。另一个青年人公孙鞅离开魏国以后则是来到了魏国的死对头秦国,秦孝公很重视人才,发出招贤令也是招揽人才的一种手段,公孙鞅受到招贤令的吸引来到秦国,秦孝公很高兴。公孙鞅利用自己多年来学习到的李俚变法的精髓,在秦国进行了改革,史称为“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有很多共同点,在政治方面,他们都废除了贵族爵位世袭制度,强调有功劳和有能力者才能获得爵位;在文化方面,他们都统一了国家的文化;在军事方面,他们都认为用奖励的办法刺激士兵的战斗力;在律法方面,他们都制定了国家专门的法律。由于他们的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吴起被楚国旧贵族害死,公孙鞅也难逃一死的命运。
相关参考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
商鞅(约前390—前338)本是卫国公族(姬姓)一个没落旁支的后代,所以本叫做“卫鞅”或“公孙鞅”。他很早就离开卫国来到魏国,做了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李悝(法家)、吴起(兵家)等人的
是不是觉得有点乱?要捋清这个问题,得先来了解一下先秦的姓氏是如何确立的! 和我们今天姓氏合一不同,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是两个概念,姓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而氏则是灵活变化的,多种多
历史上有过几次很著名的变法改革运动,有李俚变法、申不害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胡服骑射等,其中吴起变法是唯一一个没有完成变法的改革。 吴起是卫国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先后辗转于鲁国、魏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商鞅是哪个朝代的: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
商鞅的出身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之家,又名卫鞅、公孙鞅。青年时代在魏国宰相公孙痤门下当食客,被提拔为中庶子。公孙痤发现他是个人才,打算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可他不久却病倒了。惠王去探视,公孙痤就趁机推荐商鞅做
商鞅的出身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之家,又名卫鞅、公孙鞅。青年时代在魏国宰相公孙痤门下当食客,被提拔为中庶子。公孙痤发现他是个人才,打算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可他不久却病倒了。惠王去探视,公孙痤就趁机推荐商鞅做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时期。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目的,各国纷纷实行,如子产在郑国的,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在楚国的变法等等,这些改革家
商鞅变法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商鞅是哪个朝代的人?商鞅简介: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时期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商
商鞅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商鞅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和公孙鞅,后来因为秦孝公封商地,改名为商鞅。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商鞅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早年间,商鞅从卫国来